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1)
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前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加速阶段,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双重任务,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河北,实现全省更快更好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按照《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立足于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结合全省信息化建设实际,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十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一批信息化重大应用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部分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1、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信息终端普及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省城乡的信息通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省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172.7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041.5万门,分别是“九五”末的2.5倍和4.5倍;全省电话用户总数3412.7万户,是“九五”末的3.4倍,居全国第五位,电话普及率50.2%。数据、宽带、多媒体等业务快速发展,全省互联网用户486万,其中宽带用户数131万户。全省有线网络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整合11个设区市的网络资源,组建了河北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全省广播、电视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展,有线电视干线总长81255公里,省级网络干线和微波干线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98.6%;有线电视入户率25.2%。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效支撑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深入,效果日益显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开展了网上审批、农业信息发布与服务、公共卫生等应用系统以及衡水市的信息资源规划试点,应用系统顶层设计和数据标准化基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促进了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资源共享;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位居全国前列,开发的中小学同步教学资源总量8000G以上,视频资源1000小时;启动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本形成了大文化的信息资源整合框架体系;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初具规模,建设了包含300多个品种的菜篮子产品信息库、30个品系的专家智能咨询信息库和农业技术节目视频点播系统;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进展较快,已建成部分土地、地质、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数据库,完成了1∶1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建设了涵盖全省常住人口的人口信息数据库。财税、劳动社会保障、统计、工商、物价、粮食、海关、邮政、银行、气象等部门建设了业务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加强科学决策和宏观监管、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3、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应用为主导,以资源整合为重点,规划实施了电子政务“112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区等多系统共用的全省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整合,推动办公业务资源及网上审批、财税和审计监管、社会保障、宏观经济、农业信息发布与服务、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社区综合管理、人口与人力资源、应急联动、公共卫生、信用信息服务、综合教育等12个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共享程度;进一步完善门户网站功能,强化政务公开,推行网上审批、咨询、纳税等服务项目。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了政府监管能力,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邯郸、衡水等市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电子政务建设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集约化建设道路。4、涉农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业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涉农信息化在网络建设、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乡村信息服务站(点)为基础,形成了连接省内34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450个龙头企业、4500个中介组织以及10万余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的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农业基点调查、农情、市场价格等为重点,以种子、肥料、农机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信息采集发布系统;积极探索信息进村入户的多渠道、多终端、多用途的新模式,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语音电话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开展涉农信息服务。全国推广了藁城市“三电合一”模式和廊坊市农村信息“户”联网模式。5、工业领域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快,涌现出一批典型。全省工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CAPP)在离散型制造行业推广应用,产品设计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可编程控制(PLC)和集散控制系统(DCS)等在重点流程工业广泛应用,在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工艺,实现连续平稳安全生产等方面效果显著;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施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应用,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升。300家示范企业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18家成为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示范企业,9家企业成为国家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示范企业,30家企业列入国家信息技术推广“倍增计划”,30家企业进入2005年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6、社会事业信息化稳步推进,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公众服务为重点,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建设了卫星与地面相结合的交互式远程教育网,联接18000多所中小学,为农村及偏远地区输送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了科技计划管理、自然科学基金、星火计划、科技信息、科普等应用系统,扩大了科技信息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省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开通了12333便民服务热线,提高了社保业务的公共服务水平;建成了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五级”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建立了疾控、卫生、政府“三线”报告监控体系,省、市、县和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各市按照不同模式,启动建设了一批社区服务管理系统,在延伸政府职能和服务居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7、电子商务应用步伐加快,促进了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用、认证、支付、物流等配套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建立了电子商务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实现了电子商务参与方网上交易身份确认,并与国内知名数字证书授权中心实现交叉认证。中国河北招商网、河北电子商务网规模不断扩大,已有上万家企业注册。县域特色经济网站成为我省电子商务应用的亮点,“中国辣椒网”、“中国国际五金丝网交易网”、“中国工程橡胶网”等30多个县域特色经济网站的成功运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8、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信息化组织机构不断健全,政策法规、安全保障、人才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取得新进展。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31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11个设区市和省直主要部门设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省和大部分市设立了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了《河北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河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2003-2007)》及《实施意见》,出台了《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以及《河北省省级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组建了河北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建立健全了信息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全省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普遍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培训工作力度逐步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观念更新慢,对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的认识不深,理解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信息化意识还不强;部门本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信息化要求的信息公开、资源共享不适应,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信息重复采集和“信息孤岛”现象并存;重网络轻应用的现象比较突出;信息化建设中受管理体制的束缚比较明显,信息化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二)面临形势。1、信息技术应用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从改进生产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扩展市场营销上升到组织调整和制度创新,从经济基础层面上升到上层建筑层面。伴随着能源紧缺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手段。各国积极制订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行动纲领,发达国家积极推进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中国家谋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区域间的数字鸿沟。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使我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2、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已成为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五”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信息化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逐步进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渗透、加速融合的新阶段。《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求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3、各地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全国各省市在国家的总体部署下,结合自身的实际,不断探索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涌现了一批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典型。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上海市成立了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制定了2005-2020年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北京市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提升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上海市、浙江省推行社保卡、市民卡,方便了群众生活,黑龙江省着力发展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这些省市推进信息化的做法,既为我省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同时又增强了我省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4、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和构建和谐河北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需求。“十一五”期间,我省面临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双重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转变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推进全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加快信息技术普及,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构建全民受益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要提高执政能力和监管服务水平,就必须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力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省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实现对企业和公众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
本文标题:河北省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