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1阿房宫赋学案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闫龙一、学习目标1、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2、2、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和借古讽今的风格。3、3、背诵课文。二、走近作者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其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作品集为《樊川文集》。三、文学常识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四、背景知识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便是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以前一般认为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史记·项羽本纪》中只是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考古人员对阿房宫遗址挖掘时也未发现焚烧的痕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2五、写作意图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到《阿房宫赋》的写作缘起。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带有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六、教学过程(一)识记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阿.房宫()蜀.()山兀.()骊.()山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不霁.()何虹媵嫱..()辇.()来于秦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参差..()呕哑..()杳.不知道其所之也()焚椒.()兰2、重点词语解释(1)廊腰缦.回()(2)盘盘焉,囷囷..焉()(3)各抱.地势()(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6)使负.栋之柱()(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8)使.秦复爱.六国之人()(9)谁得.而族灭也()(10)不霁.何虹()(11)气候不齐.()(12)杳.不知道其所之也()(13)雷霆乍.惊()3、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2)北.构而西.折:()(3)日.益骄固()(4)未云.何龙.:()(5)不霁何虹.:()(6)辇.来于秦()(7)朝歌.夜弦.()(8)鼎铛.玉石.()3(9)金块.珠砾.()(10)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1)族.秦者秦也()(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13)缦立远.视()(1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4、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古义:今义:(2)钩心斗角....古义:今义:(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今义:(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义:今义:(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今义:5、一词多义:取:(1)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6)留取丹心照汗青()(7)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8)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4)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5)族庖月更刀()毕:(1)六王毕,四海一()(2)吾与汝毕力平险()(3)毕礼而归之()(4)众妙毕备()(5)度道里会遇之礼毕()(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幸:(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5)而君幸于赵王()4(6)大王也幸赦臣举:(1)戍卒叫,函谷举()(2)杀人如不能举()(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4)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5)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7)举世混浊而我独清()(8)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流:(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6、特殊句式(1)戍卒叫,函谷举。()(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二)课文初探: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三)疑难探究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5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4.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5.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四)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一六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B.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取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D.族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而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6C.夫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D.于多于九土之城郭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5.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剽.(piāo)掠不霁.(jì)何虹嫔嫔媵.(téng)嫱B.缦.(màn)回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uán)C.椒.(jiāo)兰架梁之椽.(yuán)尽态极妍.(yán)D.囷囷..(qūn)钩心斗角.(jiǎo)直栏横槛.(jiàn)6.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荧荧,明亮的样子.B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听,远远听见.C而望幸焉:幸,封建帝王到某处.D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向北;西,向西.7.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燕赵之收藏②秦人视之不甚惜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杳不知其所之也⑤宋何罪之有⑥人非生而知之者⑦牛何之⑧多于南亩之农夫A①⑦②⑥③⑧④⑤B①③⑧②⑥④⑦⑤C①⑤⑧②⑥④⑦③D①⑧②⑥③⑤④⑦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悦亲戚..之情话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7B六王毕,四海一.C园日.涉以成趣D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0.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11.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12.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包括唐)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8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1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答案(一)识记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ēshǔwùlímànqūnwōjìyìngqiángniǎnhuánpiāochēnglǐyǐzīzhūchuányǔsùjiàncēncīōuyāyǎojiāo2、重点词语解释(1)萦绕;(2)曲折的样子;(3)随着,依着;(4)乱纷纷的样子;(5)掠夺,强取;(6)支撑;(7)奢华,想念;(8)假使,爱护;(9)能够;(10)雨后初晴;(11)相同;(12)深远;(13)忽然3、词类活用(1)数词做动词,统一;(2)方为名词做状语,向北,向西;(3)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4)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5)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6)名词作状语,乘车;(7)名词作动词,唱歌,演奏;(8)把…当做铁锅,把…当做石头(9)把…当做土块,把…当做沙砾(10)名词作动词,放了一把火,成为焦土;(
本文标题:阿房宫赋学案(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5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