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0),字介甫,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读准下列字的字音:隶扳环谒邑称泯然lìpānyèyìchènmǐn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翻译时注意事项:(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按文言文的词序,句式,一字一句地对照着翻译。)(2)凡是人名、官名、地名、朝代、年号等专用名词,只须照搬,不必去翻译。)(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句子贯通。(4)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适当调整语序。补充课文注释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父异焉”4、“即书诗四句”属于。曾经。兼词,“于之”,之:代这件事。动词,写。5、“并自为其名”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7、“稍稍宾客其父”动词,题上。自己从这完成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8、“或以钱币乞之”9、“父利其然也”10、“从先人还家”11、“还自扬州”:有的人。这样从扬州回家。跟从。以……为利12、“贤于材人远矣”13、“卒之为众人”14、“且为众人”15、“固众人”16、得为众人而已耶?最终。尚且。本来。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胜过疏通文意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曾经书写工具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以……为:把……当作,养:赡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当作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通“攀”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聪慧是从上天接受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明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2.“邑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3.“稍稍宾客其父”4.“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理解下列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3、“受之天也”省略句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整体感知㈠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第一部分:(1-2)以叙事为主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分析本文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父利其然、不使学赚钱工具受于人者不至后天培养本文语言非常精练,作者将丰富的表现力赋予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找出相应的例子来。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世隶耕”: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啼”:“忽”“即”“立”:“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第一层: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受之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所受到的教育。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磨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车胤囊萤胤【yìn,车胤,晋朝南平人】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音náng,用白绢缝制的袋】盛数十萤【音yíng】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注】后人常用车胤囊萤来比喻勤学苦练。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闻见闻神童不使学庸才父异焉邑人奇之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问)知识整理重点虚词一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重点虚词二其①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它,诗③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④其受之天也:代词,他知识整理重点虚词三于知识整理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一词多义自:①并自为其名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己从闻:①余闻之也久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听说名词,名声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攀牵、引知识整理古今异义词养父母今:抚养自己的非生身父母古:赡养父母文理今:文科、理科/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古:文采和道理或今:或者古:有的人,不定指代词知识整理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知识整理特殊句式省略句:仲永之通悟,受之(于)天也倒装句还自扬州(自扬州还)知识整理
本文标题:5.《伤仲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0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