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孫子兵法與生活管理中校教官:田志德緒論你也許對戰爭不感興趣,但是,戰爭對你卻深感興趣。----托洛斯基1991-2000年軍事衝突死亡人數1991-2000總數%歐洲156,0816.8大洋洲1200.005亞洲316,46313.9非洲1,771,91277.5美洲40,5531.8總死亡人數2,285,129100(WorldDisastersReport2001,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edCrossandRedCrescentSocieties)1991-2000總數%歐洲大洋洲亞洲非洲美洲總死亡人數156,081120316,4631,771,91240,5532,285,1296.80.00513.977.51.8100戰爭的定義英文的「戰爭」一詞,表達有著諸多不同的字彙與意涵,如「War」(戰爭的整體)、「Battle」(大的戰鬥)、「Fight」(小的戰鬥)、「Conflick」(衝突)、「Encounter」(敵對)、「Action」(交戰)「Struggle」(爭鬥)。以上都表達了不同程度及層級的「戰爭」意義。歷來各方對「戰爭」有不同層面的定義。戰爭是「國家之間公開與宣示性的武裝衝突」(openanddeclaredarmedhostilconflictbetweenstatesornations)即戰爭僅是國家之間的武裝衝突,必須有公開與宣示性的措施。克勞塞維茲(CarlvonClawsewitz;1780─1831)《戰爭論》中,認為戰爭是「迫使對方實現我方意志的暴力行為」國父孫中山先生對於戰爭的定義戰爭與人類生存是息息相關的;「人生即戰鬥」。對這句話做了最貼切的說明。人類要能夠生存,就須有兩件最大的事要做:第一件是保,第二件是養。保和養兩件大事,是人類天天都要做的事。保就是自衛,無論是個人或國家或團體,要有自衛的能力,才能夠生存。養就是覓食,這自衛和覓食,便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兩件大事。綜合歸納各方定義所謂「人生即戰鬥」,「自然狀態就是戰爭狀態」的說法。因為人類的活動,可分為「外向觀察和內向反省」,這兩者均時時處於「戰爭」的狀態,以不斷的求進步及發展的方式,來排除困境,實現人生的理想。所謂外向觀察:即是「對宇宙一切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的變化,發生好奇心理,並致力於求知,以適應其環境,進而加以控管或改造,來求得自由與幸福的未來。」所謂內向反省:即是「由於無知而生的恐懼,使自己處於混亂與激盪之中,致經常發生各種對生命有危害之情事;或造成自己情感與理智上的衝突及矛盾。為求得解脫,於是培養並勁鍊健全的人格和意志,使自己在不同的時空裡,能保持和諧與調適。」何謂兵學什麼是兵法呢?兵法,就是用兵之法;抽象的說,也就是如何運用工具在競爭活動中取勝的方法。兵學就是兵法之學,人類求生之學,一種為求生存,避免傷亡所衍生的生命科學。孫子兵法前言春秋末葉是征戰連連的年代,《孫子》是為解決時代課題而成書。《孫子》一書為兵書,是就軍事專業觀點提供因應時代征戰所生課題的解決之道。內涵包括了戰爭哲學、戰爭科學與戰爭藝術三大部。孫子兵法內容範疇有關戰爭的本質以及戰爭遂行應考量之前提,是屬於哲學的範疇。有關戰爭的原理與戰爭準備,則是屬於科學的範疇。運用戰爭的原理與原則以求得作戰的勝利,則是戰爭藝術的範疇。孫子的考證一、孫子的出生背景:1.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子名武,齊人。著兵法十三篇。2.周朝陳公子完後嗣,完流亡齊國,改名田完。五世孫田書,作齊國大夫,齊景公賜姓孫。3.其他古書提及孫子者:*《荀子—蟻兵篇》:*《國語—魏語篇》:*《韓非子—五蠹篇》:*《吳越春秋》:*《漢書—藝文志》:二、對孫子兵法真偽之辯:1.南宋葉適、陳振孫首先對孫武有無其人提出質疑。2.孫子兵法真偽之辯可分四類:*認為孫武並無其人,其書為戰國時代偽書—清朝全祖望、姚際恆。*作者為孫臏,雖非偽書但應為戰國時代的產品—梁啟超、錢穆。*作者為伍員—清牟庭。*認為孫武確有其人,《孫子》亦為其所著—清孫星衍(自稱為孫子後人)。3.1972年4月,中國大陸於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兩處西漢古墓中,同時發現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自此孫子兵法真偽之辯,遂告結束。