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学基础-方振邦-2013研究生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组织: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载体,是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首先,每个组织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员组成的。其次,每个组织都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最后,每个组织多具有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2、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管理的概念:本书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1)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活动;(2)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3)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effect)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3、论述管理的性质及其一般特征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的一般特征:1.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有效的社会协作。2.管理最基本的形式是组织。3.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4.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变革与创新。4、管理的职能本书沿袭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认为组织中各级管理者都要承担的基本职能有四类,分别是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领导(leading)和控制(controlling)。5、管理者的内涵管理者(manager),他们是组织中做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行为、监督别人的活动、并对达到目标负有责任的人。在传统结构的组织里,管理者按照所处的层级不同可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6、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管理者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三种,分别是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2.信息传递。在组织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管理者也就成了组织中的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3.决策制定。决策制定是做出抉择的活动,管理者扮演着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四种角色。7、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根据著名的管理学者罗伯特•卡兹的研究,通常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的技能:1.技术技能,是指应用专门知识或技能的能力。对基层管理者而言。2.人际技能,是与他人共事、理解别人、激励别人的能力。3.概念技能,是分析和诊断复杂情况的心智能力。对高层管理者而言。8、管理学的性质: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紧贴实践的应用性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学科。9、管理学的内容:1.管理原理2.管理职能3.管理技术和方法4.管理者5.管理环境6.管理效果7.管理思想史10、如何认识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意义?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研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首先,学习管理学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其次,学习管理学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要素,提高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最后,学习管理学也是个人谋职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必要准备。第2章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1、古典管理理论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为古典管理理论时期。科学管理学派工业心理学管理过程学派组织理论学派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贡献在于使管理走向科学化。他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法国的法约尔则以研究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被誉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和“管理过程之父”。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2、管理理论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诞生了有别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起源于乔治。埃尔顿。梅奥与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等人的霍桑实验。切斯特。巴纳德是重视人对组织重要性的早期倡导者之一,他将组织看做一个协作的社会系统,强调沟通的必要性,认为系统能使个人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认为沟通渠道应当简短、直接。巴纳德是第一位将理性制定决策提升为管理的核心职能的管理学家,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3、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时期亚伯拉罕。马斯洛无疑是激励理论学派中重要的一位。他将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划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五个等级。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存在两类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研究激励和管理问题,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并指出管理人员并非按顺序而是同时执行这五项职能。领导理论学派罗伯特。坦南鲍姆与沃伦。施密特提出了“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4、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战略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5、科学管理学派:弗雷德里克•泰勒的主要观点(1)提高生产率和科学管理原则(2)作业管理(3)职能化管理和例外原则(4)精神革命6、人际关系学派:霍桑试验(1)照明试验和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1924—1928年)(2)大规模访谈计划试验(1928—1931年)(3)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1931—1932年)埃尔顿•梅奥等人的主要观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7、管理过程学派: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职能(2)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3)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4)进行管理教育和创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哈罗德•孔茨的主要观点孔茨把管理解释为“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他强调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认为管理工作是一种艺术,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可应用于任何一种现实情况。