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改革开放四十年要事纪略(教育篇)555
1**改革开放四十年要事纪略(**教育篇)“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40年,是**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4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4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40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的40年。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40年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大教育思想,构建大教育体系,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县教育事业实现了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教育投入不断加强1、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政府一面增加拨款,一面发动群众集资办学。自1985年1月起,教育经费的管理权下放到区、乡镇。1978年-1985年共拨款444.32万元,1978年办学经费为68.344万元,占拨款总数的25.42%,1985年办学经费为89.8万元,占拨款总数的14.64%。2017年办学经费6414.64万元,四十2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全县办学经费投入扩大了10倍。2、教育设施设备不断投入。至1983年,全县仍然缺校舍和桌凳,全县登记桌凳仅有42925套,2001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领导,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基础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改善。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普九”的实施,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彻底地改观,一改过去“土房子、土台子、土孩子”的“三土”面貌,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的目标。(二)教育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化1978年,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当前整顿教育的点意见》的规定,撤销“革命委员会”,各中小学仍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分工负责的积极性。行政接受当地党委领导,人事权属文教局。民办小学由乡(镇)村党政机构领导和管理。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属县管,**中学属地管,实行校长分工负责制。**师范学校的管理体制与中学基本相同,由党支部和校务委员会共同领导与管理。1986年全县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变基础教育由政府包揽的状况。这一时期,政府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小学教育,初中、高中教育保持稳定。1995年,《教育法》颁布实施,教育的战略地3位进一步落实,全县全面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简称“普九”),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化,全县出现了回龙中心小学、师范附小等一批有办学特色的学校。1999年,全县基本实现“普九”任务。(三)学制的变迁。1982年秋起小学分批将五年一贯制改为六年制,**县城守一小首先试行,接着全县推广,1979年秋起,全县中学实行“三・二分段制”(初中3年、高中2年),1983年秋,又逐步恢复“三・三制”,并延用至今。(四)生源的变化1976年中央重中及小学教育乃国家大政。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天及小学教育若问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和政府把普及小学教育作为四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1981年5月15日,省教育厅确定**城守镇第一完全小学校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之一。1982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城附公社第一完全小学改为**师范附属小学,将绿水、骆市、消水、清水、济川二小、师范附小等6所完全小学的设初中班取消,恢复14个公社的中心小学,将32所公社完小的初中班和小学班实行分部管理。至1985年,实现乡有完小(有的乡有两所)、村有小学,全县69个乡(镇)65个村共有小学1389所(其中公办小学682所、民办小学707所),在校学生120278人。和1949年比,学校所数增加近54倍,学生人数增加16倍。1978年全县共有小学学校1855所,教职工2994人,学生109459人;中学学校129所,教职工1764人,学生34738人;合计中小学人数144197人,教职工4758人。2017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7所(其中纯小学2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2所,初级中学10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师进修校1所,规模幼儿园2所),村小教学点138个。全县在校学生104237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0262人),在编教职工5023人,代课教师395人。与1978年相比教师增长了13.87%。二、办学条件基本得到改善1986年7月,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颁布并实施了《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孩子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初中教育,办学基本条件得到改善,也是国家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教育作为了最大的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全县城乡学校变化显著,教育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一)学校占地面积不断增长1983年据统计全县学校占地面积120.13万平方米,四十年来,截至2018年全县中职学校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中学占地面积121.43万平方米,小学占地面积40.31万平5方米,幼儿园占地面积1.12万平方米,全县学校占地面积163.99万平方米,新增42.56万平方米,增长了35.05%,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城实验学校的建成,城守一小分校、云凤小学分校、希望学校扩建初中部、机关幼儿园分园、实验幼儿园分园和西城实验学校二期项目的扩建,拟建**县特殊教育学校和西城实验幼儿园,启动**二中、**职中和教师进修校迁建工程,极大的改善了全县的办学条件。(二)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得到全面改善1979年**教学仪器供应站建立。1985年底,该站先后向全县中小学分配省、地教厅、局配给**县价值35.4万余元的教学仪器千余种、22.3万多件。1982年,县投资10万元建**中学实验楼。