孫子兵法的版本一、孫子兵法兩千年來延生許多版本,目前據大陸學者許保林估算,歷代注解批校者二百一十家,版本近四百種。二、現存版本大致可分為兩大系統1.武經系統:2.十一家注系統:三、1985年經過整理的《漢簡本》正式出版,為目前最新版本,也是最古版本。孫子兵法的思想體系依據戰略學家鈕先鍾先生的歸納整理,就邏輯順序,將孫子兵法十三篇分為四大段:1.第1篇~第3篇為第一段:屬大戰略或國家戰略。2.第4篇~第6篇為第二段:野戰戰略、將道的菁華3.第7篇~第12篇為第三段:屬戰術、戰鬥層級。4.第13篇為第四段:情報,孫子思想體系中的最大特點。孫子兵法的思維導向一、總體導向:「全」。他的戰爭哲學即是「慎戰」,也即是原先抱持“安國全軍”的「不戰」,而後不得已而“唯民是保”的「義戰」的過程。二、主動(行動)導向:「致人而不致於人」三、未來(前瞻)導向:「先知」。四、務實導向:實用哲學。孫子兵法在全世界的商業上的應用孫子兵法的思想目前在全世界的商業上可以說是應用非常廣泛,無論是策略的制定、行銷計劃的產生、人力資源的管理等皆可以運用《孫子兵法》的思想來作為參考。松下公司總裁松下幸之助對孫子兵法之分析※「孫子兵法乃吾輩創業、立業、拓業之一以貫之的智慧之源!」(張佑如譯,民88)因此企業經營上之作戰與軍事上的作戰必定有下列相似性:1、掌握優勢:軍事:透過軍事戰爭,雙方都想擊敗對手或保衛自己,以獲得有利地位進而掌握優勢。企業:透過市場競爭,企業皆欲擊敗對手或保衛自己的市場以獲得有利地位並進而掌握優勢。2、相互競爭:軍事:軍事戰爭是一種相互競爭的活動。企業:企業競爭亦為一種相互競爭的行為。3、組織健全:軍事:軍事作戰必須有良好的組織來執行作戰計劃。企業:企業經營亦賴高效率及活性化的組織來創造經營績效。4、科學管理:軍事:軍事作戰必須以科學管理來運作組織達到作戰目標並發揮整體戰力。企業:企業經營亦有賴科學管理來執行組織設定之目標。5、戰略與戰術:軍事:軍事作戰必須具有戰略與戰術。企業:企業經營也需要有經營戰略與戰術。6、優質領導:軍事:軍事將領的領導能力是否良好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關鍵。企業:企業領導人的領導能力對整體發展及強化競爭能力也具有重大影響。7、人員素質:軍事:軍事作戰計畫能否確實被執行其軍官、士官與士兵的素質具有關鍵的地位。企業:企業的經營發展其高、中及低階的管理人才與各部門工作人員的素質亦是居於關鍵地位。8、資源規劃:軍事:軍事作戰需要大量資源作後盾,畢竟資源是有限的,為避免資源重複浪費,因此資源的妥善規劃與否往往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企業:企業經營需要許多資源的投入,而其資源亦是有限的,因此亦必須妥善規劃資源,方得以讓有限資源投入產出最大之處,以發揮最大效益。9、資訊掌握:軍事:軍事作戰需要掌握各方面的情報以作出最佳之決策來獲得勝利。企業:企業經營制定策略及決策時亦要蒐集多方面的資訊加以分析,以避免作出錯誤決策影響企業經營。因此企業經營行為與軍事作戰活動有許多共同點,所以在軍事上的一些戰略與行動確實是可作為企業經營及競爭上的借鏡。孫子兵法—(始)計篇一、何以計為首篇?--「兵者,國之大事,…」「兵」--包括國防、安全、戰略等含意。二、「計」的基本意義即為計算,亦具計畫、分析、評估等複義。三、決定國家權力強弱的基本因素有五種----道、天、地、將、法。*道:戰略的國內基礎,亦即為政治基礎。*天:自然現象的掌握。(戰略環境)*地:地理環境的熟悉。(戰略環境)*將:是戰爭的指導中心,戰略也就是將道。*法:有關國家一切法令規章和管理系統。「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必須評估的權利因素)四、廟算=校之以計+而索其情評估=量度+判斷五、「五事七計」之關係:*道—主孰有道?*天*地*將—將孰有能?法令孰行?*法兵眾孰強?士卒熟練?賞罰孰明?>天地孰得?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應自國外製造有利的形勢。「勢」--因利制權。七、「兵者,詭道也。」之釋疑。*詭道—「變異」或「非常」。—「因利制權」。—表示一種隨機應變,毫無常軌的形式。八、本篇結語:「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計篇(國家戰略)五事統帥之任用結論道∣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生死,而不畏危也。天∣陰陽寒暑時制也。地∣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智信仁勇嚴也。法∣曲制官道主用也。