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九章 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第九章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一、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含义与重要意义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项规划。它以保护风景区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风景区多功能、多因素协调发展为目的,主要对风景区内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包括当地居民和直接服务、维护管理的职工人口),如涉及的旅游城镇、社区、居民村(点)和管理服务基地等在人口规模、居民点、经济发展、生产布局、劳动力结构等方面提出发展、控制或搬迁的调控要求,对居民社会进行整体的控制、调整和布局。通过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对风景区内的常住人口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其与风景区协调发展,成为风景区建设发展中兼有游赏吸引力的积极因素。但若忽视当地居民社会这一现实问题,在规划中回避、在管理中放任,则开山采石、毁林开荒、伐木建房、变卖风景资源材料等现象将不断发生。这时风景区的居民社会将成为极大的消极因素,对风景区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风景区的其他各种规划将失去意义,风景区的基本性质将最终改变。因此,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风景区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根据风景区的特点、主要功能和风景区规划的总体原则,风景区居民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2、建立合理的居民点或居民点系统。3、引导淘汰性产业的劳动力合理转向。根据以上原则,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在常住人口发展现模与分布中,需要控制人口规模;在社会组织中,需要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在居民点性质和分布中,需要为建立具有风景区特点的风土村、文明村配备条件;在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中,需要引导和有效控制淘汰型产业的合理转向。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风景区范围内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定各种常住人口的规模及其分命的控制性指标;根据风景区需要划定无居住区、居民众减区和居民控制区。三、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内容和方法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可以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类型、规模、资源特点、社会及区域条件和规划需求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编制。凡含有居民点的风景区,应该编制风景区居民点调控规划;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必须编制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需要编制居民社会调控的风景区,其范围内将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人口规模和建制,它的规划基本内容和原则,应该同其规模或建制镇级别的要求相一致,同时还要适应风景区的特殊要求和需要。同时,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与当地城镇居民点规划直接相关。因此,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除遵循以上原则外,其规划内容和原则还应按地域的统一要求进行。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内容:包括风景区居民社会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折;风景区常住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经营管理与社会组织;居民点性质、职能、动因特征和分布;用地方向与规划布局;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等内容。1、风景区常住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风景区常住人口包括当地居民和职工人口,职工人口又包括直接服务人口和维护管理人口。在规划中控制风景区常住人口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风景区中分别划定无居住区、居民衰减区和居民控制区。在无居住区,不准常住人口落户;在衰减区,要分阶段地逐止减少常住人口的数量;在控制区要分别定出允许居民数量的控制性指标。这些分区及其具体指标.要同风景保育规划和居民容量控制指标相协调。2、风景区居民点的性质、职能、动因特征和分布居民点系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相互协调,应从地域相关因素出发,应在风景区内外的居民点规划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城镇和村点从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的角度提出调控要求;对规划中拟建的旅游基地(如旅游村、镇等)和风景区管理机构基地,也提出相应的控制性规划纲要。规划中,对农村居民点的具体调控方法,是按其人口变动趋势,分别划出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等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控制其规模、布局和建设管理措施。3、风景区居民社会用地方向和规划布局、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在风景区居民社会用地规划中,此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用地分布和生产基地,不得在风景区范围内(尤其是在景点和景区内)安排工业项目、城镇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用地,不得在风景区范围安排有污染的工副业和有碍风景的农业生产用地,不得破坏林木而安排建设项目。在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中,应确定行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发展对土地依赖不大的非农业生产形式(如无污染的风景区乡镇企业和旅游服务业)。实例:崂山风景区居民点调控规划第十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一、规划特点风景区的经济现象是由一系列与风景区管理经营有关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它通常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职工对各种资源的维护、利用、管理等活动,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社会在风景区进行的旅游活动等。风景区经济是一种与风景区有着内在联系并且不损害风景的特有经济。虽然具有明显的有限性、依赖性、服务性等特性,但也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外及特殊地区,对地方经济振兴还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因而国家经济社会政策和计划也是风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据。二、风景区经济的性质风景区经济是指与风景区有内在联系而不损害风景的特有经济系统。其性质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1、与风最区有内在联系2、不损害风景3、特有4、经济系统1、与风最区有内在联系主要指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为风景区功能服务而言。风景区的功能归纳起来有:①审美功能;②科研功能;②教育功能;①旅游功能;⑤启智功能。服务则指积极地体现而非消极地影响。比如农业,它是风景区山水田园风光的直接组成部分,另外也为旅游业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是旅游功能的正确体现者,因此它属于风景区经济的范畴。相反,不能正确体现风景区功能的任何经济活动(如果钢铁企业),即使在风景区界限以内,也不是风景区经济而只是一般的社会经济。这种一般经济与风景区经济是不相容的,长远考虑必须迁出。2、不损害风景在风景区内,即使体现风景区功能的经济活动,只要损害风景(包括生态环境),也不能列入风景区经济范围。