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传统民居第一章中国传统民居概述一、民居的概念一.民居的概念•在中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民居定义为“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今天,中国建筑界的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不同意将民居的概念仅局限于住宅,而是认为它的内涵应该扩大到城镇和村落中与生活相关的各类建筑,甚至是聚落本身。大体而言,“民居”被界定为非官式的、非专家现象的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民居大概是建筑学里使用最多却又最少达成共识的术语之一了。从历史上看,民居几乎从来都是作为和“建筑”相对的概念而存在的:“建筑”是“伟大的”、“精致的”、“纪念性的”、“大师杰作的”;是营造的艺术与科学,且隐含着由特定价值观所支配的美学品位。而民居则被排除在所谓的艺术网络之中,通常被定义为“本土的”、“自发的”、由本地居民参与的适应自然环境和基本功能的营造。•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二、民居的沿革二.民居的沿革•原始社会的居住建筑主要为巢居和穴居为两种形式。巢居:在原始社会初期,单指建于树上的居住形式。后也指底层架空的居住形式穴居:由自然山洞发展而来,逐步发展为人工挖掘洞穴。1.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实例:西安半坡村两种住房形式:方形和圆形半坡遗址挖掘现场半坡遗址圆形房屋基址西安半坡1号长方形房子11半坡遗址复原图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出现吕字型建筑平面地面上涂白灰面龙山文化遗址平面河姆渡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而得名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河姆渡遗址挖掘现场河姆渡遗址出土榫卯木构件木结构技术水平较高14河姆渡遗址中的大房子用木柱将建筑架空,面积有160平方米,它是靠隼卯连接木结构,以梁柱承重,用芦席充当墙地。15(杨鸿勋《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巢居发展序列穴居发展序列穴居——木骨泥墙——承重墙体系——砖混巢居——木构承重——梁柱体系——框架结构2.奴隶社会夏(公元前2070-前1600)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建筑遗址中,有高出地面的台基遗迹,在台基上有木骨泥墙环绕相隔,这表明穴居形式已发展到了地面分室建筑阶段。19商(公元前1600-前1046)湖北黄陂县盘龙宫殿遗址(出现台子)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商朝盘龙城宫殿遗址21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已具备了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要素,即门、墙、廊、庭院和主体。文献记载有“殷人重屋”之说,所谓“重屋”即重檐屋顶。宫殿分许多房间,其建筑形象是,低矮的夯土台,木骨泥墙,茅草屋顶,外观古拙简洁,即所谓“茅茨土阶,四阿重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24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的复原图。二进合院,中轴线上有影壁、大门、前堂、廊、后室。两侧为通长的厢房,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墙基埋置排水陶管和卵石暗沟,屋顶采用瓦。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根据在西厢发现的甲骨文,推测此处是座宗庙。春秋时期东周时,士大夫的居所一般可以建一个小院,前后两排建筑,《礼仪》中记载:“前排房屋面阔三间,中央为门道,两边为堂、室;后排房屋面阔五间,中央三间是起居与接待宾客的厅堂,两侧隔墙分别为南北向排列的东堂、东夹西堂、西夹,此排房屋后面连着的后室是寝室”(1)秦汉时期•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时期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织形式3.封建社会时期井干式:不立柱和大梁。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叠。穿斗式:立柱直接承檩,柱间靠横穿相连的穿斗式干阑式:底层高架,架上放梁汉代民居建筑无论在结构类型、单体或组合配置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状态。而其表现形式都是木构架,包括抬梁、穿斗、干阑、井干结构等形式。三合院《广东出土汉代陶屋》L型住宅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型日字形总观汉代遗存的画像砖、陶屋等出现的建筑类型:坞堡、楼屋、塔楼、畜栏、亭榭、水井等。