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地图: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它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2.地图学: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3.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4.地图比例尺:地图上一直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直线段长度之比。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主比例尺:又称普通比例尺、标准比例尺,计算地图投影或制作地图时,必须将地球按一定比率缩小表示在平面上,这个比率成为地球的主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6.数字地图:存储于计算机可识别的介质上,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特征,按特殊数学法则构成的地理现象离散数据的有序组合。7.电子地图:数字地图经可视化处理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地图。8.首曲线:基本等高线,按基本等高距由零点起算而测绘的。细棕色实线表示。9.计曲线:加粗等高线,为计算高程方便而加粗描绘的等高线。粗棕色实线。10.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个微分圆(小到可忽略地球曲面的影响,把它当作平面看待),它投影到平面上通常会变为椭圆,通过对这个椭圆的研究,分析地图投影的变形状况。这种图解方法就叫变形椭圆。11.等变形线:等变形线就是变形值相等各点的连线。12.长度比(m):投影面上一微小线段(变形椭圆半径)和球面上相应微小线段(球面上微小圆半径,已按规定的比例缩小)之比。13.面积比(P):投影面上微小面积(变形椭圆面积)与球面上相应的微小面积(小圆面积)之比13.1面积变形(Vp):面积比与1的差14.质地法:表示连续分布、满布一整个区域的面状现象,如地质现象、土地利用状况等。15.范围法:表示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现象,如森林、沼泽、湿地、某某种农作物的分布。16.地图注记:由自然语言构成,注明对象名称,对地图符号起补充作用。17.地图色彩的加色合成法:即色光的混合。用两台投影仪同时向白色屏幕上投射两束不同的单色光,这两束光重叠处会得到介于两种单色光之间的颜色。由于光的叠加,混合色光一定比原来的单色光更为明亮,这是两种光能量相加的结果,所以色光的混合也称作加色混合。18.地图概况:也称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19.分层设色法:将等高线划分为不同的高程带,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20普通地图是表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它并不偏重某个要素。主要表示水文、地形、土质植被、交通网、居民点和境界线七大要素。普通地图按内容的概括程度,区域及图幅的划分状况等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21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体要素及它们之间互相关系的地图。22大地水准面:假定海水静止不动,将海水面无限延伸,穿出大陆包围地球的球体。23高斯-克吕格投影以椭圆柱为投影面,使地球椭球体的某一经线与椭圆柱相切,然后按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再将其展成平面而得。24墨卡托投影以横轴椭圆柱面割于地球椭球体的两条等高圈,按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再将其展成平面而得。25等角正轴方位投影:投影中心为地球的北极或南极,纬线为同心圆,经线为同心圆半径,两条经线间夹角与实地相等。26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在我国,1:5千、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共八种比例尺的普通地图,都是由指定的国家机构和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按照一定的规格测制或编制的,它们称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27圆锥投影标准纬线:在切圆锥投影上,圆锥面与球面相切的一条纬线投影后是不变形的线。二,简述题。地图的信息源有哪些?a)地图资料:地形图、专题图、全国性指标图、国界(系列)样图影像资料:卫星影像、航空影像、地面摄影像片统计资料:国家统计部门及地方统计部门收集的统计资料文字资料:地理考察资料;各种区划资料;政府公告;各种地理学文献2、地图符号的定义和分类。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它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图形和文字组成。⑴按地图符号表现的制图对象的几何特征: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体积符号点状符号:表达空间上一个点位的符号。具定位特征,为不依比例符号。线状符号:表达空间上沿某个方向延伸的线状或带状现象的符号。具定位特征,为半依比例符号。面状符号:表达空间上具连续两维分布的现象的符号。具定位特征,为依比例符号。体积符号:表达空间上具三维特征的现象的符号。具定位特征,与比例尺相关。按符号与比例尺的关系分类:依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依比例符号:又叫轮廓符号或面状符号,即实地上面积较大的地物,依比例尺缩小后,仍保持与实地形状相似、图形清晰的符号,叫依比例符号,如居民地、森林、大的河流与海、湖、沼泽等。不依比例符号:又叫记号性符号或点状符号,即实地上一些面积较小,但又是很重要的地物,如宝塔、亭、小面积树林等,缩小后仅是一个点,不能依比例尺表示,而采用规定符号表示的,叫不依比例符号。半依比例符号:又叫线状符号,用以表示如道路、垣栅、堤、小河等线状地物。这种符号在多数情况下不能依比例表示其宽度,只能依比例表示其长度。按符号表示的地理尺度分类:定性符号;等级符号;定量符号定性符号:主要反映对象的名义尺度,即性质上的区别按符号的形状特征分类:几何符号;艺术符号:象形符号和透视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色域符号;图表符号;文字符号3、简述墨卡托投影的特点及应用。特点:①在墨卡托投影中,面积变形最大。墨卡托投影在80度以上高纬地区通常就不绘出来了。②在墨卡托投影上等角航线表现为直线(在球心投影上大圆航线表现为直线。