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古代散文名句赏析-先秦部分(2)
古代散文名句赏析-先秦部分(2)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译文》最高的人树立德行,其次有人树立功业,再其次有人树立议论,即使人死去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就叫不朽。《赏析》鲁襄公十年,鲁国的穆叔到晋国,晋国的执政大臣范宣子问他什么叫:死而不朽“。穆叔就用上面的话来回答,穆叔道出了精神之美的无穷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赋予人生新的意义,超越个体生命的存在精神品质。他的见解非常精辟。立德、立功、立言后来成为儒家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境界。二、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我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译文》人们早晚游乐于乡校,议政政事的优劣得失。他们认为好的,我就推行他,他们认为不好的,我就改正它,这是我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赏析》郑国子产执政初期,郑人经常在乡校聚会,议政执政者的得失。大臣然明觉得平民议政,有损于执政者的尊严。子产明确表示,乡校议政恰恰有利于自己了解民情,知道百姓支持什么,发对什么,以此为鉴,可以制定更加得人心的政策。他还特别强调:“我听说过用忠善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作威作福用全力来防止怨恨,这就像防洪水一样,大决堤的出现,伤人必然多,我不能补救,不如开个小口不断泄洪导流,不如我听到这些意见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孔子听了子产的话,慨叹的说,从这件事来看,人们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平民议政在我国等级社会里,向来为统治者所忌,以下议上不忠不孝。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子产以博大的胸怀和深谋远虑,支持乡校议政,是我国古代民主政治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三、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译文》人们宠爱他人,希望能做有利于他的事,现在您用政事表现您的爱,就像(人)还拿不动刀子(您)就让他割肉,这会使多方面受到伤害。您的宠爱,只是伤害他而已,谁还敢希望得到您的宠爱?侨(子产名)听说学习而后参与政事,没有听说过在从政中学习。。《赏析》郑国执政子皮想让儿子尹何治理一个城邑,子产回答说,她太小了,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我喜欢他,让他去学学、他慢慢就会懂得如何治理城邑的。子产以上面的一段话予以回绝。他提出了如何爱人的问题,爱人就是应当让他做对他有利的事,而不是让他做对他不利的事。否则,不仅伤害了他自己,使他信心受挫,承受无法承受的压力,特别是伤害了老百姓,危及国家,将使他无力自拔。最后子产提出“学而后入政”的观点,可谓是对当时贵族世袭制的否定,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这种观点被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发展,提出“学而优则仕”,为平民知识分子加入政治集团开创了一条道路,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成为科举制的理论基石。四、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己: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译文》治理国家不能不慎重呀,致力于三件事罢了:第一叫做选拔人才,第二叫做顺应百姓,第三叫做遵从时令。《赏析》鲁昭公七年四月日食,晋候向士伯咨询灾异情况。士文伯趁机把它归结到政事的治理上,并进一步开导说:“治理国家不能不慎重呀,致力于三件事罢了:第一叫做选拨人才,第二叫做顺应百姓,第三叫做遵从时令。”言外之意,天象变化是自然现象与政事关系不大,士文伯把治理国家概况为上述三个方面,可谓深得精要。五、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译文》凡是有血气的人,都有争夺的心思,所以利益不能强取,只有符合道义,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对手。《赏析》鲁昭公十年,齐国公族发生内乱,陈氏、鲍氏攻打栾氏、高氏,并瓜分了他们的财产。这是晏子劝陈桓子把分得栾氏、高氏财产交给国君时所说的一句话。虽然晏子的话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发,但也道出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争权夺利的现实,他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也不失为加强品德修养,化解矛盾的好主张。六、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译文》树枝过大一定会折断,尾巴过大一定不能摇摆。《赏析》鲁昭公十一年,楚王想排公子弃疾做蔡公,询问申无宇是否合适。申无宇就用“树枝过大一定会折断,尾巴过大一定不能摇摆”,来暗示把公子弃疾放在边邑会难以控制、容易酿成祸乱的可能。这句话形象生动、蕴含深刻地揭示政治体制组织的特点和合理性问题,形象地说出了政治结构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含蓄、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七、夫火烈,民望而生畏,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译文》火性猛烈,人看见而畏惧他,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性柔和,人亲近而玩弄它,就有很多人死在水里,所以宽厚难以把握。《赏析》鲁昭公二十年,郑国执政大臣子产得病,他认为自己死后子太叔将会执政。因此,他建议子太叔不要效法自己,应从严治政,并以上面一段话来劝说。子产用水火比喻治政的宽严,把二者的内在联系分析得透切深入。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这句话充分表明他执政无论宽严,都是为百姓着想的高尚人格。。八、政宽则民慢,慢之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以和。