如第三产业中为旅游业服务但破坏景观的旅馆、饭店等基础服务设施。3、特有风景区是一种特珠环境。它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这种特性决定了风景区经济与一般区域经济的差别。作为一般区域经济主体的第二产业在风景区域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这种“特有”的经济系统,是由经济学与风景学共同作用形成的。4、经济系统任何经济都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对于风景区这个特有的系统,它既包括旅游经济,也包括当地居民的某些生活生产经济,涉及的行业众多,包括旅游业及其商饮餐宿服务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部门。三、风景区经济的特殊性风景区经济既属经济学的范畴,更有风景学的内涵,因而它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农村经济,也不等同于单纯的旅游经济。具体说,风景区经济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限制性2、服务性3、催化性4、文化性5、磁场性6、依赖姓1、限制性风景区的性质决定了风景区的建设必须把风景效益置于首位,风景区在产业部门选择,尤其产业空间布局方面部受到风景科学本身的严格限制。诸如对风景区产生三废污染的工业禁让发展,规划的风景建设用地不能随意使用,为游人兴建的服务设施不能破坏景观等。2、服务性由风景区提供的服务包括翻译导游服务、住宿服务、饮食服务、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物质供应服务以及各种其他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要求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必须符合确定的价格,而且它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要求服务必须遵循社会公德,热情周到。风景区的这种服务性,形响着风景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他产业各部门间的结构与布局。3、催化性旅游业是风景区的重要产业部门,不仅直接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其相关效益也十分可观。据国家旅游计划司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就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3.7元的增值效益,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就给社会提供间接就业机会5人。我们把这种旅游业的间接效益称为风景区经济的“催化”作用。4、文化性风景区的经济建设具有强烈的科学文化内容,它包括作为供给一方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旅游产品的艺术水平、风景建设的文化内涵等等,以及作为消费一方的文化层次和文化道德水准。因此,风景区经济的文化性具有双向要求。5、磁场性风景区吸引力的大小决定于风景资源的质量和吸引强度,诸如资源特色、组合状况、空间分布等等。这种吸引力符合距离衰减原则,因此,利用具有特色的风景资源强化中心磁场的磁力和磁场辐射范围,是风景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6、依赖性主要指风景区的依赖性,风景资源被破坏,从长远的观点看风景区的经济也将随之衰败。如果风景资源破坏了,风景区经济失去了依赖酌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又如何能持续发展?充分认识风景区经济的特殊,对正确制定风景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及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规划内容风景区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典型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不同于常规乡村和城市空间,经济发展引导规划有三项基本内容,一是经济现状调查与分析;二是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向,经济结构及其调整,空间布局及其控制;三是促进经济合理发展的措施等内容。其中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是两个关键问题,两者的合理化即形成风景区经济发展的导向。一方面要通过经济资源的宏观配置,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实现最大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要把生产要素按地域优化布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1、经济结构风景区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要以景源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经济资源,确定主导产业与产业组合,追求规模与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催化作用,形成独具特征的风景区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各主要产业的发展内容、资源配置、优化组合及其轻重缓急变化。(2)明确旅游经济、生态农业和工副业的合理发展途径。(3)明确经济发展应有利于风景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具体体现在:①确定主导产业,其余产业协调发展,追求规模与效益的统一主导产业的确定,对风景区经济有较大的影响。比如旅游业,无限制地追求游人数量确实给旅游部门增加了收入,但却给环境生态、基础设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破坏,也就是说,综合经济效益并不一定提高。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应该有一个最佳限额,达到这个限额后就“封顶”,不再追求游客数量的增长,而是争取提高游客在本地区的平均消费水平。②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的“催化”作用地方工农业经济也应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产品,尤其是具有地方的旅游购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策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促进社会分工、发育市场、繁荣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具有“服务性”的风景区经济及为风景区服务的“门外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应走在前列。五、风景区经济发展的地域影响因素分析在风景区这个特定的地域内,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只有对这些因素作出全而系统的分析,才能准确找出风景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划分正确的分期建设项目,确定合适的产业经济发展政策。1、自然因素2、交通因素3、人力因素4、市场因素5、集聚因素6、经济现状因素7、社会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系指风景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等,它是风景区生产方式尤其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决定因素;自然资源则包括作为风景资源的自然景观(也包括人文景观)以及物质生产的自然资源,其中风景资源决定着风景区的特色,是产生风景经济的“动力”资源。①资源品质包括资源质量与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具有本民族、本地区风格的特色旅游,是打开旅游开发新局面的重要手段。泰山近几年举办的重阳登山节活动,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是一种很好的尝试。②资源时空分布和类型组合如果资源类型过于单一,或受季节变化限制过大,空间分布上景点离散,资源密度小。则从我国目前的交通条件及游人消费水平看,将影响风景区的整体开发价值。③环境质虽和环境容量风景区要求有安全、便利、幽静、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的环境.否则风景美就无从谈起,容量则是指在不破坏游人兴致的保护风景区环境质量要求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游人员。它是风景区规模和效率的总标志。2、交通因素风景区的外部交通是风景区
本文标题:第九章 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52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