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业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建设的核心逐渐落在了重点专业引领下的专业群建设上,建设特色鲜明、理念先进、就业率高的专业群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努力的课题。一、高职专业群课程构建的类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构建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模式将实现四个转变,具体包括:课程结构由基于学科体系向基于工作过程转变;教学设计理念由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专业群背景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一般包括10~20个学习领域,一个学习领域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三部分。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的过程,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采用职业能力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任务设置是构建该学习领域学习内容的基本成分。学习领域的最大特征在于不采用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参照系。“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所谓“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在专业群规划与设置的前提下,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和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组成的“模块”课程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是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个性发展。二、国际商务专业群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建立是与国际贸易行业中存在的岗位相互对应的。没有相应的国际贸易岗位集群,就没有国际商务专业集群。这里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是指以进出口贸易各环节为主线,以国际贸易八大岗位(商务秘书、商务翻译、外销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跟单员)为依托而建立的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与报关、国际商务、商务文秘等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集群。三、“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1.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它使得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不再是平行的线性结构,而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彼此沟通和支撑,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和促进,形成内在联系紧密的、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体,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2.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支撑平台课程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支撑平台课程包括两个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群基础平台。平台是要起“支撑”作用的,这要求平台本身必须拥有足够的厚度、宽度和强度,能够支撑专业群内各专业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公共基础平台之上设置的课针对所有专业,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突出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如学生的人文、自然的科学文化素质、语言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专业群基础平台之上设置的课程为本专业群各专业共享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应以专业群内的优势专业为龙头,群内各专业相互协调为主线进行设计,既要突出龙头专业的专业特色,又要和专业群中的其他专业实现互补。专业群基础课程平台的设置应该提供一系列核心课程给学生学习。专业群基础课为专业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3.国际商务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之后,获得了基本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一个模块或多个模块进行学习,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的培养。模块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都是以国际贸易工作环节为主线,应本着够用原则,设置的依据是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通过调研、分析,确定各专业所对应的具体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融会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分解确定各专项能力模块及能力要素。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标题:专业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9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