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现代文学•一、课程简介:•专业课。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主干课;•基础课。文学理论、批评、美学的基础;•学时:周2学时;学分:2学分;•作业:1学期2次;•考试:期末闭卷考试。2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作品选•二、教材简介:•《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初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3•《中国现代文学30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史》黄修己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初版。教育部推荐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主要课程教材。4参考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孙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著,1951年,北京开明书店出上册,1953年出版下册。5•《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唐弢著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史》司马长风著,1975年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6三、学习内容与方法:•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学成长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发展的历史”。•唐弢:“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从五四到共和国成立以前,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从1917年《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到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7现代文学的特性•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王瑶《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1990年。•它说明几个特点:时间性、语言性、形式与内容。8主流作家、支流、溪流、逆流作家:•鲁郭茅——巴老曹——丁赵周•胡适周作人徐志摩林语堂•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废名穆旦•李金发张资平9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四分法:王本为代表。•一是1917——1927;二是1927——1937;三是1937——1942;四是1942——1949.•三分法:唐本、钱本为代表。•一是1919——1927;•二是1927——1937;•三是1937——1949。10五分法——以司马长风为代表•一是1915——1917为萌芽期;•二是1918——1920为诞生期;•三是1921——1928年为成长期;•四是1929——1937是收获期;•五是1938——1949为凋零期。•整体分法:统称20世纪中国文学。11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近代诗文界的革命•戊戌文学革新思潮最重要•这里的“戊戌”年是指1898年。•文学革新思潮是指梁启超、黄遵宪等为代表,主张在文学领域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进行改革,以新的内容和形式震动文坛。•它对现代文学的萌生起着先导作用。12戊戌文学大潮发生的原因•政治救国转入文学启蒙•(一)康有为与政治活动•“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的1000举人,联名上书给皇帝,激起全国各界要求改革和变法图强的政治热潮。•“戊戌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依靠皇帝的诏书变法维新,救亡图存,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遭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因其前后时间不足百日,又称“百日维新”。13戊戌”文学革新大潮的代表人物•(二)梁启超与文学活动•梁启超(1873—1929)在1898年就发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绝”的呼吁。随后,相继提出“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包含“戏剧界革命”)。得到全国的热烈响应。•黄遵宪(1848—1905)倡导“新派诗”,“我手写我口”的主张,“不为古人所束缚”的创作。其诗反映了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祈求变法图强的愿望。享有“史诗”之称。14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富国强民手段的认识:•器物(技术)---制度(政治)---文学(小说)•魏源(1794--1857),近代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对中国的实际问题比较关注。在哲学、历史、地理、边防、水利、盐务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著述,其中《海国图志》影响很大。•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抨击时政,畅言改革;军事上要求强兵,经济上要求发展,均有进步意义。15近代文学的先驱者•龚自珍(1792--1841)。指出时弊“万马齐喑”,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成为传世之音。•林则徐(1785--1850)鸦片战争前后,写下许多动人诗篇。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6戊戌文学大潮对当时文学的影响与促进(三)文学影响•诗界,有了白话诗歌的种子,开始语言文体的渐变;•散文领域,出现反对骈文、八股文的声音。注重直抒胸臆、慷慨激昂的文字成为新风尚。•小说,以四大谴责小说而著名:《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戏剧方面,由话剧的“文明戏”开场,独幕剧向多幕剧方向发展。17第二章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五四文学革命思潮为主]•五四文学革命大潮: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之门,迈入文学现代化的第一步•其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主办《青年杂志》。陈于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18“六点希望”:•一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此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兴起。19新文化运动健将•胡适为文学革命在海外不断的活动,“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开始尝试用白话写作新诗。•李大钊。他也以凌厉攻势向封建复古派、调和派展开斗争,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进行了尖锐抨击。