等角航线:就是指地球表面上与经线交角都相同的曲线,或者说是地球上两点间的一条等方位线。大圆航线:地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是通过两点间的大圆弧,也称为大圆航线。应用:①远航时,完全沿着等角航线航行,走的是一条较远路线,是不经济的,但船只不必时常改变方向,大圆航线是一条最近的路线,但船只航行时要不断改变方向,实际上在远洋航行时,一般把大圆航线展绘到墨卡托投影的海图上,然后把大圆航线分成几段,每一段连成直线,就是等角航线。船只航行时,总的情况来说,大致是沿大圆航线航行。因而走的是一条较近路线,但就每一段来说,走的又是等角航线,不用随时改变航向,从而领航十分方便。②制作时区图4、什么是地图注记?注记的作用与分类。地图注记:由自然语言构成,注明对象名称,对地图符号起补充作用。作用:(1)标识各对象:符号—标示地表现象;注记—注明对象名称,对地图符号的补(2)指示对象的属性:包括文字和对象的各种说明注记。例:“水”、“气”等;数字说明宽度、深度、比高等。(3)表明对象间的关系:例:暖温型褐土及栗钙土草原。(4)转译:利用文字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分类:①名称注记:指地理事物的名称。②说明注记:说明注记又分文字和数字两种,用于补充说明制图对象的质量或数量属性。5、什么是制图综合?影响制图综合的因素有哪些?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影响制图综合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几种:①,地图比例尺:影响综合程度、表示方法②、地图用途:决定地图内容、表示方法、综合程度③、地理景观条件:决定制图对象的重要程度④、图解限制:视觉约束、技术水平等⑤、数据质量:原始数据的详细程度和精度6、符号的视觉变量有哪些?地图符号的基本变量:形状变量、尺寸变量、方向变量、颜色变量、密度变量、明度、结构、位置形状变量:是视觉上能区别开来的几何图形的单体。尺寸变量:是组成不同形状的符号在量度上的变量。方向变量:适用于长形或线状的符号颜色变量:是最活跃的视觉变量,又包含三个子分量:色相(色调),亮度,彩度(纯度、饱和度)。密度变量:保持表面平均明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象素的尺寸和数量。它可以通过放大或缩小符号的图形来实现。结构变量:指符号内部像素组织方式的变化,反映符号内部的形式结构,一种形状的像素的排列方式或多种形状、尺寸像素的交替组合和排列方式。位置变量:位置不同,表达的效果不同三.论述题。1.论述数字地图原图编绘的基本过程。请举例说明之数字地图即存储于计算机可识别的介质上,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属性特征,按特殊数学法则构成的地理现象离散数据的有序组合。其基本编绘过程如下:数据采集:地图数据的采集:矢量数据外业测量现场采集栅格数据转化成矢量数据对现有地图数字化跟踪采集(手扶跟踪数字化)屏幕跟踪数字化(扫描后用GIS软件矢量化)---图形输入的主流栅格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对现有资料处理:矢量数据转换、扫描获得、数字高程模型(网格内高程值内插)属性数据的采集:地图数据图形数据---定位信息属性数据---图形的质量、数据特征。属性数据特征码---描述地物的质量特征,分类、分级特征统计数据、自然数据---描述地物的数量特征数学基础建立:数字地图也是以投影为其数学基础。数字地图中原图编绘过程中的三种坐标系:用户坐标系、规格化坐标系、设备坐标系。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完成制图过程中的几何改正、比例尺的投影变换、要素的制图综合、数据符号化。主要分为矢量数据处理和栅格数据处理两类。比例尺变换:使用变焦数据进行比例尺的变换,基本方法是要素细节的分层存储和地图数据的多级变焦。数据组织:地图数据有三个特征描述,即定位信息、非定位信息和伴随的时间信息。针对这些信息,建立了邻接、关联和包含等拓扑关系,通过显示表达和隐式表达组织表现出来。地图符号库的建立:符号库的建立要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尽量参照现有的地图图式。地图输出:根据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进行相关处理,输出地图。2、比较高斯—克吕格投影和UTM(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投影特点。从投影几何方式看,高斯-克吕格投影是“等角横切圆柱投影”,投影后中央经线保持长度不变,即比例系数为1;UTM投影是“等角横轴割圆柱投影”,圆柱割地球于南纬80度、北纬84度两条等高圈,投影后两条割线上没有变形,中央经线上长度比0.9996。从分带方式看,两者的分带起点不同,高斯-克吕格投影自0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第1带的中央经度为3°;UTM投影自西经180°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第1带的中央经度为-177°,因此高斯-克吕格投影的第1带是UTM的第31带。从变形规律看,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偏离中央经线越远,变形越大;UTM投影中,离两条标准纬线越远,变形越大,但是两条标准纬线之间变形比小于1.另外,两投影的东伪偏移都是500公里,高斯-克吕格投影北伪偏移为零,UTM北半球投影北伪偏移为零,南半球则为10000公里。3、地图专题要素表示方法有哪些?定点符号法:表示呈点状分布的物体,如工业企业、文化设施等,它是采用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符号,表示物体的位置、质量和数量特征。符号的大小表示物体的数量差别,若符号的尺度同他所代表的数量有一定的比率关系,成为比率符号,否则是非比率符号。线状符号法:用于表示呈线状分布的现象,如河流、海岸线、交通线等。现状符号用颜色或不同的结构表示线状要素的质量特征,其粗细只表示其重要程度,并不含有明确的数量关系。用现状符号表示要素的位置时,有三种情况:一是严格定位的;二是不严格定位的;三是现状符号的一边沿实际位置描绘,另一边向内或向外扩展,形成一定宽度的色带。范围法:表示呈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现象,如森林、沼泽等。范围法只表示现象的质量特征,不表示其数量特征,即表示不同现象的种类及其分布的区域范围,不表示现象本身的数量。质底法:表示连续分布、满布于整个区域的面状现象,如地质现象、土地利用状况等。质地法主要显示现象间质的差别,不表示数量大小。等值线法:是用等值线的形式表示布满全区域的面状现象,如等温线、等高线、等降水线等。等值线强调的是数量指标,在是用等值线表示时应保持数据的统一性,及要求同样的起算标准、同样的观测时制及同样的精度标准。定位
本文标题:地图学简答-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0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