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言外语境与文本解读周永秀1,毕研韬2(1.泰山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泰安271012;2.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文本的意义生成是在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中合作完成的。接受者对文本的解读受文本和语境两大因素的制约。语境能够影响文本意义生成的方向、广度和深度。关键词:符号;语境;新闻文本;文本意义一、从传播者主体到接受者主体的转变在传统的文本分析(discourseanalysis)中,传播者处于中心位置,文本的意义生成主要取决于编码者对文本的意义预设,传播学上的“魔弹论”(BulletTheory)就是这一思潮的产物。但是,传播学上“使用与满足”(UsesandGratifications)理论与文艺学上“接受美学”(AestheticsofReception)理论的问世彻底改变了文本分析的方向。新的理论认为,传播者无法单方面决定文本的意义,接收者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因此,西方有些文论学家把印成书的作品称为“第一文本”,认为它只是文艺制品,不是审美对象;而把经过阅读后、与读者发生关系的作品称为“第二文本”,认为这才是审美对象1。遗憾的是,学术界对文本解读的研究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受众对文本的能动性被无限制地夸大了,进而导致了文本不可读的怪论。譬如美国文学批评家保尔·德·曼提出了一种文本意义不可确定的解构主义文本观。他认为,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过程,是一个真理与谬误相交织的过程,永远不可能有完全“正确”的阅读;文学史研究,就不应把文学文本当作有永恒不变的确定意义的课题加以阐释,“文学不可能仅仅作为一个指称意义可以被完全破译出来的明确的单元被人们接受”。德·曼还把他的结构理论推广到非文学的各种文本中,认为即使是哲学、政治、法律等逻辑缜密、结构严谨的文本,也具有自我解构因素并导致最终不可阅读2。无独有偶,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了著名的“影响即误读”理论。他认为,阅读总是一种异延行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能指之间无止境的意义转换、播散、异延而不断产生与消失的,所以寻找文本原始意义的阅读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3。符号学的奠基人罗兰·巴尔特后期的后结构主义文论更是“完全否定文学文本有相对稳定的内涵、意义”4,他甚至提出了“作者已死”的概念5。如果说文本是不可读的、文本的意义是不可知的,那么传播者创作文本的价值何在?从传播过程看,文本的意义建构事实上是在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中合作完成的。这一观点是对传播者中心论和接受者中心论的折中。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就认为,文学作品由文本和读者两极构成。文学作品既不同于阅读前的文本,周永秀(1967-),女,山东即墨人,泰山学院大学外语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符号学和语篇分析研究。1吴中杰文艺学导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3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3-3143同上,3154同上,2435张文强.阅听人与新闻阅读:阅听人概念的转变.[台湾]新闻学研究,第55期(1997年7月)2又不同于在阅读中的文本的实现,它在文本和阅读之间6。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看,受众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是毫无根据的随意阐释,接收者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势必受到文本与语境两个方面的制约。语言绝非透明的媒介,而是干预社会进程的重要工具,是控制公众思想与行为的有效手段。所以,文本的制作者总是竭力追求同质性的意义解释,努力避免受众对传播者的意义颠覆,而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合理设置语境。不同性质的文本,其语境界限的清晰度不同。我们把那些语境边界模糊的称为开放式语境,而把那些语境边界相对清晰的称为封闭式语境。语境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但至于话语场合的哪些因素能够进入心智空间成为语境要素,耶夫•维索尔伦7认为必须考虑三种现象:一是位于传者和受者交汇处的“视野线”,它把“那些作为语境适应对象的要素范围之间的边界进行切分”;二是传播主体可以有意或无意地对语境进行心智调控;三是传受双方以协商方式使语境边界清晰起来的语境化过程。J.J.Gumperz发明了“语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cue)这个术语来指涉那些在特定场景中用于帮助理解文本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语言符号8,这些“提示”都需要精心设计。W·伊瑟尔则用“文本的召唤结构”来解释如何实现阅读的可能性。他认为,文本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点的纲式化结构,文本的句子结构与其意向性关联物之间也呈现出非连续性(即“空缺”),这些都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机制9。上述理论都在试图分析在编码过程中如何设计、调控语境以获取预期的传播效果。由于文本对受众的影响有大小和方向两个纬度,所以我们认为,构建跨学科的“传播力学”来系统阐释文本的影响力应该是相关学科同仁努力的一个方向。二、语境的定义与分类语境(context)传统上是指语言符号的使用环境,后来泛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发挥作用时的境况。从不同的视角考察,语言学上常用二分法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社会语境)、动态语境/静态语境、宏观语境/微观语境、直接语境/间接语境、明语境/晦语境、共时语境/历时语境、言内语境/言外语境,等等。语言学上的“语境”与传播学上的“传播情境”十分接近。传播情境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狭义上,传播情境包括传播场景(时间、地点、何人在场,等)、传播主体与传播渠道的特征、传播行为发生的“背景”等。广义上,传播情境还包括传播主体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语境是传播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对语境的系统研究却是由语言学家完成的。功能语言学着重研究社会语境(socialcontext)。社会语境包括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情景语境即语域(register),用来描述话语的即时情景。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有语场(fieldofdiscourse,即话语范围)、语式(modeofdiscourse,即话语方式)和语旨(tenorofdiscourse,即话语基调)三个主要变项。