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初唐前期诗坛概况•初唐,从高宗武德时期到睿宗景云年间,约一百年,是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过渡阶段,也是唐诗兴盛的准备阶段。唐太宗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奉命而作的应制诗和君臣之间的唱和之作,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表现宫廷生活和写景咏物。虽文辞典雅、内容空洞,毕竟摆脱了齐梁诗歌轻靡浮艳的弊病,并且逐渐显示出开阔壮大的气势、生龙活虎般的节奏和庄严的宇宙意识,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初唐前期仍然是六朝诗风的延续,靡靡之背,较活跃的诗人都是隋末的遗老,如卢思道、虞世南等。当时唐太宗是开国君主,自己在文学上夜喜欢写宫体诗,留存69首,大多是宫体诗艺术上浮艳华美。而卢思道的则是标准的宫体诗:洛战花烛动,戚里画新我。隐扇羞应惯,含情愁正多。初唐宫廷诗人1宫廷诗第一代诗人:唐太宗、虞世南、魏征、李百药等。•诗歌特色:华赡典雅,气象恢宏壮丽,洋溢着帝国初兴的气息。初唐前期宫廷诗人,在虞世南后,受唐太、高宗重视诗人,中过进士,高宗时当宰相,武后篡权,他被杀,是宫体诗人的代表,诗歌内容表现宫廷贵族的腐朽生活。贡献:他不仅以对仗工整、用典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的诗篇,为诗歌格律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2宫廷诗第二代诗人:上官仪3宫廷诗第三代诗人: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沈、宋贡献:顺应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继承前朝诗人应用形式格律的创作经验,并加以发展。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为缜密、工致、而且合于粘附的规则,从而将已趋成熟的诗歌形式完全确定下来。初唐四杰2贡献:1)开拓了诗歌思想题材领域,从狭小的宫廷台阁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1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王勃(647-676)27岁;卢照邻(635-689)55岁;杨炯(650-693)44岁;骆宾王(640-684)45岁。2)初唐四杰的诗歌补救了宫廷诗的缺失。宫廷诗旨在颂美,形在铺陈,尽管体貌宏丽壮大,艺术魅力毕竟不足。“龙朔变体”,不再追求宏壮,但最终还是贫弱。而四杰则能高扬时代精神,注重骨气与兴寄,努力抵制绮靡纤碎的诗风,创造有风有骨、文质并茂的篇章。他们对前程的憧憬、对生活的期待、对现实的感慨、对命运的抗争,都融汇成昂扬激昂的功业热情和人生意气,。这种热情和意气贯注并运行于诗歌,使其显得气骨刚健。3)以大量的创作实践为诗体的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四杰”以文章名扬天下,年少才高,他们活动时间是唐高宗和武后初年,比沈宋略早,王杨主要写五言律诗,卢骆主要写七言歌行,他们都命运坎坷。只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有名。四杰擅长诗体代表作王勃五律《送杜少甫之任蜀川》《滕王阁序》杨炯五律《从军行》卢照邻七言歌引《长安古意》骆宾王七言歌引《在狱咏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借临别劝慰表达了作者惜别的真挚情意和旷达开朗的襟怀,为初唐诗坛所少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尤精练概括,格调高朗,为千古名句。他另有《滕王阁诗》等名作王勃是唐初“四杰”之一,祖父王通是隋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父亲王福畤太尉等职,王从小受父亲教育,王勃6岁会写文章,9岁读古书时竟然能发现其中的错误。游胜地滕王阁,恰巧都督招集一帮文学之士,让大家写关于滕王阁的诗文,阎公暗中让子婿孟学士早早构思,只等谦让一番,子婿便可出口成章,以博慧敏的殊荣。王勃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毫不推辞,挥笔就写。第三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曰:此天才,必当永垂不朽。27岁溺水。今诗存80余首,大多为律诗和绝句。王勃是“四杰”中代表,诗成就最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山中》等气势雄壮,豪放悲凉,骈体文《滕王阁序》还有《滕王阁诗》也很有名。《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连暮捲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稀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杨炯:活了40余岁,当过县令一类的小官,诗最少,成就也最低。但《从军行》写得不错,写战士为国立功,豪壮。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投笔从戎、慷慨报国的壮烈情怀和雄心壮志。对偶工整,音韵铿锵,风格刚健雄浑,既是一首以乐府旧题写现实生活的古体诗,也可看作是一首臻于成熟的五言律诗。卢照邻:卢后来得了麻风病,痛苦不堪,最后投水自尽,排第三。《长安古意》虽用古题,但内容却很新,揭露长安上层社会的生活荒淫,最后又用萧条冷清的诗句写他在长安的寂寞生活和长安后期的冷落,有讽刺意味,好景不长,结局好。长安古意(节选)卢照邻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描写帝王公侯、将相以及豪门子弟、任侠少年、倡家乐伎等各类人物的生活,展现了长安繁华兴盛的社会风貌,描写并批判了豪贵们的骄奢淫逸。此诗以赋为诗,破奇为偶,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吸收了齐梁以来的歌行的特点,但思想情调却迥然不同。它的出现标志着六朝宫体诗的告终,在七古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骆宾王:被誉为“神童”。父任博昌县令不久亡,骆与母亲过着窘迫的生活,做过牢,出狱后不久参加造反,后来兵败被杀。他的《帝京篇》与《长安古意》相同,不同在于内容更长,七言歌引代表,《在狱中咏蝉》是律诗代表。用蝉起兴,借蝉以自旷。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借蝉自况,将蝉的艰窘与自己的身世遭遇融而为一,寄托遥深。使得此前作为文人墨客使才逞博工具的咏物诗注入了新的活力,带上了诗人鲜明的个性。评价四杰:四杰的诗在初唐诗坛上可谓异风突起,从内容上突破了六朝及初唐宫体诗的羁绊,开始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他们把诗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寒漠,体裁扩大了,思想严肃了,透露出一种刚劲清新的气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显示了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末体。尔曹身与名俱灰,不废几何万古流。卢骆的文章影响到张若虚,刘山的《代悲白头翁》是拟古乐府的,诗中反复咏叹了事物的变化无穷和人的青春不再,譬如: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全唐诗》中无他的传记,与贺知章、张旭、包融等齐名,并称“吴中四杰”。张诗存于全唐诗中只有二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写闺里少妇的相思)。