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日本史名词解释岩宿文化日本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最初由相泽忠洋1949年在群马县岩宿的土层中发现打制石器,其后考古学家又发现了敲打形、刮削形、尖状形、刀斧形等打制石器,故名岩宿文化。绳纹文化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12000年前~公元前3世纪。其最大特征是制造粗糙的陶器以及使用以弓箭为主的磨制石器,并出现了最原始的农业。在这一时代的遗址中,曾发现许多手制黑色陶器,其外部大多留有绳纹的痕迹,即“绳纹陶器”。绳文时代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捕鱼和采集。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绳纹人逐渐转向定居生活,住宅为竖穴式房屋,并具有了相当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交流。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出现,即相信万物有灵。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左右~公元2世纪,出现了形制一致、纹样简单、外形美观的新型陶器——“弥生式陶器”。水稻农耕发展:从中国大陆传入北九州后迅速普及,使日本人转向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由竖穴建筑转为高架房屋。金属工具的应用:铁制器械传入,冶炼技术发展,主要是青铜器与铁器的制作。阶级和地域国家:劳动剩余出现的同时形成了社会分化和阶级,战争推动了部落联盟基础上的地域国家的形成。与中国大陆交流频繁。邪马台国公元3世纪,30多个小国组成以邪马台国为中心的联合王国,最高统治者为女王,其下有大率、大倭、大夫等高级官员。大率是中央派到地方各小属国的检察官,大倭负责管理集市,大夫主持外交事务。有军队和不成文的法律和刑罚,是带有母系氏族、政教合一等原始社会残余的早期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同农业分离,贸易发展。定居生活,出现了村落或集市,人口增加。普遍使用铁器农具,冶炼技术发展。等级森严,基本居民分为“大人”(贵族)和“下户”(平民),以及“奴婢”和“生口”(奴隶)。与中国大陆政权交往频繁,古坟时代公元3世纪末~7世纪初,规模较大的坟墓,最具代表性的是象征权威的巨大前方后圆坟墓。古坟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渐式微。大和政权。积极插手朝鲜半岛事务。等级制,贵族与民众差别大。万物有灵论。大和政权3世纪末~7世纪初日本奴隶制国家,大化改新后天皇执政,大和时期结束,在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大和政权很大程度上是以大王为中心的畿内地区贵族的联合体,进入5世纪以后,形成了王位由大王家族成员继承的惯例,而且为有效管理器统治地区,逐步建立了以“氏姓制度”、“部民制”、“县主国造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大王的直辖领地(屯仓和田庄)和部民制。积极插手朝鲜半岛事务,并向中国东晋和南朝的宋国派出使节。氏姓制度大和政权时期的政治制度。“氏”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同族集团,氏族首领称为“氏上”,同族2成员称为“氏人”,由“氏上”代表氏族参与各级政治。5世纪末,大和政权按照氏族的政治地位授“姓”给“氏上”,中央级的“氏上”被授予“臣”、“连”姓,同时从中各选一名担任最高行政职务者,称为“大臣”、“大连”,地方氏上则被授予“君”、“直”、“造”、“首”。具有“姓”的“氏上”拥有占有土地、参与国政或地方行政的经济、政治特权,是具有统治者身份的贵族。氏姓制度完善了大和政权统治体系,并巩固了大王的支配地位。部民制大和政权时期的政治制度,产生于4世纪末,大化改新后被废除。部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略高于奴婢;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县主国造制大和政权最初在重要的地区设置县,其首长称为“县主”,任命地方有实力的贵族担任。从5世纪末到7世纪初,又将县改造为“国”,其首长称为“国造”,仍由地方有实力的贵族担任。国造掌管特定区域的行政事务,并管理屯仓与部民、统帅军队等,但要向中央政权提供地方特产、战马、士兵等,其家族也有为大和政权负徭役的义务。磐井之乱527年,大和政权准备派遣军队前往朝鲜半岛,联合百济对付新罗,但北九州地区与新罗关系密切的筑紫国造磐井发动叛乱,试图加以阻止。磐井之乱很快被平息下去,但物部氏与大伴氏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加剧。苏我稻目6世纪,在拥立钦明天皇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权力大增。