將默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賞罰∣孰明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吾以此知勝負矣。謀略之運用∣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乘敵能∣示之不能用∣示之不用近∣示之遠遠∣示之近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方針∣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廟算(施政計畫)戰爭計畫欺敵利∣誘之怒∣撓之亂∣取之卑∣驕之實∣備之佚∣勞之強∣避之親∣離之攻敵∣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此觀之,勝負決矣。星雲大師的頓悟:一天,星雲大師出去化緣,傍晚回寺,必須經過一條溪流,因為當天下午下了一場大雨,溪水暴漲,大師過溪時一不小心就掉進水中,在水中載沉載浮之際,顧不得辛苦化來的錢,努力掙扎上岸;好不容易爬上岸,心神稍定,忽然想到辛苦一天化來的前已隨水流而去,真是可惜。不過,大師當下頓悟,「水裡要命,岸上要錢。」----人的腦袋常隨所處的空間而改變。孫子兵法—作戰篇一、名為「作戰」,實為「備戰」。明代何守法提出疑問:「篇明雖曰作戰,而所載乃完車馬、力器械、運糧草、約費用者,何也?」「亦以行師必先備乎此,而後可作而用之耳。」二、主要討論內容為:戰爭與經濟之間的密切關係。孫子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位注意到經濟因素對戰爭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的思想家。國力評估之後(始計篇),優先考慮經濟因素。故曰:「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三、孫子提出三句警語:(一)兵聞拙速,未賭巧之久也。(二)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三)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英國學者保羅˙甘迺迪所著《大國的興衰》,其根據近五百年來西方歷史之研究而獲得之結論,與孫子所見不謀而合。四、戰爭時要如何才可以符合速決的要求?孫子認為:「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五、國家因興師而變得貧窮有兩個原因:(一)遠師者遠輸:(二)近師者貴賣:其結果為:「屈力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于敵。六、作戰的最後理想目標--「勝敵而益強」作為:1.「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2.「得車…,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先決條件:「兵貴勝,不貴久。」七、「勝敵而益強」的更深一層意義:孫子的眼界已超越了戰時,甚至已顧慮到戰後。如英國軍事思想家李德哈特所云:「大戰略的視線必須超越戰爭而看到戰後的和平…戰略目的為獲得較好的和平。」八、評論:孫子雖知經濟為國力的基礎,亦重視戰爭與經濟間的關係。但卻未如諸子百家倡言「富國強兵」之論。思想已涉入大戰略的領域,卻又故意侷限於以「戰爭」為核心,未將領域提昇至「政」的層次。故其結尾又回到「將能」為戰爭的核心,「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備戰計畫)備戰假定動員與戰爭之關係戰地動員結論馳車千駟內外之費革車千乘賓客之用帶甲十萬膠漆之材千里饋糧車甲之奉日費千金,十萬之師舉矣。久戰速戰(巧遲)(拙速)鈍兵挫銳遠輸民貧攻城力屈貴賣財竭國用不足力屈財殫諸侯乘弊中原內虛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不知用兵之害者,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廿鐘,萁秆一石,當吾廿石。取敵之利賞其先得者車雜而乘之卒善以養
本文标题:孙子兵法与生活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4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