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教育与经济主讲:夏青、熊洋洋讲课思路:一、经济的多种涵义二、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形成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几种主张四、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五、教育和经济关系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一、经济的多种涵义•(一)、六种关于经济一词的详细的释义•(二)、经济一词的词源•(三)、辞典中经济一词的定义•(一)、六种关于经济一词的详细的释义:•1、经世济民•《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唐袁郊《甘泽谣·陶岘》:“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宋梅尧臣《汴渠》诗:“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红楼梦》第三二回:“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2、指治国的才干•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与参由明经高第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清孔尚任《桃花扇·修札》:“写的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见世兄经济。”•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一:“﹝施彦士﹞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老残游记》第三回:“听说补残先生学问经济都出众的很。”3、耗费少而收益多•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倘暂时在北京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著者是个诗人,能够经济他的语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话都有分量。”•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六:“在那时我们认为电影的宣传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香港设一个第二制片厂,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经济。”4、指财力、物力鲁迅《书信集·致何白涛》:“《中国木刻选》要开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经济关系,只能印百二十本。”丁玲《母亲》二:“小菡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小孩,她只能在经济的可能范围里读一点儿书。”•5、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6、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二)、经济一词的词源:•“经济”一词的古今演化过程1、我国古代: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2、我国现代:至于现代“经济”一词是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在新文化运动中,日本所学习过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故而经济一词亦被中国引用。•3、英文“economy”的词源: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οικο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因此,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三)、辞典中经济一词的定义•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4、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四)、经济发展的涵义•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二、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形成(一)、教育经济在我国的演变历程(二)、教育经济在西欧的演变过程:(一)、教育经济在我国的演变历程:•1、先秦诸子即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2、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也都认识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说明了人口、经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3、颜元的“实学”“实行”的思想认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4、近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杨贤江。杨贤江所著的《新教育大纲》论述了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认为科学因实用而生,而进步。(二)、教育经济在西欧的演变过程:•1、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论述过教育对生产所起的作用。•2、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间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并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对教育的经济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3、其后近一百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西方学者主要有大卫·李嘉图和马歇尔等。•4、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例如:斯密提出:“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5、但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数据统计:•“据日本棋华庭的报告,从1982年至1988年的5年间,每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的大约60%是由技术进步作出的贡献。”•“美国从1900到1959年,由人力资本(即在教育上的投资)获得的利润增长了17.5倍,而由物质资本获得的利润只增长3.5倍。”•摘自《教育研究》1980年第四期,第48~49页三、教育和经济关系的几种主张•(一)、教育先行论•(二)、教育与经济同步论•(三)、教育滞后论•(四)、自身的思考例: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引用目的:以温州经济与民办教育发展“互动模式”为案例,对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实证性分析,展示其生动而有深度的具象特征。•温州以温州经济模式闻名中外,“温州模式”:“通过需求诱致型的和大胆超前的局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天然结合,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来推动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别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现代化进程。•温州人在创办民办教育事业中毫不犹豫地吸吮这一经济土壤的养分,温州民办教育模式是温州经济模式所带来的,这从温州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可以得以实证。•①、投资主体多元。民营经济发展使温州人迅速致富,短期内完成了原始积累。民间资金富裕,民营经济(包括社会)组织星罗棋布,灵活的市场制度普遍建立,一方面为民办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培育了旺盛的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为不同的投资主体架构了不同的办学动机合法性的伦理基础。•②、办学形式多样。“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各种不同的实用人才提出了广泛的社会需求。这迫使办学者面向社会,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这种高度自发、分散的经济组织形态,也为办学形式多样化深层次地设定环境框架与行动方式•③、智慧式管理。温州经济发展是私营企业主与政府合作,体现了政府极大的政治智慧、行政智慧。在民办教育发展中,“温州市各级政府积极引入管理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实施开放办学,制定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教育市场。这对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温州政府管理市场经济中最值得令人回味的是规避政策的政治风险,理解与尊重群众的个体创造,以“无为而治”方式默认或支持民间自主创新,以市场的思维和方式渐进性地规范民间经济行为与方式。这实际上是政府的智慧式管理。•(一)、教育先行论:•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思考:请辨析“教育先于经济发展”•(参考见后)•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知识是生产体系的心脏和大脑,没有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因而,经济要起飞,教育须先行。•这要求国家的领导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不是等经济发展了再来考虑教育的发展,而是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先考虑教育的发展;•办教育要有战略眼光,要有预见性,面向未来,根据若干年后,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来安排当前的教育;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培养人,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武装学生。•要在不影响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温饱情况下,提高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使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教育能否抓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提出教育先行只是为了突出教育在整个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忽视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在重视教育发簪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经济的发展战略性作用,从而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数据统计:•“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14180.6亿美元,增加到1981年的110010.5亿美元,增长6.8倍;•同期,全世界教育公共总开支从515亿美元增加到6276亿美元,增长12倍多。•教育公共开支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3.6%增加到5.7%。这一时期,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2倍。而人均教育开支增长7倍”•《中国教育报》,1985年2月5日2、教育先行的可能性•主观方面:当代人们的教育意识日益增强,许多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我国是1986年),实施免费强制的义务教育。•可以说,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是后天的经济。•客观方面:强大的经济后盾为教育先行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①、60年代伊始,世界经济为各国花巨资办教育提供了可能性。•②、再加上的由于科学文化和教育自身的变化发展,又为教育先行提供了足够的内容。•③、世界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知识更新加快和不断老化,迫使教育内容跟着改变。•④、又由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大发展,不断地给教育实际工作提供新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使教育方式、方法、内容、结构等更趋科学化、系统化。•(二)、教育与经济同步论•使教育事业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经济建设近期和远期需要。•表格:民办高等教育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步性(三)、教育滞后论:即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整张的速度和比例。•无论哪种理论,如果不讲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在特定意义上,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不符合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的,也是违背经济与教育之间辩证发展客观规律的。(四)、我还认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表现在:•首先,由于教育具有生产性,它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及再生产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次,经济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同时又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再次,由于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相应的引起了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问题,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纷争不断,教育产业化理念引起了许多争议。四、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一)、教材中的观点•(二)、社会生产力与经济制度•(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教材中的观点•1、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国家的角度看,一定的经济实力为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一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了其教育所能具有的规模和速度,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所能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水平。(见表)表: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与小学入学率年份1
本文标题: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8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