将女儿嫁给天皇,加强了对朝廷的影响力,并担任了大臣职位。苏我稻目主持了一系列完善大和政权政治体制的改革,增设朝廷的“屯仓”及其劳动者“名代”、“子代”以加强王权,建立大氏族贵族之间的协议体制以稳定政权,主张尊奉佛教。其政策不仅引起地方贵族的反抗,而且也加剧了苏我氏与其他中央贵族、特别是与物部氏的矛盾。苏我马子日本飞鸟时代的政治家与权臣,苏我稻目之子。担任大臣,578年联合其他贵族消灭物部守屋及其家族。592年杀死不满其专权的崇峻天皇,推举其外甥女额田部皇女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以外戚身份掌权。596年兴建飞鸟寺,并且负责编纂《天皇记》与《国记》两部史书。圣德太子飞鸟时代的政治家,推古朝的摄政,本名厩户皇子。主持推行一系列加强王权、提高国际地位的改革措施,制定冠位十二阶,推行《十七条宪法》,提倡并重视佛教,撰写《三经义疏》,恢复与中国大陆、朝鲜半岛的交往,派遣遣隋使,建造宫殿,编修国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天皇及其政权的权威,但收到苏我氏的牵制,并未对氏族贵族拥有私有土地以及劳动者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因而影响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冠位十二阶3推古朝圣德太子改革的重要内容,即按照德、仁、礼、信、义、智的大小分为十二个等级,并以紫、青、赤、黄、白、黑等色的浓淡装饰冠戴,分别按才能、功绩、忠诚等标准授予各级官员,但大臣级贵族和地方贵族不在其列。冠位虽然只限本人一代,不能世袭,但如有功绩,可以升级。该制度显然受到中国和朝鲜品位制、官位制的影响,并为打破过去的氏姓世袭制度、建立官僚体系、树立中央政府及天皇的权威奠定了基础。《十七条宪法》日本推古天皇12年(604年)所制定的17条条文,由圣德太子制定。其精神多来自儒家以及佛教思想。名为宪法,但无法律约束力,仅为官员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和为贵、敬崇佛教、服从天皇、遵守礼仪、公平裁判、劝善惩恶、各司其职、早出晚归、信为义本、平息怒气、赏罚分明、公正征税、熟知业务、不妒他人、消除私心、据时使民、勿独断专行”等。飞鸟文化地处飞鸟地区的推古政权积极推崇佛教,6世纪后半期到7世纪前半期,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飞鸟文化。寺院建筑遍布全国各地,佛像雕刻带有中国北魏文化及南梁文化的风格。飞鸟文化带有明显的国际性。当时的工艺美术品不仅受到朝鲜、中国等东北亚国家的影响,还受到中亚、欧洲国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朝鲜半岛传入的纸、墨制造方法以及历法、天文地理等书籍,不仅改变了日本列岛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对其思想意识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苏我虾夷日本飞鸟时代的权臣,苏我马子之子。圣德太子与推古女皇相继去世后,苏我虾夷专权,擅自决定两任天皇,并大兴土木,劳役国民。643年,苏我虾夷患病不起,但不经朝廷批准,就向其子苏我入鹿私授表示最高官位的紫冠,执掌国政。但是苏我入鹿的放纵不知节制也引起皇室内部的诸多不满。645年发生乙巳之变,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等人发动政变杀害苏我入鹿,苏我虾夷自杀身亡。苏我入鹿大和朝廷的权臣。苏我马子之孙、苏我虾夷之子。苏我虾夷晚年患病,绝大部分的政治决策都出于苏我入鹿之手,不久后便代理国政。他不仅派兵逼死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及其家族,而且征调国民为其父子建造规模宏大的宫殿和陵墓,频繁的徭役征调造成民不聊生。苏我父子的专横跋扈,既引起其他贵族的强烈不满,又给希望进行改革的反对势力提供了机会。645年发生乙巳之变,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等人发动政变杀害苏我入鹿。中大兄皇子即天智天皇。645年发动政变,推翻了苏我氏家族,661年开始摄政,668年在近江大津宫正式即天皇位,成为天智天皇。他命令中臣镰足编纂名为《近江令》的法令文书,将大化改新以来的改革内容法制化。670年,做成最早的全国性户籍,将全国所有人口登录在册。他颁布《近江令》以及推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在日本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中臣镰足日本飞鸟时代大化改新功臣。苏我父子的专权,引起了以中臣镰足与中大兄皇子为代表的改革势力的不满。中臣镰足经常求教于从隋唐归来的留学生或留学僧,详细了解隋唐政治制度,4立志革新政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他与中大兄皇子共同发动乙巳之变,推翻了苏我家族。