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大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什么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是于中国历史上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一)什么是政治1、政治定义数百种,恶政与善政两种价值倾向。(1)政治就是争夺权力、施展谋略、玩弄权术。中国古代的法家,如韩非子认为政治主要内容就是法术势。16世纪意大利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现代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和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当代多元主义者罗伯特·达尔:“政治就是事关权力、权威和控制力的一系列活动。”尼采的权力意志(willtopower)学说主张:政治活动最终都是追逐权力、巩固权力。政治是以权力为媒介的人与人的控制与被控制、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2)国家治理、公共管理和政府活动。中国传统:《晏子春秋》:“君顺怀之,政治归之”。《尚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民生”。孔子“政者,正也”;“治者,理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孙中山:“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政治是“公共的善”、“群体的善”,是有关城邦公共的管理活动利益。近代多数政治学家:国家管理活动和管理制度,政治范围与国家相当。英国奥肯特定义;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进程”。(3)利用合法性权力(权威)对公共利益的决策与分配活动。戴维·伊斯顿:“所谓政治就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交往。”国家的暴力与黑社会暴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家的暴力使用是征得人类同意的,是同意的暴力,这种同意的暴力就是“权力”,权力是合法的暴力。权力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秩序,也就是说权力是一种手段。2、政治活动的特性政治活动的根本性(利益):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政治事关根本利益调整与分配,特别是阶级、阶层、集团、国家、民族、政党、派别等群体利益的分配。政治活动的公共性(公共利益):政治涉及的利益是公共利益,政治的活动是公共管理活动,政治空间是社会公共空间。政治活动的全局性(最大范围影响人的生活):政治活动范围最大广泛性。政治活动具有权威性(合法权力是核心):政治活动最终是为了夺取权力巩固权力。(二)什么是政治学广义政治学(politics):反之关于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规律的一般知识。狭义政治学(politicalscience),近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借助于科学方法,以经验事实为基础,探讨政治发展规律,有严密逻辑结构和概念体系。经济学关注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支点是价值的生产;政治学关注如何分配那些业已由经济活动生产出来的利益;伦理学关注所分配的利益是否公正。(三)什么是思想史关于思想的历史。“思”“想”从“心”。“思想”的历史要讨论的是人们思索问题的历史,讨论古往今来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史”,字形(一只手持一个中)象征公正,或代表“记载”(一只手在史册上书写)。历史是追溯过去,寻找人类良心和尊严,发现自己传统和渊源的一门学问。如何知道古人怎么想?精英、经典的文字。一般的知识系统与信仰的还原。(四)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1.与哲学紧密联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如下列问题,都可以算作哲学: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理、必、数、道等必然性理论,历史观,圣贤观等等。它们都与政治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些问题是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许多思想家把哲学问题与政治理论、政策等交融在一起。例如:孟子的仁政理论理论就是以人性本善说为基础。荀子的“礼治”主张是为了限制和规范人性之恶而提出的。法家主张人性好利,在政治上实行利用、利诱等政策,认为超脱利害之民是不治之民,应该加以铲除。先秦诸子和汉代思想家对“天”的看法也不相同,有的认为是神,有的认为是自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天制约的人事。由此出发,“法自然”的政治思想在许多派别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法自然”上有各自不同的主张。有的主张天人合一,有的主张天人相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其中政治哲学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研究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在古代思想史上,一些思想家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有明显的分歧,甚至势同水火。如在农商关系上,有主张重农抑商,有的唯农除商,有的主张农工商协调发展。治国方略与政治事件最为接近。3.与伦理道德问题密切相关在学科划分上,伦理道德是一个独立领域。但在中国政治思想上,法家把政治与道德分为两种不同的事情,但儒家把伦理道德政治化。比如“孝”,早在周初周公把它作为一种政治规定,《康诰》“元恶大墩,靷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儒家继承这一传统,把孝视为直接的政治。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也就是把道德政治合为一。把道德政治化虽然不是中国传统所独有,但由于儒家正统地位,因此伦理政治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应予重视。4.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前者包括政治决策以及把政策付诸实践,比如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督等。后者包括君臣关系中的利害冲突、尔虞我诈,就是权术。如在专制下臣子如何进言,荀子的《非相》,韩非子的《说难》。5.探寻理想的社会模式孔子对“有道”之世的追求;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自食其力、人人劳动、不分君臣”的美景;杨朱的“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三、学科状况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是在20世纪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经近百年时间。在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研究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该学科的开拓与奠基性的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梁启超、萧公权、吕振羽等为代表,代表作有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从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阶段。