写有文章《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被誉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自1917年至1919年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如《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地》、《吃人与礼教》等。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就必须扫除专制制度。要改变家族制度,必须彻底铲除旧礼教。•鲁迅于寂寞中听奉“将令”,高唱“拿来主义”,大力主张学习外国文化,“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别求新声于异邦”。20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很快席卷全国,赢得了热血青年的广泛响应。同时也极大的震撼文坛,促使文人展开清理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历史重任。•它们的关系可概括为:新文化的呐喊包含着新文学的呼唤,文化更新的同时也在启示着文学革命萌发。21五四文学革命的进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酝酿期,时间大约是1916——1917年•陈独秀与胡适多次通信,胡适信中谈到文学革命当从八事入手。•他们之间密切的商讨酝酿,为文学革命的爆发准备了先行条件。22第二阶段,为文学革命的倡导期1917—1918•1917年初,《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正式拉开序幕•胡适文章认为:“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语);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之革命也)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之革命也).23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陈文高张文学革命大旗,大书特书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胡陈文章引起广泛热烈讨论。新文化阵营(可称新派)在与反对派(保守派、复古派等旧派)一次次斗争中,赞同者、拥护者与响应者队伍不断扩大,而旧派则日益孤立,直至退出历史舞台。24关于文白之争:第一次较量•1、文坛寂寞,双簧戏破僵局。•钱玄同、刘半农的引蛇出洞,林纾、严复的回应与攻击,蔡元培的复信。•几篇重要文章:•钱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文学革命之反响》。•刘作《复王敬轩书》.•林文有《致蔡鹤卿太史书》、《荆生》、《妖梦》(文言小说)。•蔡作《复林琴南书》。•北大1919年黄侃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相抗衡。25第2、第3次文白之争:•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几位教授创办《学衡》杂志,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代表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驌等。•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1925年,《甲寅》杂志复刊,尊孔读经再燃,章士钊号为老虎总长,北伐后而消失。•共产党人与之斗争。26五四文学革命发展进程:高涨期•第三阶段,从1918——1921年,是文学革命的高涨期。主要表现有:•1、社会政治运动的推动,如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六三全国罢工、罢市等,引起人们对新文学的关注。•2、文学理论与批评蓬勃开展,胡适、周作人、李大钊、钱刘、沈雁冰等进行了许多文学理论建设,有具体文体的思索,有文艺方向的指明,有翻译,有创见。•3、文学创作有了初步果实,如胡适、郭沫若的诗集;鲁迅的小说;周作人的散文;欧阳予倩、田汉的话剧;冰心、叶圣陶的文学创作。27第四阶段:文学革命消退期•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1、白话文得以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3、新文学理论建设有了初步构想;•4、新文学创作各种文体都有收获。28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意义•首先,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伟大的革命。以前的文学革命,多是文学改良,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过封建主义文学;而五四文学革命则从内容到形式都以全新的面貌,实现文学变革,把白话语言的文学作品提到正宗地位。•其次,它有力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表现彻底打倒孔家店反对封建文化思想的坚定性。文学革命过程伴随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追求民主与自由,以及人性解放等文化思想,与文学潮流交融会合。29•再次,它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序幕并奠定了发展基础。新文学倡导者在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贡献,确立了文学现代化的基本形式。•“没有这个文学革命,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人民文学艺术运动”——毛泽东30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性:•大部分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尚未获得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对待文学革命中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出复杂的思想倾向,如偏激、鲁莽、矫枉过正等。•五四文学革命作为一场运动,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并囿于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人群中,没有普及到广大的工人、农民群众中,更没有到农村、工厂作宣传鼓动,这是历史条件限制的。31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一大致了解鲁迅生平;二着重把握小说特点;三、略知散文、杂文风貌。四、阅读鲁迅传记,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林贤治《人间鲁迅》32一、鲁迅生平[1881——1936]:•1、绍兴古城;原名周树人,号豫才,笔名鲁迅;百草园与三味书屋。•2、家道中落,性格变异。祖父科场弊案,父亲中年病患,出入当铺,备感冷眼。•3、南京求学。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阅读严译林译著作。•4、留学日本。1902年考取官费,仙台医专学习,目的救治父亲类人;幻灯片事件而弃医从文;办《新生》,出版《域外小说集》。•5、归国回故乡。1909年回国,在绍兴与杭州任教。1912年由蔡元培推荐入职南京教育部。后迁北京。•6、开始呐喊,继之彷徨。钱玄同鼓动,写小说,文章,为新文化前驱。33•7、南下厦门、广州。1926年8月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次年1月广州中山大学文科主任、教授,营救学生无果,辞职。•8、定居上海。27年9月至36年10月上海租界生活;民族魂。鲁迅生平:34二、鲁迅小说主要内容:•鲁迅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1)对封建因素多方抨击,文化教育、政治制度、人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文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3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