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甘州区安阳乡中心学校徐杰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的能力的一门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领略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最好途径,尤其是问题情境,它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火花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尽量使你们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疑”是“思”之源,“思”是“学”之初。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在教《电磁铁》时,课前老师先用一块红布把电磁铁包起来,上课时,把这块红布靠近铁钉,“噔噔噔”,铁钉一下子都吸到了红布上。孩子们都被这“吸铁大力士”吸引了。这是见机提问:“请同学们猜猜看,老师的红布里面是什么?”因为以前学过磁铁的知识,所以孩子们中很快有人猜道:“是磁铁。”“不一定是吧!”,有一个孩子提出了不同意见。正当孩子们疑惑不定时,老师揭开了红布。孩子们都被我手中的铁钉上绕导线且连接着电池的装置吸引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要在铁钉上绕导线?”,“如果不连接电池还能吸铁吗?”,“这是什么装置,叫什么名字?”……在课堂上出现。正是这带有魔力的问号将学生急切探究兴趣显现出来,成为探究动力,让学生满怀兴趣的进行学习。整节课,学生们探究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磁极等问题,这些问题相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但孩子们在积极的探究兴趣的指导下,一切难题迎刃而解,展现了他们的勃勃生机。二、猜测假设,激励学生探究的意识人类在揭示自然规律、创立科学理论时,往往要根据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理论,经过科学的思维过程,对产生的现象或事实作出一些假定性的解释,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原因尚不知道时所作的一种推测。这种带猜测性的解释在未经实验检验之前,只是一种假设,如果被实践证明是猜想正确的,便转化为理论。教学中,抓住相关的内容或有利的时机,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在猜测中互相启迪,可以使后面的探究方法更加科学,探究的重点更加突出,探究活动更加深入。我在教学《周围的空气》时,出示一个空的烧杯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烧杯中有没有物质?有的学生说没有,因为烧杯是空的呀,没有东西;有的学生说有,是空气。在他们相互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高高举着双手,迫不及待的喊:老师,老师!我来,我玩过空瓶子,把空瓶子口朝下按入里水里,瓶子不会进水,再把瓶口歪一点,就会有许多气泡从瓶口跑出来,说明瓶子里有空气,我认为烧杯中也应该有空气。这样在他们相互猜测的争辩过程中,倾听他人的看法和见解,互相启迪思维,为后面探究泡沫、砖块、粉笔、小卵石、玻璃球等物体中的空气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操作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没有亲身的体验,就谈不上探究。只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亲自参与活动,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从而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观察、实验、制作活动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长知识,“做”中长能力的一种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科学》课“做”的特点,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做”创设环境,在“做”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做”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做”来掌握知识,“做”出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另外还是检查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观察,我发现有的小组变量差别不大,有的小组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准确,还有的小组在数摆动次数时对半次的处理不一致,由于这些客观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在我的指导下,在反复的实验探究中,孩子们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其实在课堂上孩子们因为实验时不够严谨而出现了错误的实验结论,这在课中是常有的,也是允许的。作为教师不能批评他们,更不能把正确的结论强加给他们,而应该激励他们自己去寻找错误的原因。这种探究才是最有实效、最有意义的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科学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它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以及动手的能力四、分析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分析推理,汇报交流是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说明、概括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各持已见,正在被我们接受和提倡。我们的教师不再坚持自己的唯一的标准答案,不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也不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努力地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许学生的结论是幼稚可笑的,或许学生的结论和老师的标准是有一定距离的,但这些探究后的“惊喜发现”才正是学生“胜利的果实”,哪怕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是微乎其微的,但他们勇于探究,认真实验,敢于交流就是很大的收获。汇报交流一般是小组代表汇报探究信息,小组其他成员补充。交流的内容是全组讨论初步形成共识的内容,是小组探究的结果。汇报交流时让学生重点说得出结论的根据和实验中的现象,充分挖掘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知识获得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价值,体验到自己探究实验的乐趣。五、课后延伸,养成探究习惯重视学生的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注重实效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使探索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如学了《树叶落了》一课,又给学生提出一个观察建议,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什么变化?启发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养成随时关注科学现象的习惯。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具体的课外活动,如“科普展”、“科技发布会”、科学手抄报“、调查小报告、交流展示会等等,让学生体会到学科、用科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再比如学习《盐在水里溶解了》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解在水中了,能不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回家好好想一想,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这些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使这节课结束的拓展过程又成了下节课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收获。。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学会自主探究、学会汇报交流,学生就能更切实地自主探究、亲历科学了。
本文标题: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3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