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简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一)硬度:是指金属表面抵抗其它更硬物体压入的能力。HB钢球印痕面积法=2PπD(D-dD22)(单位面积上的力);HB450时不能用布氏方法;不能测太薄的金属δ10h(压坑深度);HRC测量淬火回火后的工件(120o金钢锥);HRB测量较软的退火件铜、铝(ф1.588mm钢球);HRA测量硬度很高或硬而薄的金属,如硬质合金表面处理工件等(120o金钢锥);B60—230HBφ1.588mmP:10+90Kg25—100HRBC230—700HB120o金钢锥10+140Kg20—67HRCA700HB10+50Kg70HRAHR=k-h/0.002;H压痕深度(mm);K常数,用钢球时为130,用金钢石时为100;0.002为压痕深,每0.002为洛氏硬度一度;高硬度时HRC1/10HB;HV用顶角为136o金刚石四方角锥体,根据被测工件越薄,选用越小载荷;5、10、20、30、50、100、和120Kg;HV=1.8544P/d2(1公斤/mm2);HV可测量很薄的工件和渗碳层、氮化层、氰化层硬度。(二)强度:指材料抵抗外力作用而不被破坏的一种能力。b=Pb/F0;s=PS/F0;δ0.2产生0.2%永久变型量时的强度。(三)塑性:指材料发生永久变形而不被破坏的一种能力。δ伸长率:断裂的长度增加量与原长度之比。δ=(L1-L0)/L0×100%断面收缩率:拉断的横截面积减小量与试样原来横截面积之比,百分数。硬度与强度的近似关系:轧制或锻钢件b=(0.34-0.36)HB铸钢件b=(0.3-0.4)HB灰口铸铁件b=(HB-40)/62(四)韧性:指材料抵抗冲击力的作用而不被破坏的一种能力。冲击韧性ak=Ak/F(1公斤·米/厘米2);脆性与韧性相反,脆性材料的破坏是突然发生,没有显著变形,断口处很明亮并有金属光泽。而韧性材料的破坏都有预兆,并且断口呈灰色纤维状。如M24螺栓断裂表面呈灰色纤维状,说明有一定韧性。材料晶粒越细,ak值越高。二、热处理基础知识原子顺续排列的状态叫晶体,晶体颗粒组合在一起组织金属材料。晶粒之间的结合面叫晶界。晶粒有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晶格是组成晶粒的最小单元。体心立方体晶格的8个顶点各有一个原子,中心一个原子。面心立方体晶格的8个顶点和6个平面各有一个原子。体心立方晶格组织材料较硬,抗力较大,不易锻造。如Cr、W、Mo、Mn、V、αFe(常温铁)。3面心立方晶格较软,易变形如Al、Cu、Ni、Pb、γFe(奥氏体)晶粒大小(或称粗细)会直接影响到钢材的质量,晶粒愈细小,钢材的性能越好,晶粒愈粗大,钢材的性能就愈差,特别是ak就愈低。正火、淬火温度控制就是为细化晶粒。此外,细晶粒的钢材在热处理淬火加热与冷却时,引起变形与开裂的倾向也小的多,所以细化晶粒的预先热处理是最终热处理的必备工序。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的纯铁叫αFe;面心立方晶格的纯铁叫γFe;αFe和γFe在910oC时发生较变;℃纯铁在770oC以下具有磁性,770oC以上没有磁性。三、名词:1、固溶体:固态下溶解有其它元素的组织叫做“固溶体”(αFe和γFe对C的溶解能力是大小不一样的)2、铁素体:就是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室温下可溶解0.006%的碳,723oC时可溶解达到最大值0.025%。3、奥氏体:就是碳在γFe中间隙式的固溶体。由于γFe的原子间的空隙较大,723oC时可溶解碳量为0.8%(共析钢),1130oC溶解量达到最大值2%。4、渗碳体:即ΑFe3C(碳化铁),ΑFe:C=3:1(原子数比),具有复杂的晶格结构的化合物称为渗碳体,渗碳体中含碳量为6.67%,其溶解度不随温度的变化(化合物)。熔点1600oC左右,硬度很高;HB800,很耐磨,但很脆,渗碳体和铁素体混合在一起就是常用的钢材,随含碳量的增高,硬度强度增高,ak下降。加入合金元素形成合金碳化物,其硬度还会更高,如碳化钨(WC)碳化钛(TiC)等。5、珠光体: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两者所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他存在于723oC以下,是铁素体与渗碳体一层一层交替分布着,显微镜下白亮呈片状为渗碳体中间较宽的白色间隔层为铁素体。