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广东省2019版中考道德与法治-七下-第4单元-走进法治天地课件
2019全新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目录CONTENTS知识梳理重难点拨体验中考•1.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①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调整。法律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②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未来的生活。知识梳理理解法律•③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易混易错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能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犯罪,法律就与我无关”。•2.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3.法治的含义和重要性是什么?•(1)含义: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2)重要性: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③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法律的特征有哪些?•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6.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法律道德区别制定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不是由国家制定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证实施约束力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调整范围广,主要依靠人们自觉遵守相同点都是公民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联系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人们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7.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体现在哪些方面?•①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②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③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命题点: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18年7月19日消息,2018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68.3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74万件,谈话函询15.4万件次,立案30.2万件,处分24万人(其中党纪处分20.1万人)。处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8人,厅局级干部1500余人,县处级干部1万人,乡科级干部3.7万人,一般干部4.5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14.6万人。•命题点: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8.法律的作用有哪些?•①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③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④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荀子》•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潜夫论》•命题点: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规范个人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热点探究•材料一: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监察法。该法规定,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制定本法。•材料二:2018年5月8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孙政才受贿案一审公开宣判,对被告人孙政才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材料三:2018年6月6日,保姆莫焕晶因纵火导致女主人朱小贞及其三个孩子遇难,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二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探究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了法律的哪些特征?•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探究二:材料三这则案例给你带来哪些启示?•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③法不可违,违法必究,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1.(2018广州模拟)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监察立法,实现反腐败国家立法,彰显党和国家从严惩治腐败的决心。这说明了()•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法律对官员的约束力强于普通公民•C.法律是我们唯一的行为准则•D.犯罪的法律标志是刑事违法性A•2.(2018乌鲁木齐)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中强调,力争经过5到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这样做是基于()•①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②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都是法律规定的义务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④法律具有保护作用,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B•3.(2018广东模拟)2018年2月23日,在南京紫金山抗战遗址穿着侵华日军军服拍照的违法行为人唐某、宗某被警方抓获。警方依法对二人分别予以行政拘留15日。这一事例说明()•A.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B.唐某、宗某的行为已构成犯罪•C.唐某、宗某的行为触犯了民事法律•D.不懂法必然会受到法律制裁A•1.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特殊保护?•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特殊保护•易混易错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或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不等于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所以认为“未成年人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观点是错误的。•2.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特别规定;我国还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3.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含义地位判断依据家庭保护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的保护,包括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和思想上的教育培养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未成年人受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抚养、监护、教育,特点是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关含义地位判断依据学校保护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学校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实施保护的主体是有关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及其教职员工,受保护的对象是未成年学生和幼儿园儿童注:教育部的相关措施属于社会保护社会保护国家、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保护的责任主体是全方位的,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团体乃至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含义地位判断依据司法保护国家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在内的广义上的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专门保护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实施保护的主体是司法机关,特点是其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实施的•命题点:司法保护。命题点:社会保护。•4.未成年人在享受特殊保护的同时,要注意什么?•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易混易错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不等于拥有特权或可以为所欲为,未成年人也应该尊崇和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青少年违法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热点探究•材料:2018年7月5日,教育部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发生校园欺凌10分钟内须向上级部门口头汇报,情节严重学校直接与司法部门对接,设置校级欺凌事件举报电话,学生在校时间“无缝隙监管”,加强对重点时段的巡查,每学期要进行三次“防欺凌”教育。•探究一: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学生的哪一特殊保护?•社会保护。•探究二:教育部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有何重要意义?•①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②有利于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建设平安校园。③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④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探究三:如果遭遇校园欺凌,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①保持高度警惕,学会运用智慧保护自己。②要学法、知法、懂法,遇到不法侵害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③学会及时向学校、家庭、社会寻求保护,如拨打110报警、向路人求救等。•1.(2018安徽)校园拒绝欺凌,和谐需要守护。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2017年年底,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此举主要体现了对中小学生的()•A.家庭保护B.社会保护•C.司法保护D.学校保护B•2.(2018福建)父亲:“宝贝,临近中考,天气炎热,记得多喝水,以免中暑。”女儿:“好的,谢谢爸爸的提醒。”以上对话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A•3.(2018嘉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被执行人为未成年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条规定()•A.增强了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B.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C.增强了未成年人诚实守信意识•D.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D•1.为什么要学会依法办事?•①中国迈向法治时代,我们需要积极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学会依法办事,让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②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命题点:法律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2.怎样做到依法办事?•①树立法律意识。②遵守各种法律法规。③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3.为什么要树立法律信仰?•①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③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才会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4.如何树立法律信仰?•①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②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③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热点探究•材料一:见义勇为受伤可获补偿,个人信息、隐私权受保护,公序良俗、绿色发展成“硬法”……作为民法典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成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鲜明写照。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并日益深入人心,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材料二:2018年5月7日,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力争经过5
本文标题:广东省2019版中考道德与法治-七下-第4单元-走进法治天地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61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