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比较文学: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精品课程主讲人:张建华第十二章中西小说比较研究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第二节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第三节中西小说的对比分析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一、经济、政治背景(一)经济背景1、小说是一种市民文学。所谓“街头巷语,道听途说”即表明小说在其产生伊始,便具有浓厚的平民气质,这种平民气质又是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中国小说的兴起是与城市经济和商业文明的发展相联系的。由于城市的兴起,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从事商业和制造业人数的激增,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市民阶层。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唐传奇开始的。2、在西方,小说的发展过程同样反映了特定经济类型的历史作用。据《西方哲学史》,古希腊的文明是海上贸易的直接结果。小说的产生仍然不能不说是一种飞跃。叙事文学在此之前,都是以诗歌和戏剧的形式出现的。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一、经济、政治背景(二)政治背景中国最早出现的小说样式是唐传奇。它不仅继承前代文言作品的叙事传统,如史实和虚构的双重性、人物塑造的简约生动、情节描写的曲折迂回,还大量地从诗词中吸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品格。在西方,政治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如骑士小说,就是对骑士精神的一种宣扬。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首先是一种社会政治思想,它直接影响了西方最早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小说的产生。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二、宗教、文化背景(一)宗教背景1、神话与小说神话是一切艺术理念及其艺术表达形式的始祖。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小说艺术的一些要素。神话一般都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神话的内容多表现为人类对大自然的抗争与征服,许多神话描述生动,主题突出,易为一般民众所接受,通过长期的传承、变化、神话几乎都成为各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神话中的人物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中西方神话对中西小说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过重要作用。从相同点上看,中西小说均吸收了神话的叙事性特点,注重情节的迂回曲折以及人物塑造的个性特征。从相异点上看,在中西小说中则体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神话精神。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二、宗教、文化背景(一)宗教背景2、宗教与小说①宗教活动直接促成了小说的形成。“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文体,起初主要为佛教俗讲用于向信徒宣讲佛经。通过演义、通俗化使佛教经义能为平民大众所接受。“变文”所采用的骈散结合的方法将中国文学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也与小说作为综合型艺术的基本精神相融合。②宗教给小说提供了思想的依托和大量的素材。西方的两希文明是一切艺术的源头,而其中的希伯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誉为西方最具有宗教意识的小说家,他的小说通过弥漫着一种赎罪与忏悔的气氛,陀氏正是试图通过小说创作来达到对自身灵魂的救赎。③宗教本身所具有的宗教性和世俗性这两个矛盾而又相互纠缠的命题正是小说的生命力之所在。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二、宗教、文化背景(二)文化背景1、儒家思想与中国小说①中国小说批评史,主要是从儒道的审美观点和文学观念为基本标准,小说一直被排除在正统的文艺行列之外造就了文士的矛盾态度。②由于从事小说创作的人,大都接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所以儒家的美学观、伦理观、人生观全面渗透到小说之中。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描写日常生活、世态人情的小说所占的比例是其他小说无法比拟的。③道家思想对中国小说主题和内容的影响也很深。历代都不乏表现人生虚幻、世事无常的作品。④中国文化就其主体而言,表现为儒道互补的局面。体现在小说中,就是志人、志怪两大主体既各自发展,又相互融合的历史。第一节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二、宗教、文化背景(二)文化背景2、两希文明与西方小说①古希腊文明与古希伯莱文明是西方一切艺术的发源地。就小说而言,古希腊文明赋予它的叙事技巧、情节布置、结构安排的知识;古希伯莱文明主要给它的是主题的启示、丰富的题材以及宗教的精神。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完整的“模仿说”理论。“模仿说”对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为文学的叙事性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希伯莱文明主要是宗教文明。希伯莱文明表现出了一种谨严的宗教意识,对其律法和教义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重视。希腊人缔造了西方人的理性和科学,而希伯莱人则创立了西方人的道德和信仰。这种影响就表现在作家创作过程的谨严与作品内容中的宗教精神。第二节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小说美学,是以作品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托,对小说这一文体进行形而上层面的总结,从而确立小说的核心内涵。对中西小说美学精神的探寻,将有助于中西小说的比较研究脱离浅层次的单纯对比,走向深入。一、实与虚(一)史传传统与现实主义①中国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史传传统。小说创作的史化倾向,从创作实践上看,是因为中国悠久的历史给小说提供了大量题材,同时也在创作技法、结构形式上提供了借鉴和启示。②西方小说现实主义走的则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完全是有意识的主动介入。③西方的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史传传统虽然都以反映现实自命,但是在美学形态上,却表现出差异性。首先,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其次,两者的现实精神也不同。