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卫生政策卫生政策是国家和政党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实现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及实现其卫生保健职能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卫生政策的定义:改善卫生状况的目标和目标中的重点,以及实现这些重点目标的主要途径。一.卫生政策的构成条件1.卫生政策要有制定主体和实施客体主体——政治性组织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组织各级政府及授权的各级卫生部门客体——实施客体是卫生政策实施的对象(政府的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主体制定政策应考虑客体利益和客体需要的卫生政策。没有主体参与制定的卫生政策不会产生和形成,不考虑实施客体利益和实施客体需要的卫生政策将失去实施的基础和可能,最终不会有任何意义和效果。2.卫生政策要有目标性目标是卫生政策构成的基础。3.卫生政策要有行动准则卫生政策规定了卫生工作的“作为与不作为”,即规定该做什么,怎样做、不该做什么,做了应该怎么办。卫生工作的“作为与不作为”是通过卫生政策的价值和效果体现出来。4.卫生政策必须经过正式颁布颁布分公开和内部颁布。没有经过颁布的行运准则只能叫草案。以上四条是识别一项卫生政策的依据,符合者可断定为政策。二.我国卫生政策的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与一定的共同性相结合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全体人民利益与意志在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全球性: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具有一致性。技术性卫生政策与其它国家有共同点,如医政、药政、预防、国境口岸卫生等方面。2.部门性与社会性相结合部门性卫生行政机关制定大量具体政策,并且大部份由卫生行政机关和卫生单位贯彻执行。社会性卫生政策所调节的对象大多与社会有关,需多部门协调配合,乃至全社会支持才能实现其调节作用。如预防保健政策、卫生资源政策。3.强制性与说服性相结合强制性客体对象必须服从和执行,如法制型卫生政策,体现统治阶级的一种意志。说服性引导性卫生政策,如合作医疗政策,健康教育主要靠说服教育和自觉接受才能产生效果。4.相对稳定性与持久稳定性相结合相对性视客观情况和卫生工作任务完成与否,如卫生物价政策。持久性如预防为主方针。三.卫生政策的基本职能1.指导作用卫生政策可以按照卫生政策制定者的意志,指导卫生组织、卫生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开展卫生保健活动。①宏观指导。如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所发挥的就是宏观指导作用。②微观指导。以细则、条例、办法为表现形式的一类卫生政策发挥微观指导作用,这些卫生政策多规定卫生工作的具体目标、方法、手段和措施,对卫生工作具有具体的指导作用。2.控制作用卫生政策对整个卫生工作的活动方向、方式、范围具有规定性和限制性,使卫生活动能按照卫生政策制定者的意志,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以保证卫生政策目标的实现。卫生政策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目标性控制。卫生政策通过制定的卫生政策目标控制卫生工作目标,从而达到控制卫生活动的目的。例如降低婴儿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是我国妇幼保健卫生政策的基本目标。②职责性控制机构的活动。卫生机构的一切活动都是。卫生政策通过确定卫生机构职责来控制卫生围绕其职责展开的,也就是说卫生机构的活动受到卫生政策的控制。③标准性控制。有的卫生政策规定的是卫生工作标准,这些政策标准往往是检查、评价卫生管理活动的依据,对卫生管理活动起到控制作用。④制裁性控制。法制型卫生政策往往带有强制性,凡违反有关禁止性的政策规定,卫生活动主体将受到相应的制裁,这是卫生政策控制作用最突出的表现。3.调节作用卫生政策对卫生单位之间、卫生单位与服务对象之间、卫生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协调平衡作用。①调节工作关系。卫生政策通过规定各部门职责与任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如卫生防疫政策、初级卫生保健政策等都对各部门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实际上是对部门工作关系的一种调节。②调节服务关系。卫生政策通过规定卫生单位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协调服务关系。如医患关系、卫生执法关系等。③调节利益关系。卫生政策通过利益分配办法调节卫生部门内外利益关系。如卫生资源政策通过规定财政投资比例、卫生经费分配比例、卫生服务价格标准等达到调节卫生单位之间和卫生部门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目的。卫生政策的几种职能不是孤立发挥作用,而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促进和制约卫生事业的作用。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卫生事业的基本特征、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大类卫生政策。一.我国的主要卫生政策(1)卫生资源政策;(2)医政管理政策;(3)预防保健政策;(4)医学教育政策;(5)医学科技政策;(6)药品管理政策;(7)中医药政策;(8)初级卫生保健政策。二.我国的卫生改革政策我国卫生改革先后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1.第一个历史阶段1978-1996(1)目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防病治病,便民利民。”(2)改革的基本内容①积极发展卫生机构。实行中央、地方和部门并举,国家、集体和个人一齐上的方针。②扩大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的自主权。主要体现在:实行院、所、站长负责制,干部聘任制,工人合同制;医院可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家庭病床和医疗联合体;补助经费包干、收支结余留用。③允许和鼓励在职人员有偿应聘和业余服务。④改革收费制度,改善补偿机制。⑤农村卫生改革政策的推行主要是,积极为农村培养人才;巩固发展三级医疗保健网,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原则;城市支援农村,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向农村流动;稳步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组建多种形式村级卫生组织。(3)成效①卫生机构大发展。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比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看病和卫生人才缺乏两大卫生问题。②卫生经济初步搞活。财政投入增加,医疗价格得到调升,防保单位开展了有偿服务,卫生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得到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经济效益普遍提高,职工福利和硬件条件都有较大改善。③卫生人员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基本树立起来。④改革中存在和引发的问题。1)对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缺乏战略性政策。只注重放手发展卫生机构,而没有处理好放手发展与合理配置的关系。一是医疗机构,特别是社会办医和个体办医过多过滥;二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防保,重大型设备轻常规设备;三是缺少区域规划,卫生机构区域布局不合理。结果是,造成卫生资源过剩和短缺并存,大多数医疗机构工作量由超负荷变为严重不足。2)对医药费用上升水平的控制缺乏战略性政策。只注重提高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而没处理好医药费上涨水平与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的关系。