至于管理职能,被他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五项。8、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被后人誉为“现代管理之父”。9、战略管理学派:伊戈尔•安索夫的战略思想1.安索夫范式2.PEST分析框架3.协同观念4.战略决策模型5.安索夫矩阵迈克尔•波特的战略思想1.“五力模型”和“三大战略”2.钻石理论10、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威克,在他们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一书中考察了组织与管理思想发展过程的三个时期: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革命;现代观点——系统观念和权变观念,并集中阐述了他们的根本观点。1.系统观念2.权变观念11、权变管理学派:杰伊。洛希的超Y理论。权变管理学派主张管理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强调要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领导模式和其他管理技术,反对不顾具体的外部环境而一味追求最好的管理方法和寻求万能模式的教条主义。该学派机动灵活的学术研究为管理理论和实践之间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促使管理理论朝着实用主义方向发展前进了一大步。第三章计划与决策1、计划工作的概念计划是指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及开发一组广泛的相关计划以整合和协调组织的工作。计划工作需要有意识的决定组织的发展方向,它既需要确定组织当前的目标,也需要考虑组织的未来;既需要考虑组织长期的使命和发展战略,也需要考虑具体的业务开展计划;既关系到结果,也关系到手段。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之一,计划工作处于先行位置,组织、领导以及控制等各项职能都必须以计划为基础。2、计划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方向,指导组织成员的工作减少环境变化的冲击,降低风险减少浪费和重复,提高效率设立控制的标准,保障目标的实现3、计划工作的步骤识别机会认识组织内部的优势或者劣势和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者威胁是编制计划的真正起点。设立目标目标体系的设立:首先需要确立整个组织的目标,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确定每个下属部门的目标。传统目标设立方法目标管理拟订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是关于待实现计划的环境的假设条件预测的作用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拟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挑选方案制定派生计划编制预算4、目标管理的内涵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1954年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德鲁克认为,古典管理学派偏重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性的一面,行为科学又偏重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而目标管理则是综合了对工作的兴趣和人的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社会需求,企业的目标也同时实现了,这样就把工作和人的需要两者统一起来。所谓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的标准。5、目标管理的过程:可分为目标制定、目标实施和绩效评价三大步骤。6、决策的基本类型按决策的作用分类: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按决策的性质分类: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按决策的条件分类: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7、决策制定的基本步骤:六个基本步骤识别和界定问题、确定决策标准、拟定和评价备选行动方案、选择一种行动方案、实施方案、评价结果。8、定性的计划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专家会依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第四章战略管理1、战略管理的意义1.有效整合资源2.引导组织发展3.适应环境变化2、战略分析定义是指通过对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外部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来决定企业的战略方向。3、组织战略的类型组织的战略类型与组织的层次之间联系密切,按照组织层次,可以分为公司层战略(corporate-levelstrategy)、事业层战略(business-levelstrategy)和职能层战略(functional-levelstrategy)。不同组织层次的战略分析所用的工具也不相同。公司层战略分析常用的工具有SWOT矩阵和BCG矩阵,事业层战略常用的是波特的通用竞争战略分析。第五章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1、组织设计定义组织设计(organizationaldesign)是以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设计活动,是组织能够有效实施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2、组织设计的七项原则:1.目标一致性原则2.分工与协作原则3.有效管理跨度原则4.权责对等原则5.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6.精干高效原则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3、组织结构的无效性特征当组织结构不适应组织要求时,便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结构无效性特征:1、决策迟缓或质量不高;2、组织不能创造性地对正在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3、明显过多的冲突。4、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素组织结构设计是一个涉及六方面关键要素的过程,这些要素分别是: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管理跨度、集权与分权和正规化。5、管理跨度管理跨度(spanofcontrol)是指一个管理人员所能有效地直接领导和控制的实际人员数。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纵向管理的等级数。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成反比。6、影响管理跨度的因素--管理者及下属人员的素质--管理工作的性质--管理条件--管理环境7、集权与分权的影响因素:决策的代价组织的规模组织的生命周期组织中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控制的可能性近年来,分权化决策的趋势比较明显。8、组织规模研究表明,组织的规模明显的影响着组织的结构。很多学者的大多数研究表明,规模较大的组织与规模较小的组织在组织结构上有以下几方面有所不同:正规化程度集权与分权复杂性人员比率9、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于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使组织呈现扁平化的趋势;2、信息技术可能对集权化和分权化带来双重影响;3、信息技术能加强或改善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以及各部门内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4、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给下属以较大的工作自主权;5、综合信息系统的实施意味着员工必须受到高度的职业培训以经营和维持该系统,专业人员的比率将会提高,而很多非技能的员工将会被新技术所代替。10、人员素质对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1、集权与分权;2、管理跨度大小;3、部门设置的形式;4、定
本文标题:管理学基础-方振邦-2013研究生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5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