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电气安装工程 > 人教版选修3第四单元第三节美苏争霸(共30张PPT)
两极初成阵营对峙争霸初期争霸中期争霸末期多极化1945194750中后60初70末80初1991现在战后国际格局变化冷战时期(1947--1991)美苏两极格局(1955--1991)总态势:美苏争霸,世界呈现紧张局势,局部冲突不断,但总体上仍是缓和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争霸(50年代中后期---1991)第一阶段(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初):态势:美苏对峙(互有攻守,优势在美)领导人:赫鲁晓夫PK肯尼迪第二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末):态势:从对峙走向缓和(苏攻美守,优势在苏)领导人:勃列日涅夫PK尼克松(“缓和”战略)(缓和外交)(平起平坐)(“和平战略”)美苏争霸(50年代中后期---1991)第三阶段(80年代初—1991):态势:美攻苏守→一级坍塌→冷战结束领导人:戈尔巴乔夫PK里根→布什(“新思维”)(遏制→合作)一.美苏争霸的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历史原因: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1.形成原因:美: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苏: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2.争霸的特点:二.争霸第一阶段:美苏对峙(50s中后期—60s初)有缓和又有紧张3.重大事件:缓和:1959.9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紧张:美国U-2飞机事件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外交政策发生变化缓和:1959.9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1)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2)内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不诉诸武力①促使美苏关系暂时缓和,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3)影响:②美国实际上承认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联邦德国想用原子武器武装西柏林军队,民主德国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硬。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6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强驻德美军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导弹能力。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缓和:1959.9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1)美国U-2飞机事件(1960.5)影响:美苏关系进入新的僵持时期(2)柏林墙事件(1962.8)A.背景:B.概况:C.影响:紧张:第二次柏林危机后,东柏林地区居民不断逃往西柏林导致柏林人民基本人权受到极大损害D.苏联态度的实质:被隔开的东西柏林西柏林人远远地向他们在东柏林的亲人招手登台眺望亲人居住的地方赫鲁晓夫在联大会议上举着U-2飞机的照片并对美帝国主义的悍然侵略进行了猛烈抨击赫鲁晓夫到被击落的美国U-2飞机现场察看苏联一家报纸登载了这幅U-2飞机残骸照片飞机击落现场U-2飞机驾驶员鲍尔斯,他被判在苏联监狱服刑10年1945年到1961年间,每年约有数十万民主德国公民通过柏林逃往联邦德国西柏林人只能远远地向他们在东柏林的亲人招手1961年8月13日凌晨2时,一道道耀眼的探照灯刺破夜空,宣告了柏林市28年东西分隔的开始缓和:1959.9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1)美国U-2飞机事件(1960.5)(2)柏林墙事件(1962.8)紧张:(3)古巴导弹危机(1962)A.背景:①1959.1卡斯特罗建立了古巴革命政权②苏联军事援助古巴并建立导弹基地B.概况:C.结果:苏联被迫将导弹撤出古巴(原因)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三.争霸第二阶段:苏攻美守(60s初—70s末)材料一: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杜鲁门1947年在国会演说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关系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安全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才会给予帮助。----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三.争霸第二阶段:苏攻美守(60s初—70s末)1.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美守:①美国70s经济增长出现衰退(欧共体、日本经济崛起的冲击;1973年石油危机;陷入越战泥潭;美国战后对经济干预程度过高及福利国家负担过重)②苏联在战略武器上与美国大致平衡⑴原因:三.争霸第二阶段:苏攻美守(60s初—70s末)1.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美守:⑴原因:⑵表现:①调整外交政策: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尼克松主义)②从越南撤军③中美关系正常化④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目的)理解尼克松主义原因: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内容: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包括:①调整美、欧、日同盟关系,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制约苏联,维持美苏均势,继续同苏联展开争霸斗争③改善中美关系,想由中国制约苏联④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反映了美国对外战略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⑴原因:苏攻:⑶影响:①使苏联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②使苏联陷入经济危机边缘A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实质)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军备上赶上了美国积极的进攻战略:②70S末,出兵阿富汗——苏霸权主义的顶峰①在中东、非洲、南亚建立军事基地B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⑵表现:美苏都推行“缓和”战略⑵表现:⑴背景:2.苏美争夺中的缓和:美苏限制裁减核武器的协议互访会谈---将缓和推向高潮中欧裁军会议、欧安会欧洲出现要求改善东西欧关系的庞大思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是1968年1月7日由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该条约1970年3月正式生效。截至2003年1月,条约缔约国共有186个。