在被冷落、沉寂了三十年后,至八、九十年代,相继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著作和有影响的教材,可以说进入了该学科恢复与开创研究新局面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四、历史分期依据不同的断代标准,可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依长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期;如依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可以将其划分为封建天下、专制天下和近代国家三个时期;如依政治思想本身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与趋势,可以将其划分为发轫期、创造期、因袭期、转变期与发展期等。五、学习的目的和方法1.学习的目的:系统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本国以政治学说为核心与根底的国民心理与意识,了解中国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特色,并获得政治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2.学习的方法:要注意辨析古今政治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深入探求政治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善于评判各种政治学说的价值。第一章人类自然状态时的观念一、自然状态的推测政治思想家常推测人类的原始社会状态,以为他的学说的出发点。在欧洲: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与此相反,霍布斯认为,在人类的自然状态时,人像狼一样,人与人之间就是战争。在传统中国:庄子认为,人的自然状态是人人自由;墨子、荀子、韩非都主张,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战争关系。上述两说均有片面之处。人类在他们构成人类之时,已处于群居状态。人离开群无法生存。在群内,人与人决没有完全自由,或完全战争的状态。个人的自觉是不存在的,人既不了解现代的“自由”,也不要求现代人所谓的“自由”。群对于野兽,对于别的群,是有战争的。群对于自然,是相对立的。人的自觉等同于群的自觉,人仅认同群,而没有个人权利意识。原始群是有组织的。组织本源于人类的分工,分工又本于群体求生的技术。可以说,原始群的组织是纯技术的。原始的人群一般分为“族”。族的组织或为双系,或为单系。而单系,或为母系,或为父系。应该说,原始人群维系的主要纽带是血缘,不是权力或地缘。由顺应自然而论,人群也是自然现象的一种。为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自然、天体或始祖。由此造就了原始人群的崇拜现象。二、原始人的观念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即因其有能思之心。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动物之中,禽兽只有感能之器官,人类则有能思之心。能思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一)自然主义原始人观察贴近他们生活的自然变化,非常敏锐,非常周密。(二)超自然主义除了依靠群力和列祖列宗传来的经验外,在与自然对抗时,他们没有别的生路。因此,原始人自觉地信仰各种超自然主义的事务,作为他们生存和生活的精神寄托。(三)天人合一为了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始祖或上帝,由始祖或上帝变动自然,给人类带来好运。另一方面,当人类不敬祖、不敬天时,祖先或上天会通过变动自然来教训人类。第二章部落与封建时代的国人思想一、国家起源的学说国家产生于某一文明有较高程度的发展之后。国家是一个倚靠强力维系和组织的政治组织。人类的政治组织由倚靠血缘维系的原始社会组织发展到倚靠权力维系的政治组织,这就是国家。国家形态的演进:部落制国家;城邦与部落制并存的国家;城邦国家或有固定疆域的国家(一)国家起源的假说1.契约说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集合起来。2.冲突说冲突说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冲突,由冲突导致了强制。卢梭霍布斯马克思3.贸易说在历史上,某些地区必需的生活资料需要从其他地区获得,这样,组织大规模的贸易活动需要有完善复杂的组织,同时,人类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工,于是对生产和贸易活动的组织需要促进了国家组织的产生。4.水利灌溉说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强调,东方国家往往起源于居住在大河流域的农业民族,而灌溉是这些民族的生命线,修建大规模灌溉工程,往往需要负责的组织和强力的控制,所以,东方国家往往是专制主义的。5.战争说战争产生了国家。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和掠夺,进一步获取资源,都要完善自己的组织形式,强化武装力量。6.圣人造福说韩非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上古时代,圣人有巢氏和燧人氏给人民带来了房屋和火,所以人们都服从于他们,他们因此得以“王天下”。(二)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我国的国家起源有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一是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有力的或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些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或部分的解脱出来,形成了一个管理、控制部落的阶层或机构。二是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教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三是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的建设。对于城邦或部落国家中的低阶层的民众而言,国家机器固然要压迫他们,但也起到了保护他们的作用,他们对于国家归顺和臣服的意向,显然比叛逆之心要大得多。因为在那个时代,脱离了城邦保护的家族和宗族都是无法生存的。二、向封建制过渡期(上)——夏代人的政治观念(一)夏代政制体现的观念1.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国家权力的继承方式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从权力稳定的角度来讲,血缘继承往往使权力过渡更稳定。另外,后来人们所推崇的神话时代的禅让制,实际上也许意味着诸强族大宗之间更为血腥的争斗。此外,战争的发展客观上越来越需要指挥决策权的绝对统一,在军事和宗教贵族基本上能满足动员和指挥的需要后,原来氏族联盟时代行之有效的军事民主制就愈发显得没有存在的必要了。2.夏应是一个部落(或城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部落的联盟。夏代是否已经实行了分封制,尚无确切证据,但依情势分析,夏与各方国间应有某些约定。3.夏代的王权。夏王被称为“后”。可能源于母系社会的习惯叫法。夏都之一——二里头遗址二里头出土的文物一些精美的制品一方面供给王室的消费;另一方面青铜器玉器、漆器等也被作为礼器,作为王权的象征和颁给诸侯的信物。这些信物,往往成为联系宗主与诸侯的纽带。4.夏代的统治区分为:服内与服外。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而服外则
本文标题: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9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