《译文》政治宽和了,百姓会轻慢,轻慢就用严厉来纠正他们,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受到伤害就用宽厚来对待他们。用宽厚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厚,政事因此才能协调。。《赏析》鲁昭公二十年,郑国执政大臣子产得病。他建议可能执政的子太叔。以严治国。子产死后,子太叔不忍心严厉治民,结果盗贼蜂起。子太叔后悔没听子产的话,于是出兵剿灭了盗贼。孔子听到这些事后赞叹说:“好哇!政治宽和了,百姓就会轻慢,轻慢就用严厉来纠正他们,严厉了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受到伤害就用宽厚来对待他们。用宽厚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厚。政事因此协调。”这里,孔子明确地点出来了“宽”、“猛”、相继的治国策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葛亮治蜀时,就认为刘璋软弱不明,政失之于宽,要求法政治蜀必以猛济之,建立法令严明的蜀汉政治制度,或宽或猛,都是一种政治策略,必须以正确的审时度势,正确的判断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形势为前提,用之失措,危害更大。。九、命救火者伤人则止,财可为也。《译文》命令救火的人受伤就停下来,因为财富是可以创造的。《赏析》鲁哀公三年,鲁国王宫发生大火。《左传》记载说:季桓子赶到现场,“命令救火的人受伤就停下来,因为财富是可以创造的。”季桓子的重人轻财,实在是值得褒扬的善念。天下万物,以人为贵,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任何物都无法替代和补助的,而财富无论价值多么昂贵,都是人创造的,存人失财,财可复得,存财失人,人财两空。人为财死,是非常愚昧的,非常不明智的,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否定。十、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译文》除去内脏的疾病,把它们放在大腿和胳膊上,有什么好处?《赏析》鲁哀公六年,连续三天,有许多红鸟一样的云彩在太阳两边飞翔。楚昭公派人向周太史询问,这种奇怪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周太史回答说:“大概应在君王身上吧!如果禳祭祈祷,可以移到令尹、司马身上。”楚昭王说:“除去内脏的疾病,把它放在大腿和胳膊上,有什么好处?”就不去禳祓灾异。楚昭王不嫁祸于人、敢于同天命抗争的胸怀和精神令人感佩。十一、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译文》鸟能够选择树木,树木怎能选择前来栖息的鸟呢?《赏析》鲁哀公十一年卫国发生内乱,卫文子要攻打太叔疾的时候,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婉言拒绝,退出门后,套上车就走,说:“鸟能够选择树木。,树木怎么能选择鸟?”这句话流露出孔子对卫文子的失望和不满,表达了自己择木而栖、择主而事,继续寻求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贤主的决心,而不愿改变自己观点,屈己从人。孔子这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态度值得人们学习。。十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译文》堵塞老百姓的嘴巴,比堵塞江河的后果还要严重。《赏析》周厉王暴虐残酷,国内百姓指责他的过失,厉王让人监视指责自己过失的人,并把它们杀掉。百姓不仅不敢议论周厉王的过失,甚至路途中相遇彼此只能用眼神暗示。邵公于是劝谏厉王说,这种堵塞百姓嘴巴的方法比堵塞江河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堤坝一旦崩溃,就会泛滥成灾,伤人更多,百姓一旦忍无可忍,就会象洪水一样冲毁残暴的政权。周厉王不采纳邵公的劝谏,使西周政权陷入尖锐的社会矛盾,走向崩溃。十三、众心成城,众口铄金。《译文》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会像城墙一样坚不可摧,如果很多人一齐毁谤,就会金石也可以消亡。《赏析》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如果群众都喜好乐从,那么办事就会成功,如果民众都厌恶的事,少有不被人民抛弃的。古代有谚语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们做事必须考虑到民心、民言。前半句演变成成语“众志成城”,比喻大家精诚团结,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取得成功。后半句成为成语“众口铄金”,比喻人言可畏,舆论的力量极大,连金属都可以消溶个,众口同声,甚至可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这句话告诫人做事要齐心协力,富有合作精神,也应重视社会舆论,注重于与人沟通,使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十四、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译文》砍伐树木不从树根砍断,一定会重新生出芽来;堵塞水流不从源头堵住,水一定会继续流淌;消灭祸患不从开始做起,一定会产生祸乱。《赏析》骊姬想立儿子奚齐为太子,向晋献公进谗言让三个公子远离都城。太史苏说,霍乱的开始是:献公杀了骊戎的君主却留下了他的三哥女儿,铲草不除根,祸乱是会重新来的。这句话是对晋献公处置不当,招致国家动荡的批评。其中包含的哲理却发人深思,人们塑造自己的品德、德行、做事、都必须有“除恶务尽”的决心和勇气,一时容忍往往会后患无穷。十五、义者,利之足也;贪者,怨之本也。废义则利不立,厚贪则怨生。《译文》信义是利益的支撑,贪腐是招怨的根本。背弃信义就会使利益失掉支撑,过分贪腐,就会使怨恨产生。《赏析》义可以生出利益。利益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背信弃义者不但使利益受损,而且招致怨恨。所以做人应当讲求信义,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孟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主张人们舍生取义,舍利取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主张以义为利的基础,以义规范利,可谓更为理性,不能见利忘义,而应争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达观态度
本文标题:古代散文名句赏析-先秦部分(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5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