主要内容是: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欧安会规定了与会国在未来相互关系中必须履行的原则:①主权平等,尊重主权固有的权利②禁止威胁或使用武力③边界的不可侵犯性④国家领土完整⑤和平解决争端⑥不干涉内政⑦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思想道德、宗教或信仰的自由⑧平等权利和民族自决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⑩忠实履行国际法规定的各项义务这对欧洲局势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促进了未来欧洲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和平演变4.争霸的特点:思想文化渗透:总体趋向缓和(直接对峙、激化矛盾的情况不显著)3.更隐蔽的进攻方式: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里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里根1986年对外政策咨文根三.争霸第三阶段:美攻苏守(80s初—1991)1.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美攻:⑴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表现:①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重夺军事优势②1983年“战略防御计划”(目的)③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原因:A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B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2)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表现:①支持苏联国内改革②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左右苏联改革在遏制基础上再超越“一点”,这一点就是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寻找“同莫斯科合作的可能性”,促使其和平演变,纳入西方轨道。苏守:背景:①美苏争霸使苏联经济面临巨大困难表现:②放松对东欧控制,并最终退出④改善中苏关系③从阿富汗撤军②戈尔巴乔夫执政,提出“新思维”理论①美苏对话(1987年签定中导条约、1985—1988年签定43个双边协议2.特点:苏联实行战略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更多地以缓和方式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相对的有限缓和)三.争霸第三阶段:美攻苏守(80s初—1991)1.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四.冷战的结束(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背景⑵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引发了全面社会危机⑴布什政府关注苏联国内的改革,并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⑶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西方国家和平演变2.表现⑴东欧剧变:结果: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地位,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造成经济落后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②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四.冷战的结束(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内因:外因:⑵德国统一:方式:东德合并入西德原因:①东德社会制度剧变②西德国力强大③统一符合德国人民的心愿④苏联放弃了对东德的控制⑤西方对东德实行和平演变战略2.表现四.冷战的结束(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⑶苏联解体:原因:①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长期政策上的错误②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1991.12.《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过程:戈尔巴乔夫辞职2.表现四.冷战的结束(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五.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和启示5.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和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2.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3.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4.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国家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80年代美国孤立、反对中国原因:敌视社会主义,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关系正常化原因: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原因: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苏联苏中关系恶化原因: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对中国军事威胁,酿成边境冲突原因:对外扩张同中国改善关系原因:全面收缩美苏争霸中美苏与中国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是国际关系进步的一种表现。因为:一种观点认为:是国际关系落后和反动的表现。因为:①“冷战”是处理国际关系走向理智的表现,明显进步于动辄使用武力。②国际关系,由于诸多原因,矛盾与对抗不可避免,战争作为以往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残酷的方式,能够避免,有利于各国人民。③美苏“冷战”时期,许多地区与国际争端是由国家和地区矛盾引起的,并非都是美苏对峙争夺造成的。④从某种程度上讲,“冷战”对峙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第三世界的发展。①“冷战”主要是美苏两国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是霸权主义的结果。②美苏“冷战”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和安全。③美苏“冷战”争夺控制第三世界与地区,造成地区冲突与争端不断,甚至发生局部战争,给当地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④“冷战”有利于和平,那只是客观上的,也是次要的一面。
本文标题:人教版选修3第四单元第三节美苏争霸(共30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4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