第二节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小说美学,是以作品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托,对小说这一文体进行形而上层面的总结,从而确立小说的核心内涵。对中西小说美学精神的探寻,将有助于中西小说的比较研究脱离浅层次的单纯对比,走向深入。一、实与虚(二)神话情结与浪漫主义求奇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从志怪小说的“怪”到唐传奇的“奇”,再到以后的神魔小说的出现,显示出中国小说浓厚的神话情结。言奇与浪漫共同构成了中西小说最为精彩奇幻也最富有意味的景观。1、从源头上看,中西小说的最早雏形都是神话。神话的产生,是原始先民求知欲望的结果。2、从对象上看,小说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体裁。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市民阶层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寄希望于文学,通过阅读来延伸、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从而在审美快感中获得心理的满足。而小说充沛的想象力正好适应了这种猎奇心理的需要。第二节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三)再现与表现一般来说,再现与表现两种文学创作方法是有区别的,从文体上考虑,诗歌倾向于表现,小说倾向于再现。然而,实际上这两者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再现源于模仿,但不同于模仿。模仿是以对象为中心,主体则在模仿的过程中,将自身消解、隐藏;再现则肯定主体的存在,主体的活动在再现活动中是被认可的,再现对象由主导者地位下降到自然的对象物层次。模仿注重的是过程,而再现注重的是结果。第二节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二、俗与雅(一)中间文体1、雅与俗的共存、在内容上,小说涉及的生活面比较宽,往往能对社会图景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展开式的描述。三教九流的丰富个性特色成为小说内容的主要看点。在小说中,世界的繁复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各种生活状态、时代精神、思想观点都被小说密切注视,并用最贴切的方式和语言反映出来。2、雅与俗的转化俗文学向雅文学革命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调整并向雅文学靠拢的过程。第二节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二、俗与雅(二)才学小说与哲理小说才学小说是产生于明清时期的中国小说体裁中的一种。才学小说的作者一般都是有才华的士子,他们以小说“见其才藻之美”,以小说为谈论学问、发表学术见解的平台,而且在主题上,也遵从史传传统,宣扬儒家思想。而哲理小说与中国的才学小说有类似之处。哲理小说的小说元素要淡化得多,其着重点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整一,而是丰富的哲理性思考。哲理小说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而理性正是这一时期的最高主题。才学小说和哲理小说都兴盛于理性和思辨精神很强的时代,时代共铸了这类偏于理性思考的小说文章。这表现在两种小说中,就是才学小说完全沉浸于个人的世界中,醉心于自我学识的展示和炫耀,而缺乏反映现实的内容;而哲理小说的创作动机来源于现实,作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以社会改革家自命,其作品在表现出作家深厚的知识素养的同时,也反映了极现实的社会问题,并对其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第二节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三、人与道(一)中国小说的“明道”思想1、“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是中国古典文艺的核心思想。2、中国小说的“明道”思想主要是由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造成的。(二)西方小说的“人文主义”精神1、西方小说的人文主义传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人本主义的继承。2、人文主义思想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渐成为西方小说创作的主流。第二节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三、人与道(三)人与道的变奏1、通观中国小说的明道精神与西方小说的人文主义精神,虽其中心意旨都指向于人,但着眼点却不同。明道是要通过外在的本体——宇宙生命使人合于社会;人文主义却是要通过内在的本体——自然生命使人组成社会。2、就文学创作来讲,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对中西小说的影响非常明显。3、明道小说与人文主义小说也不是严格的两条平等线。在中西小说中,有很多作品就突破了单纯的一种美学品质。第三节中西小说的对比分析一、主题对比分析从主题学的角度看中西小说,通过对相同主题以及与主题相关的题材、母题、意象、人物在中西小说中的不同表现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西小说的不同特质。(一)中西小说主题类别中国小说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神魔类、传奇类、历史类、人情类、讽刺类。西方小说的主题也可以按以上五个主题分类,不过在顺序上有所调整。1、神魔类神魔类一般指取材于神话,具有神话的奇幻色彩,以神魔反映现实的小说类型。其从神魔的特殊角度来揭示现实社会的扭曲、变态和异化,用非正常化的情节来更有力地反映现实。2、传奇类唐传奇与探险类小说在情节上都较神魔类小说更具现实意味,都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第三节中西小说的对比分析(一)中西小说主题类别3、历史类历史类小说由于以历史事件或具有历史意义的故事为题材,内容上加入大量的历史事件,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4、人情类中西的人情类小说以人为中心,着重探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5、讽刺类小说基本的任务是反映社会,指导人生。而这个任务可以通过正反两种手段完成:一种就是正面的劝讽;另一种是反面的劝讽。西方采用的多是在事件的直接叙述中掺入讽刺内容的手法,而中国采取的是喜剧式的寓言小品形式。可以用王维的“隔”与“不隔”的美学理论来分析中西讽刺主题的小说的创作方法。第三节中西小说的对比分析二、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一)类型与典型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构成。类型与典型表现出中西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各自特点。中国小说人物偏向于类型化的白描,西方小说人物偏向于典型化的摹写。(二)人物心理描写1、中国小说心理描写以简洁为特色,西方小说则以细腻为特点。2、中西小说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中西不同的叙事传统和美学精神。三、情节对比分析(一)奇异与平实(二)线性与整体
本文标题:比较文学: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1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