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二.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四.爱国主义与增强国防观念五.做忠诚的爱国者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包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的统一体,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波兰音乐家肖邦——19世纪,波兰音乐家肖邦,离开祖国时带祖国泥土,在巴黎临终时要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祖国国土国民国家文化(一)爱国主义的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爱国主义首先表现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眷恋,这种爱不仅体现为因拥有大好河山而感到自豪,更应是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与统一;因国土存在不足之处,而去改善它、建设它,协调、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家园故土更加美好。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人”或说“人民”是构成“祖国”或“民族”的最基本的要素。正由于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进步的社会制度,才使得祖国源远流长,成为富有实际内容、富有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爱人民是对祖国山河的爱的深化和拓展,是爱国主义更深层次的内容。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4、爱自己的国家国家和祖国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祖国是由人民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国家是这种社会共同体的政治表现形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其职能的发挥对于其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起着十分明显的制约作用,它的兴亡盛衰与其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和休戚与共。(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在外敌入侵时,它能激发人们为保卫祖国和家园,奋起反抗,英勇杀敌。•在国家民族遭到困难、不幸或危难时,它能唤起广大民众的忧虑悲愤而团结战斗。•在和平发展时期,它能鼓励人们为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繁荣昌盛而努力。古代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运动是同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和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相联系的。缔造、维护和捍卫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抵御外侮,维护统一,成为古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现代爱国主义主题从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是紧密围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内容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推翻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成为了近现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现阶段爱国主义的主题:“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同维护祖国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2020/2/1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二、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相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在中国,集中地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首先就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社会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以及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今天。(苏联共产党、国民党、墨西哥人民党丧失政权的教训)(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相统一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大的政治分野。只要站在拥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上,深明中华民族的大义,就能够在政治上求同存异,就能够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奋斗。如果说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一致性主要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那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就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邓小平指出:“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作为中华儿女,你不一定赞成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不能损害社会主义的利益,不能不拥护祖国统一.只要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能求维护祖国统一之同,存意识形态之异.(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相统一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所谓“大一统”情怀,是指历代国人追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反对分裂的爱国情感,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多次起伏跌宕,既有过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有过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但要求“大一统”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1.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情怀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的周王朝,是一个具有中央集权制雏形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这标志着“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各自为政。孔子主张“拨乱反正”,恢复一统。他称赞管仲的功绩,说:“霸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即匡天下于一统,一统于周。《春秋公羊传》中的:“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则标志着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最终形成。秦汉之际,公羊学派盛行,“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从此便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积淀。后人之所以推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是因为他们结束了群雄割据的“乱世”,实现了国家的“一统”局面,顺应了时代和民族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历史上的祖逖、岳飞、陆游、辛弃疾等人之所以成为后人敬仰的爱国英雄,就因为他们在世之时都力主收复失地,维护国家的“一统”局面。他们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南宋陆游临终前曾作《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此诗充分表达了对失地不能收复,国家未能“一统”的悲痛心情。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和平,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2)爱好和平: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往来,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举世闻明的礼仪之邦。汉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发展西域交通,郑和七下西洋,著名的“丝绸之路”等,是中华民族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勤劳勇敢是形成最早、普及最广、传播最久、最受欢迎的美德之一,有着永恒的意义。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走进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勤劳勇敢都蕴含其中,数千年的历史已把勤劳勇敢沉淀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3)勤劳勇敢: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之宝,立国之本。远在古代,人们就把勤俭看作修身、持家、平天下的必备的品质和要求,他们笃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认为恪守勤劳与节俭,为人必正,理家必富,治国必成。历史与事实都证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勇敢是人们在面临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志特征。它是一种临危不惧、不畏艰险的英勇斗争精神。勇敢作为一种美德,与懦弱、胆怯相对应,但它不只是表示剽悍和强壮,它还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勇敢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惧强御”、“勇者不惧”强调的就是人们在面对权势和强暴时,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中华民族具有勇敢的性格,对内反抗压迫、对外抵抗外侮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民族史中。其次,勇敢是一种以仁义为基础的胆识,只有深怀仁爱之心、遵循道义的勇才称得上“大勇”。古人强调“勇于义而果于德”,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赴汤火,蹈白刃”在所不辞的见义勇为的精神。在为学从政方面,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无一不是通过勤奋的攻读和顽强的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业广惟勤”、“报德明功,勤勤恳恳”是为政的最基本要求,《尚书》中强调为政者要以周文王等人为榜样,不贪图安逸,废寝忘食。后世致力于事业学问的有志之士,也无不刻苦。唐代杜佑30年时间写成了《通典》;明代的李时珍30余年修成《本草纲目》;清代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宋元学案》,是从黄宗羲开始,经过黄百家、全祖望、王梓材等先后补充订正,才最后完成的。古人刺骨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等勤奋好学的故事更是世代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刚毅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古代的“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近代直到当代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奋斗不息的精神绵延不断、一脉相承。这是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历尽沧桑而不倒、屡遭劫难而不灭的“东方不败”之国的根本原因。(4)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根本要求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2020/2/12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四)爱国主义与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相统一1.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在运动中相互依存,融合为一个体系的趋势。2.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a.人有地域和信仰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b.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c.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自身民族感情的过度膨胀,从而变得忽视或敌视其他民族。狭隘的民族主义有两种倾向,要么更封闭要么更具侵略性。中国自清代中叶以来,政治越发封闭,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主流社会,变得越来越落后。而落后是要被人欺侮的,政治经济上的弱势和高傲的民族精神,反而导致国家更加封闭和落后。而二战时的纳粹德国,在民族复仇的鼓动下,迅速武装起来,高举种族主义旗帜四处扩张侵略,给世界造成重大创伤,是另一个极端的例证。任何有凝聚力的民族都会有民族精神,但这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清楚的分野的,民族主义首先关注的是代表着民族的国家的切身利益,即国家利益,它包括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我们很大度地原谅了日本,并与日本乃至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这就是国家行为的根本逻辑,是一种清醒的理性发展道路,是为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的明智选择。当今日本的军国主义有抬头的趋势,他们在中日之间的不断制造矛盾。这是日本经济出现问题需要修正,而日本还没有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的特殊时期。这是日本人由于担心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本文标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7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