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阅读练习1-人教版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阅读练习1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C.不耻.相师D.吾方心动.欲还【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A.名词活用为动词,振动;B.使动用法,使……鸣;C.意动用法,以……为耻。【答案】D2.判断下列各句中“以”的讲法、词性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号。A.乃以(因,介词)斧斤考击而求之()B.而此独以(把,介词)钟名()C.士大夫终不肯以(凭,介词)小舟夜泊绝壁之下()D.余是以(因,介词)记之()E.今以(把,介词)钟磬置水中()【解析】本题考查虚词“以”的一词多义。A.用;B.用。【答案】A.×B.×C.√D.√E.√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自以为..得之矣B.郦元以为..下临深潭C.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D.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解析】本题考查“以为”的古今异义。A、B、C均同现代义,认为。D.是“以(之)为”,即“把(他)当作”。【答案】D4.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挑选恰当答案(只写答案序号)①语气助词,表时态,相当于时态助词“了”②语气助词,句中停顿③与前面“者”连用,表判断④语气助词,表疑问A.是说也.,人常疑之()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C.自以为得之矣.()D.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作用。【答案】A.②B.③C.①D.④5.下列关于“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②狼度简子之去远③是说也,人常疑之④自以为得之矣A.①和②用法相同,③和④用法也相同B.①和②用法不同,③和④用法相同C.①和②用法不同,③和④用法也不同D.①和②用法相同,③和④用法不同【解析】本题考查虚词“之”的一词多义。①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③④代词。【答案】B二、阅读下文,完成1~7题。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辨识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完成第1题。(1)汝识.之乎(2)至莫.夜月明(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1.给上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1)zhì(2)mò(3)shèB.(1)shí(2)mù(3)shèC.(1)zhì(2)mù(3)yìD.(1)shí(2)mò(3)yì【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读音。(1)“识”,通“志”,知道,读“zhì”;(2)“莫”,通“暮”,读“mù”;(3)“射”,读“yì”。【答案】C2.对“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B.“丁丑”是干支纪年法,指1084年C.“丁丑”在这里指“丁丑”这一天D.“丁丑”后的第六天是“癸未”日【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丁丑”是“丁丑”这一天。【答案】B3.属于否定句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故莫能知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C.虽知而不能言D.古之人不余欺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A、B、C句中尽管都有否定词,但没有代词作宾语,故不是宾语前置句。D代词“余”作“欺”的宾语。【答案】D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失期,法.当斩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D.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例句中的“舟”是名词作状语,乘船,表明“行”的方式。A.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B.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C.使动用法,使……鸣。D.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草菅。【答案】B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笑”字,结合课文中的上下文依次进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1)余固笑.而不信也。(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因笑.谓迈曰:……(4)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A.(1)不以为然的笑(2)深夜鹳鹤发出的令人感到阴森可怕的笑(3)因考察有得而满意的笑(4)耻笑B.(1)对持斧小童和蔼可亲的笑(2)老人慈爱的笑(3)面对儿子高兴的笑(4)耻笑C.(1)表示否定的笑(2)反映探访之趣的笑(3)因考察有得而满意的笑(4)笑话D.(1)对小童喜欢的笑(2)仅介绍深夜探访所闻而已(3)因爱儿子而发出的笑(4)讥笑【解析】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1)对李渤的说法在第一段中作者态度明确:“然是说也,余尤疑之”,所以句中的“笑”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句中“笑”是鸟的叫声。(3)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所以句中的“笑”有欣喜之意。(4)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故而“笑李渤之陋”,自然是讥笑、耻笑之意。【答案】A6.文中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A.孤寂清冷B.僻远幽静C.奇险怪异D.阴森恐怖【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画线句子通过写“大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以及“栖鹘”“鹳鹤”的叫声,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致使“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答案】D7.对“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还有像老人咳嗽并且在山谷中笑的,或者说这是鹳鹤。B.还有像老人咳嗽并且在山谷中笑的,有的人说这是鹳鹤。C.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有的人说这是鹳鹤。D.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或者说这是鹳鹤。【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且”。连词,一边……一边;“或”,有的人,代词。【答案】C三、阅读下文,完成1~5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1.对“此世所以不传也”一句的理解。(1)“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摘录原文)什么?(2)“不传”是指什么说的?(3)这一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情。【解析】本题考查句意的理解。【答案】(1)“此”指代前面三种情况:“郦道元言之不详”;士大夫“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2)石钟山得名的由来。(3)非常惋惜2.“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中的“言”是指()A.“而言之不详”中的“言”B.用口说C.用文字写出来D.口述并记录下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之一。故“言”是“用文字写出来”之意。【答案】C3.下面句中的“而”字与“而言之不详”中的“而”意思相同的是()A.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B.而臆断其有无C.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而笑李渤之陋也【解析】本题考查虚词“而”的用法。“而言之不详”的“而”,表转折,但是。A.但是;B.于是,便;C.用、拿;D.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答案】A4.表现本段论点的一句话是()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B.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解析】本题考查观点的把握。第一句即该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答案】A5.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有以下几种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种()A.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B.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C.对事情没有耳闻目睹,反而主观臆测它的有无,合适吗?【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而”,就,便。【答案】A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石钟山记阅读练习1-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6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