第二年,又投资6万元建绿水、新店两所中学的中心实验站。1984年和1985年,又新建小桥和回龙中学实验楼。济川一小自建实验中心。电教设备着重装备了城守镇第一完小。1985年,还在**中学、**师范、城守一小进行电化数学试点。与此同时,还发动全县广大师生自制教具。据不完全统计,1982~1985年全中小学自制教具1400余件,价值1.12万多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投入资金9058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和“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县9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投入资金66764万元,招标采购图书、计算机及云网络教室、录播教室、教学仪器设备及音体美器材,全县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数学科学(初中理科实验)仪器配备、音体美卫器材配备达标率达90%以上,图书及计算机配备均达到省定标准。(三)村小逐渐消失1985年共有村小707所,2015年,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源随父母到城市入学,农村小学生源枯竭,截止2017年,我县村小全部消失,仅剩下138个村级教学点。三、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一)教师队伍不断扩大1978年全县共有小学学校1855所,教职工2994人,学生109459人;中学学校129所,教职工1764人,学生34738人;合计中小学人数144197人,教职工4758人。1986年,全县有公办教职工3605人,民办教师1584人,集体、社会力量办学及幼儿教师542人,教师合格学历达标率较低,小学为61.9%,初中为12.8%,高中为46.7%。1994年《教师法》实施以后,**县人民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地位不断提高。1998年,**制定了《**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落实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的要求。至2003年,全县有公办教职工53927人,社会力量开办的小学教师486人,民办、社会力量开办的幼儿班教师283人,人事部门批准的代课教师511人。在职教师中特级教师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9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2322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387人,省、市、县掌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215人,中共党员1785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2.64%,初中教师合格学历达标68.32%,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0%以上。2017年全县在编教职工5023人,代课教师395人,教师合格学历达标100%。(二)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1、全面加强师资培训。1978年,开办巡回讲座,集中担任小学三、四、五年级语文、数学课的教师1100人,以区为单位,间周星期参加听讲,由教师进修学校派人主讲。1979年,县教师进修学校恢复中师函授,招收412名公、民办小学教师学习,结业后达到中师水平。同时,还有28人参加高师函授,68人参加师专函授,至1985年有348人进省、地教育学院和其他大专院校进修。1985年全县公办中小学教师2876人中,大专以上文化238人;中专高中文化2163人;初中文化475人。为适应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进行教学的需要,自1982年起,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学习,经考试全县中小学教师应参考的3176人,及格3126人,及格率达98.4%。为了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自1983年起,对全县75所小学的校长、主任分批进行短期离职8轮训。通过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国培省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网络校本研修,2015年—2017年培训教师3.39万人次,转岗培训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635人,教师专业技能大幅提升。积极开展“送课到村”活动,全面落实定教师、定村校、定课程“三定制度”,帮助村小教学点开齐上好音体美、科学等学科。2017年,面向公开考聘在编教师206人,特岗教师153人;招聘定向免费师范生54人;县外商调38人,补充教师数量达到451人,创历史之最。全面启动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配齐配强了学校管理干部,选拔聘任校长20人,副校长53人;交流校长44人,副校长59人;通过竞聘型、商调型等方式,交流教师334人。组织了333人次校级干部参加各类培训;培训中小学教师3862人次。2、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制定全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监督和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评职评优、绩效工资挂钩,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有效化。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宣传,深入开展师德承诺、师德演讲、师德征文、寒暑假集中学习等专项教育活动,公开评选表彰“师德标兵”“最美乡村教师”,着力弘扬爱岗敬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精神。2018年,在全县教育系统大力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刹歪风、树正气,抓落实、促发展”专项整治活动。9(三)教师队伍业绩突出1987年12月营中高二学生周劲松被《中学生学习报》评为全国中学生十大诗人之一。《中学生文学》连载了大型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中学生》。他写的《夏天的男孩与女孩》编入湖南教育出版的《变声期——全国中学生诗选》。1991年10月附小获全国首届中小学歌咏比赛一等奖,跻身全国四强。1992年5月30日增产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正华因抢救落水同学光荣献身,县委授予他“赖宁式的好少年”称号。1995年6月骆市镇获市委、市政府首次命名的“革命传统教育之乡”称号。9月26日获省首批“文化先进乡镇”称号。1997年4月24日县委、县政府命名县文物管理所、骆市陵园、师范附小(含云凤书院)、幸福水库(含千里渠)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12月**中学申报省重点,验收合格。2002年6月定位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7年被评为“全省规范教育收费范县”、“全国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区”,教育系统学校、片区、县教委(教育局)“三级内审”模式被国家教育部、省教委、省审计厅向全国、全省推广。多层次教育网络初步形成。建成省市示范学校13所、市级重点职业中学1所、县级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四十年要事纪略(教育篇)55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79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