孝德天皇继位后,中臣镰足为内大臣。7月,开始推行改革。中大兄皇子即位后,即天智天皇时期,中臣镰足奉命编纂《近江令》,这是日本最早的法典。乙巳之变苏我父子的专权引起了其他贵族的不满。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等人利用朝鲜半岛三国使者向大和朝廷进赠礼品之际,斩杀了苏我入鹿,并迅速争取原苏我氏族的重要成员,迫使苏我虾夷及其家族自焚而亡。政变成功后,中大兄皇子为首的改革派拥立了孝德天皇改年号大化,中大兄皇子作为皇太子掌握了日本大权。乙巳之变的成功,废除了豪族对于日本皇权的掌控,为大化改新扫除了政治障碍。大化改新孝德天皇即位后,646年颁布了《改新之诏》:第一,实行“公地公民制”,向贵族支付俸禄;第二,设京师、畿内、国、郡、里等中央及地方行政组织,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第三,编制户籍和账簿,施行“班田收授法”,即按人头分配土地;第四,制定新的统一税收标准,实施租庸调制。新政权还颁布了改革葬仪及婚姻等旧风俗、完善交通等的诏书,并宣布废除部民制,授予新的官位和官职。直到654年,孝德天皇在位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但这些改革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政治宣言,因为当时并未立即加以实施。白村江之战公元663年8月28日,为了帮助百济复兴,大和政权在白村江与唐朝、新罗联军交战,惨遭失败。白村江之战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使得日本在此后的九百多年间都不敢再入侵朝鲜半岛。因担心唐朝、新罗联军对日本的进攻,中大兄皇子为获得大贵族对其国防政策的支持,被迫承认他们对土地及人民的占有,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系日本的防卫。另一方面,日本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壬申之乱671年天智天皇去世,围绕皇位继承,在其弟大海人皇子和其子大友皇子之间进行了一场内战。逃到东日本并得到该地贵族支持的大海人皇子占据优势,很快就打败了未能取得西日本贵族支持的大友皇子,后者兵败自杀。673年,大海人皇子在飞鸟净御原宫即位,为天武天皇。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利用民众反对近江朝廷门阀贵族统治,具有政变色彩的武装冲突。大海人皇子平定“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对近江朝廷的胜利。班田收授法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班田收授法效法隋唐的“均田制”,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给农民。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随着封建兼并的进行,到10世纪中期,农民大批破产,庄园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已无田可班,班田收授法被废除。奈良时代始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止于迁都平安京的794年。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5接受印度、伊朗的文化,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国家极力保护佛教,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出现了“记纪万叶”,即《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天皇朝廷在实力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疆域。实行班田制,广泛使用钱币,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交换兴盛。政治上,天皇政权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是因为藤原家族的影响以及藤原家族与其他贵族之间的矛盾。平安时代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始于794年迁都平安京,止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后来建立了幕府。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同时佛教得到发展。894年
本文标题:日本史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6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