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什么是唯物史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什么是唯物史观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什么是唯物史观“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人为本位的历史学如果我们站在“人”的立场上,从“人”出发,以历史上的“人”为中心,将历史看做生命的体现,叙述并分析历史过程,那么,生存——生计——经济、交往——关系——社会、控制——权力——政治、求知——学术——思想、死亡——仪式——宗教以及不从(抗拒)——革命或改良——进步等六个方面及其过程,就应当是历史叙述与分析的主要内容。这就是“人为本位的历史学”最基本的内涵。——鲁西奇《人为本位: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一种可能路径》经济与社会生活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2.4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2.5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6交通与社会变迁2.7疾病、医疗与公共卫生文化交流与传播3.1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3.2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3.3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3.4战争与文化碰撞3.5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6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美国社会科十大“主题轴”(1)文化(CULTURE):人类创造、学习并适应文化。在一个民主的、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学生必须理解从不同文化优势的视角出发所作出的不同解释与推论。(2)时间、连续与变迁(TIME,CONTINUITYANDCHANGE):人类渴望认识自己的历史根源,知道如何读解和重建过去,就能够发展历史的观念。(3)人、地与环境(PEOPLE,PLACES,ANDENVIRONMENTS):科技的进步使得当代的学生可以跨越他们的居住地,与世界各地联系起来;有关人、地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要求学习者对我们居住的世界具有空间视野与地理概念。(4)个人发展与认同(INDIVIDUALDEVELOPMENTANDIDENTITY):了解与认识人是怎样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考察人类行为的各种模式,从中也显现出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而伦理学原则是个人行为的基础。(5)个人、团体与机构(INDIVIDUALS,GROUPANDINSTITUTIONS):学校、教堂、家庭、政府部门和法庭这样的机构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6)权力、权威与管理(POWER,AUTHORITY,ANDGOVERNANCE):理解权力、权威和管理结构的历史发展,以及它们在当代美国社会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中的功能,这对公民能力的培养来讲是必要的。(7)生产、分配与消费(PRODUCTION,DISTRIBUTIONANDCONSUMPTION):人们为了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需解决与生产、分配与消费相关的问题。(8)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我们如何应对不断加快步伐的变革?如何利用技术来使大多数人从中受益?如何保持基本价值观和信仰?(9)全球联系(GLOBALCONNECTIONS):全球相互依存的现实,要求加强对其日益增强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世界性的社会事务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全球联系。(10)公民意识与实践(CIVICIDEALSANDPRACTICES):对于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社会科的核心目标。历史合力说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有时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他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过去将来现在历史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什么是现在?判断现在的标准是什么?林肯对奴隶制究竟持什么态度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推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林肯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推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这里我根据我对自己的政府职责的理解阐明了我的目的;然而我丝毫无意修改我经常表示的个人愿望,那就是,一切地方的一切人是都能获得自由的。——林肯1862年8月22日给霍勒斯·格里利(《纽约论坛报》主编、废奴主义者)的信公职与常人1862年7月22日,林肯在内阁会议上宣读了解放各反叛州的一切奴隶的文件。1862年8月22日,林肯给《纽约论坛报》主编霍勒斯·格里利写信。1862年9月22日,林肯正式公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时间中思考历史时段理论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1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1915年,戴季陶在旅途中遇一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也。老农“茫然惶然,连声曰: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从君主到民主这个转型期的“开始”。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洋了。——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导致美国内战的因素•长期因素:建国之初南方与北方的妥协•中期因素:工业革命使奴隶制死灰复燃•短期因素:西进运动激化南方北方矛盾在堪萨斯州,两个陌生人相遇,见面礼是互相用枪指着问:拥护还是反对奴隶制?如果回答相背,马上开枪射击。——1858年《华盛顿邮报》延续和变迁目录A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章(略)(《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中外历史纲要1.1早期中华文明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4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1.5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1.6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7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认为,唐宋变革应根据“贵族政治的衰颓和独裁的兴起”,因为从贵族政治进入君主独裁政治则是任何国家都能看到的自然顺序。经济亦有显著变化,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学术文艺的性质亦有明显变化,经学由重师法、疏不破注变为疑古,以己意解经;贵族式的文学一变而为庶民式的文学,音乐、艺术等亦莫不如此。第一篇古代史三代——两汉第二篇中世史三国——五代第三篇近世史一北宋、辽二南宋、金三元四明五清第四篇最近世史一中华民国二国民政府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近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人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钱穆《理学与艺术》空间为何只有深圳崛起?为什么韩国人团结?全球史在1976年问世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巴勒克拉夫明确提出“全球史观”,认为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48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