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二)想象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再造性想象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审美心理中的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主观情感在想象中得到了自由的抒发。(三)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审美心理的多种因素以情感为中介形成有机的整体。首先:审美情感伴随着对客体的感知而展开。其次:审美情感通过想象自由的扩展、充实,并且给想象因素提供动力和方向。再次:审美情感与理解因素也密切相关。(四)理解审美理解:指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特征、功能、联系等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领会、把握和揭示。审美心理中的理性因素有三层含义:第一:我们对审美对象内容的认识不可能脱离理解的因素。第二: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第三:对于审美对象内在的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我们更加脱离不了理解的因素结语:审美心理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审美活动中,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态度,它包含着审美注意与审美期望;其次是审美知觉的感性愉快,以及随之而来的审美认识,包括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最后,通过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达到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审美心理的两重性是指:(1)个体性、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2)共同性、客观性和潜在的社会功利性怎样理解审美心理的两重性呢?结语:美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审美感受既有个人性格、气质、兴趣、修养的个性差异,又有时代、民族、历史、社会的积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美的客体对象,同时也创造了人的感知美的主体能力。审美心理(美感)这复杂的二重性相互对立、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统一体。审美心理的早期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涌现了许多心理学美学流派,主要有:①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②以谷鲁斯为代表的“内模仿说”③以布洛为代表的“距离说”④以克罗齐为代表的“直觉说”一·移情说什么是“移情作用”?主要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无感情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与此同时,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有一定的产生条件:首先:审美主体要有强烈的、浓厚的情感。其次:审美主体的情与审美客体的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性或关联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过程和人的情感眷恋,在“至死方休”这一点上相似;春蚕的“丝”和人的“思”谐音,蜡烛的热油和人的眼泪也具有关联性,都是有热度的液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别之情依依,杨柳枝条依依,归来的时候内心伤感冷落,而雨雪天气也凄清冷落,人的情思与自然的杨柳和雨雪何其相似!二、内模仿说(心理模仿)什么是内模仿说呢?“内模仿说”与“移情说”的区别:“移情说”侧重于由我及物,即审美主体的情感通过移情作用,外移、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内模仿说”侧重于由物及我,即审美对象的姿态或运动,通过内模仿这种神经活动传递给审美主体。结语:内模仿活动以人体器官的生理、心理功能为基础,在想象中把主体摹拟为客体,这是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但是美感不完全是生理快感,所以“内模仿”不是审美心理的全部。三、距离说布洛认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能获得美感。怎样产生“心理距离”呢?布洛说审美主体必须抛开实用目的和功利需要,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由实用的变为欣赏的,由功利的变为审美的,才能够真正获得审美感受。“距离说”实际上强调了审美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一种特殊的审美态度。就审美主体来说,距离意味着超脱,就审美客体来说,距离意味着独立,对于主客体来说,距离意味着审美关系的建立。“心理距离”要适中,“距离太远”和“距离太近”都无法产生美感。怎样理解“距离太远”和“距离太近”呢?四、直觉说克罗齐十分强调直觉这种精神活动的重要性,研究直觉的美学是他的心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直觉即表现”-直觉是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活动,是心灵主动地将形式赋予原来杂乱无章的感受或情感,从而形成意象。(2)“艺术即直觉”-艺术与直觉都是情感的表现,都是心灵活动的表现。(3)“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是统一的,二者都离不开直觉。审美心理的现代流派之一精神分析学与审美心理西格蒙得·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梦的分析》一书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享乐原则现实原则至善原则梦的工作方法:凝缩作用:隐意与显意之分移置作用:将隐意通过合法的方式或隐蔽的方式在显梦中体现出来具象化作用: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二度装饰作用:将杂乱无章的梦编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精神分析学对审美心理的研究:①文艺创作心理与性欲升华说②文艺创作心理与梦的运作③审美心理与无意识结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采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内容有:无意识论、性本能论、关于梦的理论,关于文化的理论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分析美学流派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人类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但是,他将人的性本能作为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则是十分片面。二、格式塔心理学与审美心理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任务:鲁道夫·阿恩海姆。“完形”是什么意思呢?“形”指人在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完形”就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完形”的特点:①整体性②独立性③主客体的统一性“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②“完形”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视知觉的“完形”有两大原则:①简化:简化的实质就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整体的简化是由表现力的需要决定的。②张力:张力主要是由位置、色彩、形状、运动、题材等各种因素引起的,而产生张力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的视知觉。格式塔心理学派对审美经验的研究:主要采用“同形同构”的理论来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他们认为:在外部事物和艺术作品,与人的知觉(视知觉)、组织功能(主要在大脑皮层)以及内在感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当这几个领域中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即同形同构),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可以透过对象表面的形状、色彩、空间或运动感受到其中活生生的力的作用。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审美心理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①人的基本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七种,它们由低到高,由下到上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结构。②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级需要,只有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精神需要。③基本需要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和动力,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些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就会成为新的动力。第七层“自我实现”的需要(完美人性的体现)第六层“审美需要”(马斯洛是第一个把审美需要当作人的基本需要的心理学家)第五层“认知的需要”(求知、探索、认识和理解)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被他人所尊敬)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渴望在家庭、朋友、亲戚单位、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给予他人爱和接受爱中享受温暖。)第二层“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避免危险等)第一层“生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和生理需要)
本文标题:2审美心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37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