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关于“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注: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课题导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学习过程: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壬戌之秋,七月既(副词,已经)望(农历十五),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通“嘱”,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活用:名词活用做动词)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介词,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白露横(笼罩)江,水光接天。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动词,到、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句式为:定语后置)。浩浩乎(形容词词尾)如凭虚御风,而(表转折,却)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好像)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而(表顺承)登仙。2、本段写诗人夜游赤壁的情景①看到的景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②诗人的感觉如何: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二、朗读第二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于是(在这时)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音节助词)。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动的月光)。渺渺(悠远)兮予怀(特殊句式:主谓倒装),望美人(思慕的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倚歌而(表修饰)和(应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使动使……舞动)幽壑之潜蛟,泣(使动使……哭泣)孤舟之嫠妇。2、文章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①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兴尽悲来,乐极生悲。②作者悲从何来?箫声幽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政治失意: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三、朗读第三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动词,整理)襟危(端正地)坐而问客曰:“何为(为什么)其然(这样)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定句式:“非……乎”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不是……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连结、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特殊句式:被动句)方(正当)其破(攻占,占领)荆州,下(名词作动词,攻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名词作动词东下)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表目的连词,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结构助词,不译)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翻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就象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只好把感慨寄托在曲调之中。2、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客人”之悲之由有三:(用原诗句回答)历史人物与自身对比:(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何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对比: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现实与愿望的对比: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四、朗读第四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这样),而(表转折,却)未尝往(消逝)也;盈虚者如彼(那样),而卒(最终)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表修饰)观之,则天地曾(简直)不能以(通“已”停止)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如果)非吾之(结构助词,的)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表顺承)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没有人禁止),用之不竭,是(代词,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为:判断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表修饰)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相当于“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主谓间,消独)既白(活用: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天亮)。2、本段主要写了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1)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用原句回答)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自其变者而观之……皆无尽也”。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天地之间……共食”。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3)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3.于(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而又何羡乎(2)语气词,表反问,吗。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语气词,表疑问,吗。客亦知夫水与月乎(4)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5)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5.其(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6.然(1)凌万顷之茫然/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三、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2.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4、主谓倒装渺渺兮予怀(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赤壁赋》导学案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关于“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
本文标题:《赤壁赋》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00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