这种组织显出珍珠表面相似的纹路和光泽,所以称珠光体。纯珠光体含碳量为0.8%(共析钢)。粗片状铁素体加粗片状渗碳体叫珠光体,等温转变670-723度HB170-250(HRC0-24)通过热处理方法(加热到Ac1线略高保温时间长)可以获得一种渗碳体呈颗粒状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的组织,这种组织叫做粒状(或球状)珠光体,以改善加工性能和热处理变形开裂性能。46、网状渗碳体:过共析钢在Acm线以下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分布在奥氏体晶界上或降到A1线以下渗碳体固化在珠光体晶界上即呈网状分布。7、索氏体:在等温转变C形线鼻尖所得到的较细片状铁素体+较细片状渗碳体叫之索氏体。等温转变温度600-670oC(珠光体的一种)HB250-320,HRC24-32。8、屈氏体:同上是珠光体的一种,更细片状铁素体+更细片状渗碳体叫之为屈氏体,形成温度600-550oC。HB330-400(HRC32-38)。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都属珠光体只是粗细不同,性能上有差异。9、上贝氏体:铁素体形成密集面相互平行的扁片渗碳体呈短片状断断续续地分布在铁素体片层之间,上贝氏体在显微镜下呈羽毛形态,HRC45左右,形成温度500—400oC。10、下贝氏体:铁素体形成针状,极为细小的渗碳体质点呈弥散状分布在针状铁素体内,呈黑色针状显微形态。HRC55左右,形成温度230—400oC。11、马氏体:奥氏体快速冷却不触及C形线鼻尖直接降到230oC以下(共析钢),即低于Ms,γFe转变为αFe,碳原子全部被保留在αFe中,形成一种过饱和的固溶体组织,这就是马氏体。这种转变也称非扩散形转变。马氏体金相显微组织呈针状,黑色针状物为马氏体,白色基体称为残余奥氏体。性能十分脆硬。HB可达600-700(HRC60-65)。淬火即可获得这种组织。硬度取决于C含量,低C钢淬不硬,含C量高于0.8%,硬度几乎不再增加了。马氏体的转变随C含量增高而降低含碳量0.5%时Mz约0oC,Ms290oC随着含C增Ms下降,C量小于0.8%时Mz也随C而下降,0.9以上时Mz在-100oC附近下降不大。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奥氏体不能百分之百转化为马氏体总有较少的奥氏保留下来,称保留下来的为残氏奥氏体。因奥氏体为γFe面心产方晶格,比容(单位重量的体积)较小,约只有0.122—0.125,而马氏体为αFe过饱和固溶体,比容较大,约有0.127-0.130,可见,在转变过程中,在马氏体形成的同时还伴随着体积的膨胀,从而会对尚未转变的奥氏体造成一内压力,合使其不易发生向马氏体的转变而被保留下来。MsMz点越低剩余奥氏体量也就越多。12、过冷奥氏体:低于A1线温度状态下存在的奥氏体,C形曲线鼻尖温度处的过冷奥氏体最不稳定,最容易发生分解。13、晶粒度:晶粒度就是用来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共分为8级;冶金部规定标准测定方法将制成的试样在放大1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与标准晶粒度作比较以确定实际晶粒的大小。凡在1-4级者为粗晶粒钢,5-8级者为细晶粒钢。粗晶粒钢温度、韧性等变坏,所以热处理时加热温度不能过高,时间不能过长,防止晶粒过大。5第二讲14退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线(过共析钢为A1线)以上,保温一定时间为工件厚度(mmmm25)小时,合金钢(mmmm20)小时,随炉冷却,得到铁素体加珠光体(亚共析),珠光体(共析钢),渗碳体加珠光体(过共析钢)的方法,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压力和切削性能。15、正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线和Acm以上30-50oC,保温后出炉空冷,分别得到铁素体加索氏体、索氏体,有细化晶粒、调整组织、削除前道铸造、锻造冷加工产生的缺陷,作为预先热处理作用。提高钢材加工性能(最好HB200-250时)提高加工面光洁度,不粘刀,加工表面光滑。比如管路密封胶圈结合面,O型圈沟槽,缸、泵接口平面。16、等温退火:钢加热到Ac3以上30-50oC,保温后较快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或转入略低于Ar1的炉中)在此温度下奥氏体金部转变完成,主要用于合金钢退火。