代表作是《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乐府诗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作的曲调,隋炀帝也写过,皆为宫体诗,张若虚用旧题且题材也是游子思妇的离愁,却能用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表达心情,故评为初唐七言歌行的第一首。写了五种景物,主要写夜,面对景色发出人生思考,在描写景物以后转笔写思妇的内心活动。构成完成诗歌形象,形成美妙艺术境界,从日出到日落,诗人把梦境与客观事物融合在一起,组成了如梦似幻的夜曲,由景及人。共36句,前16句为一层次,每4句一个韵,平仄相间,婉转悠扬,语言上手法顶真,连环的句式,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抒情一唱曲折缠绵,内容上用传统题材,艺术构思上不同凡响,有鲜明的特色,把诗与情与哲理自然低融合起来,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陈子昂一、生平(661-702)二、思想三、诗论(诗歌革新理论)四、创作:(留下的有127首)一、生平(661-702)第一阶段以上官仪宫体诗为代表。第二阶段“四杰”沈宋时律诗基本定型,然而形文诗风仍有影响,陈子昂发展律诗。陈出生于商业家庭,年轻时豪放,朋友与他传记说他十七、八岁才开始读书,以前一直游游荡荡,四川人。其父陈元敬“魁伟倜傥,年20,以豪侠闻。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回报。)21岁到长安,后又到洛阳。陈子昂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经史百家,没有他不知道的。在陈十余年政治生涯中,曾两次从军边塞,写下感人肺腑的诗篇。第二次696年随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去边陲,积极进谏,并说愿意带兵出击,未被采纳反被武攸宜立为军曹,他满怀悲愤,在登蓟北楼(即幽州台,今北京)时,用血和泪发出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并产生了退隐的念头。第二年以父老为借口,回到家乡,筑茅厦数十间,中树采药,过着隐居生活。不久被射洪县县令段简在武三思的指使下陷害,锒铛入狱并冤死于狱中。二、思想:主要是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陈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武则天是喜怒无穷的人,表面重视别人的意见,不顺心就处死人,所以冤狱遍天下,陈积极入世思想受到打击。(常提批评意见不被采纳,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三、诗论(诗歌革新理论)表现在《与东方令史虬修竹篇序》中,《修竹篇》是陈子昂吟竹的五言律诗,歌颂竹子崇高的品质,寄托自己的思想,他还写有《孤桐篇》,吟孤桐用比兴手法寄托自己的思想。他赞成汉魏风骨,风稚,正始之音,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所反对的是齐梁之间的诗风,非常鲜明地提出自己核心理论主张。标志汉魏风骨和风稚比兴。所以《修竹序》是扫荡形式诗风的虚伪,是把唐诗引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高峰的进军号。在唐诗发展史上,《修竹序》好比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时提出,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寻求成长的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四、创作:(留下的有127首)代表作:1、感遇诗38首2、蓟丘览左7首3、登幽州台歌《感遇诗》38首都是五言诗,风格上都有所寄托,有的诗有感于政事,有的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叹,壮志难酬。精神上继承了阮籍的《咏怀诗》28首,不如阮籍隐晦曲折,比较解明,这是由所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是贯穿一生。内容上:中心内容抒发名人建功立业的思想抱负,以及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愤慨不平,内容大致如下A、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愤慨不平;B、批判统治者劳民伤财和穷兵黩武的政策;C、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子昂向往举贤授能,人才解放的开明政治,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才气横溢,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始终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激起心中的不平。对理想的热切追求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不平贯穿陈子昂诗歌内容,陈的诗歌洗尽了六朝的以来的浮艳的诗风,标举汉魏,推崇正始,继承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他的诗歌创作正是他的革新理论的实践。韩愈:《荐士》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昂首阔步带头人。)杜甫在四川呆了多年,到过陈子昂故居写下《陈拾遗住宅》诗“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白居易“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柳宗元等也对陈评价很多。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据《陈子昂集》,中华书局校刊本)二、背景材料(一)1.传略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武后时,官右拾遗,直言敢谏,被构陷入狱经年,免罪复官。曾从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归里,为县令段简陷害,死时只有四十二岁。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令人扼腕。二、背景材料(二)2.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陈子昂关于“兴寄”、“风骨”的主张,是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来的。它代表初盛唐崇尚风骨的审美思潮,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二、背景材料(二)3.初唐诗文革新的先驱。陈子昂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其《感遇》诗38首和《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等诗,讽刺现实,慨叹身世,感情浓烈昂扬;其散文也质朴刚健,这使他成为初唐诗文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十卷。二、背景材料(二)4.《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及注释(一)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感激忠义,欲奋身以答国士,然数番进谏,均遭拒绝,子昂知不合,因登蓟北楼,感昔乐毅、燕昭之事,作《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二、背景材料(二)4.《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及注释(一)背景:万岁通
本文标题:初唐诗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8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