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2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0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2012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0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一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1945年—1949年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世纪40—60年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背景:(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22题)(9分)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2)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1分)(3)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分)观点一:它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答起积极作用亦可给分)(1分)经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2分)思想: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的发展准备了条件。(2分)观点二:它延缓(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答起消极影响亦可给分)(1分)这场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它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这违反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3分)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运动破产。(2分)观点三: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1分)1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原因:(三种压迫)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动作用是什么?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加强了国防。政治上: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西学的传播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清末民初的历史剧变(1895-1918年)国际背景一战前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电气时代,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人民掀起反帝斗争高潮;欧洲出现两大对立军事集团,最终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亚洲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中国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治上,资本主义的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民主化、法律化与制度化逐步被社会普遍接受。经济上: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大企业)产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思想领域:启蒙思想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马克思主义诞生和传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科技领域: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进化论)正式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科学门类体系基本建立,科技与生产力紧密结合。世界文学艺术:现实主义文学、美术与印象画派、美国爵士乐、法国电影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工业化时代形成和扩展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经济结构变动与经济文明进程:民主革命与政治文明进程:思想解放与精神文明进程:社会剧变下的社会文明进程: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登陆中国;中国封建经济逐步走向解体;洋务运动迈出了工业化的步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曲折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是民主革命开端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衣(洋布、洋装)食(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住(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行(轮船)通讯(电报)大众传媒(报刊)在中国近代逐步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的政治格局中,“反侵略、求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自发、分散斗争;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中国经济走向多元化格局(见上);“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由制器到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19世纪40年代—60年代清末民初的历史剧变(1895-1918年)经济结构变动与经济文明进程:民主革命与政治文明进程:思想解放与精神文明进程:社会剧变下的社会文明进程:衣食住;社会风俗(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大城市婚丧风俗变化)行(铁路、汽车)通讯(电报电话)大众传媒(报刊、电影)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日益孤立:戊戌变法、新政、立宪相继失败,辛丑条约签订;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长;学西方救亡探索发生变化:由地主阶级主导转变为资产阶级主导变革制度。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一步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维新变法思想、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解放潮流、社会生活等):标志: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形成民主革命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民国时期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剧变23.(2010年10月江苏苏北四市高三调研22题)(14分)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侵略一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传统一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外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受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列举有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2)内因论认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传统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3)从19世纪60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追求现代化尝试的重大事件有哪些?(3分)据此分析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特点。(2分)答案:(1)西方列强的侵略。(2分)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经济侵略(协定关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等。(4分)(2)传统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等)没有受到根本冲击;自然经济依然存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等。(3分)(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3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经济起步到政治、思想现代化)。(2分)
本文标题:2012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0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9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