17、球化退火:目的在于过共析钢得到球状珠光体,便于加工,也是热处理的前处理。球化退火的工艺是加热到温度略高于Ac1以上10-20oC,保温后缓慢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并停留一段时间,使组织转变全部完成,然后冷至500oC以下再空冷。加热温度超过Ac1越高,则冷却以后得到的片状珠光体会愈多。若超过Acm时,则冷却下来所得到的全部为片状珠光体。球化退火所以能形成球状珠光体,是因为钢在加热到略高于Ac1时呈现一不均匀的组织。即除了奥氏体的浓度不均匀外,还有大量未溶解的渗碳体存在。其中片状渗碳体在较长时间的保温过程中会自发地趋于球状(因后者最为稳定)。当钢随后冷却下来时,由奥氏体分解而形成的ΑFe3C也逐渐球状化因而最终便获得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许多颗粒状渗碳体,这就是球状珠光体。18、低温退火:为消除铸、锻、焊接、切削冷冲压过程的内应力,缓慢速度加热到500-650oC,经适当保温,再缓冷下来的过程,又叫去应力退火。6钢的显微组织不发生改变。19、淬火:将钢加热到Ac3线或Ac1线上30-50oC,保温一段时间(均匀化)快速冷却下来,以得到高硬度马氏体组织的方法。细晶粒奥氏体得到细晶粒马氏体组织。过共析钢有网状ΑFe3C时,应先正火细化晶粒再淬火。合金钢加热温度相对较高。20、显微裂纹:工件淬火后得到马氏体组织,此时的组织中存在着极大的内应力,如果不及时回火,则会由于淬火应力的作用容易在工件内部产生显微裂纹,严重时会导致工件的脆性增大而开裂。21、回火:工件淬火后一般都要进行回火,淬火后得到马氏体性能很脆,并存在很大应力,不及时予以回火,时间久了可能会引起工件发生开裂,回火就是将淬火后的工件重新加热到A1以下某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取出工件以一定的方式冷却下来。22、回火马氏体(低温回火):马氏体是一种过饱和ΑFe固溶体,从室温加热到300oC左右,随着升温原子活力增加,C原子开始以某种碳化物的形式从马氏体中析出,因温度不高,析出的碳化物未全部脱离原马氏体组织,仍处在一定的过饱和状态,这种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对硬度影响不大,但内应力清除了一部分。23、第一类回火脆性:马氏体中C的过饱和度大时,淬火后内存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大约在250-350oC时,残余奥氏体也发生向较为稳定的回火马氏体转变,转变的结果可使硬度有增加(1-2HRC),这种现象在高碳钢中尤为明显,与此同时冲击韧性却略有下降,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724、第二类回火脆性:主要发生在合金钢450-650oC含Cr、Ni、Mn、Si等;在此温度回火后进行缓冷时,有极其细小的片状硬脆物。如:碳化物、氮化物、或磷化物沿铁素体晶界析出所致。快速冷却会使溶于铁素体中的硬脆物来不及析出。随温度升高,k提高是因所析出的化合物球化的结果。我们常用的40Cr有二类回火脆性的倾向,一般谈到回火脆性主要指第二类回火脆性。生产中防止回火脆性的方法主要有:回火后进行快速冷却(油或水冷)为消除重新产生的热应力,则在回火后可再进行一次温度低于发生回火脆性温度的补充回火。加入少量防止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Mo和W等。25、中温回火屈氏体:将马氏体回热到300—400oC左右,过饱和的C原子析出与铁原子结合生成颗粒状碳化物,马氏体组织中碳浓度减少,晶格改组转变成铁素体组织,形成由极细小的颗粒状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这种机械混合物称之为回火屈氏体。26、高温回火索氏体:马氏体加热到400-650oC左右细小ΑFe3C颗粒聚集成较大颗粒(自发合并长大)得到较大渗碳体与铁素体所组成的机械化合物。这种组织叫回火索氏体,强度、硬度降低,塑性、韧性增加。与正火索氏体相比,渗碳体呈球状而不是呈片状。
本文标题:简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2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