话语范围指言语交际过程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话语方式指言语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即“讲话”和“写作”两种方式;话语基调指的是传播主体的地位、身份和相互关系。文化语境即语类(genre),指某文化社区的成员阶段性的有目的的社会过程。由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47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贯连、霍永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6-1318同上,131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4-2953此可见,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社会情境”正是传播学关注的“传播情境”,都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制约文本的意义生成、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的集合。从传播实践的角度看,语境是个动态的层级装置,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发挥作用。20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言学家J.R.Martin博士提出了语境层次模式。笔者将他的语境层次论图示如下10:在这个层级装置中,语域(即情景语境)是语言之外制约语言符号意义生成的第一层语境,也是最容易捕捉到的传播情境要素。我国学者钟锟茂把语境分成“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进行更下位的分类。根据他的研究,情景语境是位于语言之外的第一级非语言语境。从言内语境到言外语境,语境由稳定性向动态性、由外显型向内隐性、由制约性向生成性过渡11:三、言外语境对文本解读的制约罗兰•巴尔特提出过一条原理:必须超越一个层次才能理解该层次,在层次之内,我们只能看到组分的关系,而看不出意义;体系本身无法提供解释自己的语言,必须在垂直方向运动才能理解水平延伸层次的“庐山真面目”12。换言之,任何一个符号(或其序列)必须10陈会军.语境层次理论的发展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7):85-8811钟锟茂.浅议语境的分类[J].龙岩学院学报.2006(1):126-12812赵毅衡.前言:符号学的一个世纪.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8语境言内语境言外语境音调语境语义语境语法语境文体语境情景语境自然语境文化语境认知语境意识语域语言语类4置于特定的系统中才能产生具体的意义。因此,受众要“准确”解读文本的意义,就必须精确界定该文本所处的社会语境,了解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巴尔特不像一般批评家那样将文本当成一个共时性序列,从几个基本层次来界定它,而是以阅读的历时性序列为基本参照,在这种序列中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就遭到了质疑13。为探讨文本及语境对文本解读的制约,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探索,其中笔者以为最具应用价值的理论有两类:一是解码的动力学原理,即文本和语境的哪些因素导致了不同的意义生成;二是语境制约文本解读的过程论,即不同层次的语境是如何形成对解码者的制约合力的。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W·伊瑟尔14注重“反应研究”。他最关注的议题有二:“一、文学作品如何调动读者的能动作用,促使他对文本中描述的事件进行个性的加工?二、文本在何种程度上为这样的加工活动提供了预结构?”最初伊瑟尔用“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术语来探讨这一问题,后来又改用“文本的隐在读者”这一术语来探讨这一问题。“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嵌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曼·英伽登认为,作品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的图式化纲要结构,作品的现实化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点的确定和对空白的填补。伊瑟尔接受并发展了英伽登这一看法,并强调空白本身就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此外,英伽登认为作品句子结构的有限性使它的意向性关联物只是一些图式化东西,要使这些不连贯的图式化东西变成一个有机整体就需要读者的想象性加工。伊瑟尔将文本句子结构和意向性关联物的非连续性称为“空缺”,并强调空缺也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至于文本分析的具体操作,英国语言学家NormanFairclough曾提出一个三维模式15,强调解码的中心工作是在语言之外而非语言之内。在第二个层面上,互证(interdiscursity)、互文链(intertextualchains)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都涉及接受者的知识与解码的关系(见下表)。传播学认为,先前的相关经验和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文本,记住的资讯就越多。这似乎与“知识沟”学说的某些观点相吻合:现在掌握信息越多的人获取新的信息的成本就越低。就新闻文本的解读而言,张文强认为,“私人知识对整体新闻诠释只会产生局部影响;可是,如果这部分知识极为强烈或者分量极多,则似乎也有可能影响整体新闻的诠释16。”这些观点足以证明非说服性传播,譬如国家之间平时的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的重要性。2006年2月21日,香港《信报》发表了题为《中国应追求“文化崛起”》的文章,阐述了文化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中国领导人在访问欧洲时表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生交流远比中国采购空中巴士更为重要,因为经济为的是现在,而文化合作则是为了未来。这是笔者乐于听到的智者之洞见。1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4314同上,293-29515Fairclough,Norman.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PolityPress.1992:73、8616张文强.阅听人与新闻阅读:阅听人概念的转变.[台湾]新闻学研究,第55期(1997年7月)5文本互动控制衔接优雅风格语法及物性主题形态词义措辞隐喻话语实践互证互文链连贯话语实践的环境显形互文性语篇表征预设社会实践语篇的社会模型语篇顺序语篇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功用J.Fiske和J.Har
本文标题:言外语境与文本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0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