3)有些改革政策落实不够好,有些改革政策则有失误。比如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政策就没有很好落实,而把乡镇卫生院放给乡镇管理的政策,实践证明是失误的。第二个历史阶段1996-2009一.目的卫生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据中央下发的“一个决定,两个指导性意见”。即《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农村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外,2000年“上海会议”和2001年“青岛会议”有关卫生改革文件也是这一阶段卫生改革政策的重要依据。先后开展四项较大的改革:①改革卫生管理体制;②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③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④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三.初步成效1.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政策改革有新的进展,提出了“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新政策”。2.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全行业管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卫生资源配置”和“改革预防保健体系”的新政策。3.卫生服务体系。实施“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和“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是思想障碍、配套政策滞后以及具体目标和模式等问题。第三节卫生政策改革的理论背景2009年医药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地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医药卫生改革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中明确了重大原则问题:1.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3.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4.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一)指导思想中明确了重大原则问题:5.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6.完善国民健康政策7.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8.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9.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二)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广大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2.坚持立足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地医药卫生体制。3.坚持公平与效益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4.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三)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到2011年,重点完成五项工作: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2.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3.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5.公共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第二阶段,到2020年覆盖城乡城乡居民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1.普遍建立四个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2.建立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三)改革的总体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确立后,卫生事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一.我国两个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政策与效果比较(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了卫生工作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重大福利性卫生政策措施。1.明确了卫生机构所有制政策,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有制为补充,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分别实行全额补助和差额补助。这些机构承担政府的医疗卫生保健福利分配职能。2.明确制定了医疗、保障制度政策,实行了干部的公费医疗、工人的劳保医疗和农民的合作医疗,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得到了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卫生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和支渠道都有了保证。3.国家规定在基本的医疗项目中实行低于成本的收费标准,为了使实行低于成本的收费标准的医疗机构能够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国家对医疗机构采取政府拨款,不缴纳利税,供应计划物资政策。4.对特殊疾病实行免费治疗,对低收入者的医疗费用,可由民政部门给予一定的救济。5.政府对儿童免费提供基础免疫接种。(二)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了新时期六大卫生工作方针:“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同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在这一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采取了重大的商品性卫生政策调整1.开放了所有制制度,提出全民、集体和个人一齐上,允许医务人员从事有偿服务,包括社会兼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改变了过去国家为主,个体为补充的政策。2.引进了农村的承包制,工商业的股份制、租赁制和卫生机构的企业化管理等,强调自我造血,自我发展。3.医疗卫生服务收费可拉开档次,实行优质优价。开展特殊医疗,实行高收费,向社会开放。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开展医疗服务项目,实行按成本收费。4.对公费医疗采取分级管理,多方共管。对劳保医疗,实行大病统筹。公费,劳保医疗费用同个人适当挂钩。5.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检验实行有偿服务。这一时期卫生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是:(1)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型医疗机构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卫生人员的福利待遇有了相应提高,医疗机构和病床增加,医疗设备更新快。(2
本文标题:卫生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5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