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死记硬背的弊端死记硬背,就是在完全不理解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通过重复诵读,不断抄写,或其他机械方法把信息背下来。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培养自学的能力,就应让学生做到课前自读,从整体上感知一段文字的意义和含义。但是,在我们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课往往多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将一篇课文或一段文字“吞下去”。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背诵有以下几个弊端:一、容易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因为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将一篇课文或一段文字进行背诵,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以达到老师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以来,学生在这种背诵过程中自然而然便养成了一种学习的惰性:认为老师说让背诵哪些地方,自己就该将那些地方背下,而其它内容便不会去看、去读,认为也没有这个必要。于是,在面对众多的科目需要学习的情况下,就想当然的认为这些东西就是重中之重,至于其它的都大可不必要去管,更何况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管,所以也便不主动地去学习一些其它的知识和掌握其它的一些技能,而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下最不允许出现的状况。再者,因为老师要求要背诵,所以学生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内容就是必学的内容,其它内容就是有时间就关顾一下,没时间便算了的东西,还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反正老师会给我说该学那些,所以也便懒得自己去操心。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反正有人会给我进行安排,我自己只要照吩咐做就是了,因此也就不会去想自己还应该学些别的什么,更不会自主的去进行学习。二、容易记下也容易忘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靠理解记忆的学生记起东西来比较慢,但是一旦他记住了这些东西就轻易不会忘掉;而靠死记硬背来记忆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就会将所要记的东西背下来,但是他记得却并不牢固,若是隔些日子你让他再将那些内容背出来,他往往就会显得有点儿茫然。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死记硬背的东西,学生往往很快就能够记下来,但是他们也很容易就会将这些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更要紧的是,学生们将死记硬背下的这些内容不会运用,因为不理解,即便是有时候学生能够将所记的内容背出来,但是他们却往往会张冠李戴,也会出现知道上句而忘了下句、知道下句而不知道上句的情况,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三、无法灵活运用,只知生搬硬套背诵的目的是能够将所背的内容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引经用典”是学生能够写出佳作的法宝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死记硬背下的东西,往往在运用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得心应手,而是显得有点儿生搬硬套。有的地方本应该用某一句他们熟记于心的词句,而他们往往却运用不上;相反,有的地方其实根本不适合于用那句话或那段话,但是他们却偏偏将其运用其中,这样以来文章的这段文字看上去便会有点儿不伦不类。其次,笔者还发现:有些内容学生记得很清楚,在写文章的时候有时自己实在想不出好句子,这时其实他只要是将他熟记于心的那些经典语句套用到那儿,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文章的品位,而且还可以免去让自己苦思冥想的烦恼。但是,事实上是他们经过苦思冥想之后,用自己的语言繁琐而低调的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叙述出来,而不是套用那些自己熟记于心且经典的精言良句。更要紧的是,有些熟记于心的内容,你换一种说法让他将那些内容填充上时,他们往往会显得茫然不知所措,而是随自己的理解瞎编一气了事。四、不知搜寻信息,无法博览群书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但是,这个要求不仅仅是面对教师,对学生也一样重要,而死记硬背恰恰抑制了学生主动搜寻信息、博览群书的欲望,因为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所以学生在得到了老师的解答之后,就会靠死记硬背去掌握知识,再也懒得去搜寻信息、博览群书。同时,教师因为会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而教材承又会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只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就会导致孤陋寡闻、知识面狭窄,在学习中就会捉襟见肘,被动应付,更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为消除这种疑虑,教师应多给学生推荐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除了靠记忆之外,怎样才能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多想点办法,让学生广泛阅读。我是这样做的: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这样就在一定基础上消除了死机硬背,学生在反复阅读的理解之中就自然而然的记住了经典的句子。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所以,要想让我们的知识学活,就应该将死记硬背的法子做以适当的调整。五、死记硬背就是用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效果,占用时间过多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要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都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一般要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赛读;分节读,或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在不断的反复诵读时,就能够记住美文好句,虽然达到了背诵的效果,但是这样反反复复下来占用的课堂时间就很多,所以这样的死记硬背就会浪费很多的课堂时间,其它的教学内容就会滞后。总而言之,“死记硬背”虽说也是背诵的良方,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死记硬背的弊端是学生的积极性受压抑,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差。交际法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知识的理解过程不是对语言符号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通过人脑的认识系统对新的知识的信息处理程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将这些弊端减小到最少,甚至将它彻底的剔除。对所要求要背诵的课文内容,我们只有让学生能够琅琅上口,才能够做到不该丢的分数坚决不丢。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克服死记硬背的种种弊端,甚至彻底的消除死记硬背的弊端。
本文标题:死记硬背的弊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68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