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材料解析型、计算型及比较排序型
地理材料解析型、计算型及比较排序型一、地理材料解析型题型特征材料解析型选择题的题干由一段或数段材料构成,备选项一般是对所引材料表达含义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作出正确的判断。材料解析型选择题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文字材料型、图文结合型、表格型、图表结合型和图表文结合型。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类型的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很好地区分考生的水平。所选材料有时是古代文献或古诗文,有时是数据和表格,有时是统计图表。但无论材料如何复杂,都是为考查能力服务的,材料都是现象,考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这类选择题在新课标考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答题技巧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注意观察、读图、表、材料,充分把握图名、表名、材料中心内容,图、表名表达了图表所要展示的最基本地理要素的分布、要素之间的关系,透过图、表名往往可以发现一些重要信息,充分把握图、表名对材料的定性说明是观察和分析的基础。其次,要结合设问再读材料,设问可以让考生进行图文观察时目的更明确,分析更有针对性。其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分析方向,搁置无用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向;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于文献类的要善于抠字眼,对于数据类的要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要用数字说话。要正确判断题干材料所表达的内容,准确把握“题眼”,即关键词语、关键数字,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限定性。这是审题的重要环节,只有正确地把握“题眼”才能选出正确选项。典例示范[例1]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1)~(3)题。城市①②③平均气温(℃)1月511217月292726平均降水量(mm)1月477517月1505610(1)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A.上海莫斯科孟买B.上海罗马孟买C.北京罗马雅加达D.北京莫斯科雅加达(2)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A.大陆西岸B.大陆东岸C.大陆内部D.赤道地区(3)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亚寒带针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解析根据“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方法判定城市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城市②为地中海气候,城市③为热带季风气候。把握了城市①、②、③各地的气候类型,余下的问题则可迎刃而解。第(1)题,城市①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符合条件的有A、B两项;城市②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而A项中莫斯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据此可确定B项为正确答案。第(2)题,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A项为正确答案。第(3)题,亚热带季风气候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1)B(2)A(3)D答题建模判断气候类型首先根据气温最冷月与最热月出现的月份,确定所在的半球,如1月气温最高,则所在地为南半球;如7月气温最高,则所在地为北半球。其次是“以温定带”,最冷月均温在0~15℃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的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的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和寒带气候。再次是“以雨定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年雨型,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是夏雨型,地中海气候是冬雨型,其余是少雨型。最后,综合所在半球及温度带、雨型作出判断。解题体验1.从山东省东营市中心向东南13公里,就可到达一片海边的盐碱地。2008年底,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将诞生出一个世界级的化工厂——杜邦化工厂,它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湿地25公里。读图,完成(1)~(2)题。(1)杜邦化工在此设厂的区位优势有()①沿海的地理位置②有胜利油田的天然气资源③靠近黄河水源地④该地区经济技术高度发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湿地急剧萎缩。对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气候干旱,黄河断流B.小浪底进行的调水调沙实验C.石油勘探和开采D.滥垦滥伐、建筑占地解析第(1)题,该地离城市较远,且是海边的盐碱地,经济技术不发达。第(2)题,湿地萎缩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来水少。AB计算型题型特征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学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对于各类地理计算,同学们首先要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其次要多练习,只有熟悉各种题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计算型选择题涉及的计算类别和相关地理原理主要有:计算类别相关地理原理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三者之间的换算)距离计算经纬网上计算两点间的距离,1°经线长约为111km,1°纬线长约为111coskm(其中为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会集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②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③所求地方(区)时=已知地方(区)时±时间差(东加西减)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①正午太阳高度H=90°-△(△为纬度差。纬度差:同在南北半球,大值减小值;一地在南半球,一地在北半球,两地纬度数相加);②太阳能热水器摆放角度和楼间距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①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②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气温计算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的计算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数÷总面积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典例示范[例2]读“某山峰图”,回答(1)~(3)题。