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形式,在汉代几乎全部具备。前后两进院落,绕以回廊,阙楼可能是瞭望或储藏贵重物品之所。(2)三国、两晋、南北朝东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开始建立由高墙围绕的坞壁(坞堡)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趋于稳定,坞堡这种民居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继续延续汉代的民居形式,以堂屋和主庭院为中心,四周布置辅助房屋。南朝有的住宅旁或园后还建有园林。贵族宅邸大门用庑殿顶和鸱吻,围墙上设直棂窗。(3)隋唐时期隋唐是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近代所说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即以木构架为骨干,墙只是维护结构,墙倒屋不塌的建筑结构,)真正始于此时。而之前即使是大型宫殿,也都是土木混合结构,而非全木结构。在建筑风格上,自汉朝开始基本都是古拙端正而严肃的汉代风格,建筑多使用挺直方正的直线,从唐朝开始,建筑风格转为豪放富丽,多使用遒劲挺拔的曲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唐代地方城市与长安、洛阳一样,民宅建在坊内,而把官署和主要官员住宅放在子城中。一般民居仍是土墙承重,上架梁檩,草顶民居相当普遍。唐制规定,王公及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建面阔三间、进深五架的悬山屋顶大门;五品以上官员,宅邸门外可另设乌头门,也就是后代牌坊的起源。(4)宋代中国古代居住建筑发展到宋代,已达到了封建社会的较高水平,不仅在个体建筑方面技术日趋完备,并在等级与功能上更偏重于等级的需要。官宅大多采用多进院落,有独立的门屋,主要厅堂与门屋之间形成住宅轴线。房屋使用斗栱、月梁、瓦屋面。郊野农舍在形制布局上较自由,规模大小不一。一般小型住宅为三、五间,较大的则有数十间,也形成院落形。主要建筑的平面布置与组合形式有一字形、丁字型、曲尺型、工字型等,以工字型最多。梁山宋代民居,房屋多为两面坡悬山顶,屋面铺设茅草。山西晋祠圣母殿是宋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檐柱雕刻盘龙,在宋《营造法式》中小木作图样中可见。(5)元朝元代是由少数民族进驻中原而统治的朝代,建筑等各方面多是对中原前朝的继承与模仿;另一方面因为元人尚武轻文,统治年代不过百年,所以未形成完整的住宅制度,住宅基本是宋代基础上的自由发展。元代建筑特点是粗放不羁,在金代盛用移柱、减柱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元代木构多用原木作梁,因此外观粗放。因为蒙古人好白的原故,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为一时代特色。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尼泊尔的工艺家阿尼哥(6)明清时期明代是中国古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期。明代住宅制度等级森严,划分详细。(明洪武年间,分为公侯、一至二品、三至五品、六至九品、庶民五个等级)。明代早期这些严格的规定与崇尚简朴的风气,使宋元时期单体建筑的丰富造型与复杂平面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字型平面,严正的中轴线组合,并严格遵循前堂后寝的布局。浯溪明代官厅平面图浯溪官厅吴伯宗状元府明朝中后期,制度有所放松,技术也有所提高,使住宅出现新的特点。雕饰日趋精美,居住空间更讲究依实际需要建筑,崇尚自然之风兴起。在具体的建筑形式上,北方的四合院、窑洞、南方的干阑式、穿斗式等等都已成熟定型,明代是中国古建筑历史长河中百花齐放的鼎盛期与发展的终结。•住宅形制演变1.春秋时期•《礼仪》记载士大夫住宅制度•门、塾、堂、厢、庭院组成住宅•多用木结构,屋顶悬山囤顶,用墙形成庭院2.汉•布局分住房和附属建筑两部分•居住部分门、庭院、堂,附属部分分前后院,绕回廊,高楼•墓葬中的画像砖、石刻汉画像石三.民居的发展3.南北朝4.隋唐五代•敦煌壁画及其它绘画•贵族宅第用乌头门,作为地位表示之一•仍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廊院式住宅)•家具形式大变革•石刻•大门庑殿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庭院的走廊•舍宅为寺乌头门唐人宫乐图5.宋•住宅形式多样,住宅由门屋厅堂、廊庑组成四合院布局•屋顶形式是歇山、悬山,但变化丰富,自由活泼•前厅后寝常用穿廊呈工字形平面廊庑由厢房代替,成真正四合院•住宅园林化6.元•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仍运用工字形平面7.明清•北方住宅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成布置•江南地区住宅以封闭式院落沿纵轴布置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3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