(1)在等高距为500米的地形图上,有4条等高线反映此山峰,由此山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2000~3000米B.2000~2500米C.1500~2000米D.1500~2500米(2)若此山峰山麓海拔为0米,根据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山顶有永久性冰川积雪的是()A.山麓夏季气温为10℃,山顶海拔为1600米B.山麓夏季气温为15℃,山顶海拔为1000米C.山麓夏季气温为15℃,山顶海拔为2500米D.山麓夏季气温为12℃,山顶海拔为2200米(3)此山峰位于不同地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位于秦岭时,①侧积温高于②侧B.位于台湾岛时,两侧均为热带雨林气候C.位于马达加斯加岛时,①侧降水多于②侧D.位于40°至60°南美大陆时,①侧渔业比②侧发达解析第(1)题,四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是1500米,最高的等高线之上可能有近500米的高度;最低等高线之下也可能有近500米的高度,则此山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1500~2500米。第(2)题,山顶有永久性冰川积雪的条件是山顶整年的气温都在0℃以下,若夏季山顶的气温在0℃以下,便可形成永久性冰川积雪。山麓夏季气温为12℃,山顶海拔为2200米,根据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的规律,此山峰2000米以上部分的气温终年在0℃以下。第(3)题,秦岭南坡较和缓,属亚热带,北坡较陡,属暖温带,因此①侧积温高于②侧;台湾岛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于西侧;位于40°~60°南美大陆时,①侧较和缓表示的是东部,南美洲渔业发达的是西部。答案(1)D(2)D(3)A答题建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1)绝对高度(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地图上的高度注记即海拔。等高线上的点,可直接根据等高线数值或先由等高线递变趋势、等高距大小推算出该条等高线数值,读出其海拔。介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地点,可读出其海拔范围介于两线高度之间。(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两点相对高度:两点海拔之差。陡崖相对高度:可通过计算得出,公式为(n-1)d≤△H<(n+1)d,n为等高线会集条数,d为等高距。(3)特例判读:若在两条等高线之间有一小范围闭合曲线,该闭合曲线可能与两侧相邻等高线分别相等,或为大值,或为小值。则位于闭合曲线内部地点的海拔范围,可用“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方法判断。解题体验2.读“北半球某条完整纬线示意图”,回答(1)~(2)题。(1)若图中阴影为11日,空白为10日,则北京时间是()A.10日4时B.10日12时C.11日4时D.11日12时(2)若图中阴影为黑夜,空白为白昼,则此日该条纬线上的地点日出时间为()A.4时B.6时C.8时D.10时解析此题是一图多用题,条件十分简单,但却内涵丰富。第(1)题,阴影与空白分别表示不同的日期,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180°经线和0时经线,因此有两种情形。第一种如下图:这种情形,结果西十二区为11日,东十二区为10日,与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一天矛盾,故可排除。第二种如下图:这种情形,能满足东十二区为11日,比西十二区早一天,此时60°E为0时,可求得北京时间为4时,且120°E在阴影部分,为11日。第(2)题,阴影与空白分别表示黑夜和白昼,利用求昼长的公式(昼长=24×昼弧所占的比例),可得该纬线的昼长为24×4/6=16时,再利用昼长求日出时间的公式(日出时间=12-昼长/2),求得日出时间为12-16/2=4时。答案(1)C(2)A比较排序型题型特征比较型选择题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作为题干,要求经过比较指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比较型选择题可以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清晰度。考查考生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象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可以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也可以是对某一组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答题技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解答时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一般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解答排序型选择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出现的相对位置来推理它们的位置关系,重在比较判断再排序。典例示范[例3]下图为“四幅等高线分布图”,若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皆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递减,按要求完成(1)~(2)题。(1)若四幅图的等高距皆为50米,比例尺分别为1∶10000、1∶20000、1∶30000、1∶40000,则其坡高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2)若四幅图的比例尺皆为1∶10000,等高距分别为10米、20米、30米、40米,则其坡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解析第(1)题,由于等高距相同,判断坡度的大小关键看水平距离的大小,比例尺越大,水平距离越小,则坡度越大。第(2)题,该题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比例尺相同则表明水平距离相等,那么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答案(1)A(2)B答题建模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有不同的方法:①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较:在图上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实际距离越大,比例尺越小。②根据地图反映内容详略判断: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大;内容越简略,比例尺越小。③根据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小判断:图幅相同的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解题体验3
本文标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材料解析型、计算型及比较排序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6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