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第三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主要内容:东汉都城洛阳秦朝都城咸阳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241西汉都城长安3第一节: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1、秦朝战国为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税率、货币、度量衡等,秦朝还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秦灭六国以后,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在首都咸阳。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拆除城墙后的各国都城,发展成为地区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寿春等,同时出现部分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qióng),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芝罘(fú)等。2、西汉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长期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经过初期恢复,到汉武帝时期,政治得到巩固,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同时出于军事的需要,建立了军市、营寨城。3、东汉中原、西北、东北等地的城市受到战争破坏严重,东汉光武帝时首都东迁,长江流域与中原的商业更为繁荣,长江流域增加了10座新城市,长江以南的城市得到大力发展,并出现海外贸易中心城市。4、城市发展总体情况西汉的疆域大于秦代,但城市的数量并不大,西汉的城市以北方诸省为主,江汉流域各州下辖的县城总数占全国的23.5%,而北方的占77.5%,为1228处。到东汉时期,北方各州所占的比例下降为70.7%,南方则上升到29.3%。发展到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人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南移的第一次浪潮。秦汉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城市规划由革新探索阶段,开始转向成熟阶段的过渡状态中,此时的特征:由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进行的区域性的城市规划探索转到集中建立大而统一封建帝国城市规划制度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史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第二节秦朝都城咸阳1.咸阳概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咸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大一统封建帝国的都城,其规划布局在我国都城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一讲城市的起源咸阳的营建,以公元前221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孝公迁都咸阳至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中国,历时129年。此时的咸阳是战国列强国都之一,可称之为咸阳故城。孝公初建的咸阳故城,限于渭北,但其规模远超过了《周礼》诸侯城方九里的规定。至秦昭王时,建设规模扩大,而渭北适宜用地不足,城市向渭南发展,当时渭南已有宫室(兴乐宫),并造栈桥沟通渭河南北。第二阶段:从公元前221年至秦统一全国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咸阳作为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都城历时14年。2.定都咸阳的原因——咸阳城址选择秦代定都咸阳充分表明——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交通条件、历史背景是中国古代定都的综合因素。从政治上看,从秦孝公起,经秦国七代国君长达144年(公元前350年~前206年)的经营。是政治上的大本营。从军事上看,咸阳地处渭水流域,北依九崤xiáo山,南屏终南山,有“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地理条件。从经济上看,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整除载沣河、渭水交汇地点以西的三角地,土地肥沃,农产丰富。从交通方面看,咸阳是南北大道要冲,由渭北的一条古道,东出可通晋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岸),过黄河经蒲坂(今山西运城西南蒲州镇),直抵魏国;古道至渭南向东至崤函关隘(今河南灵宝县西南),可逐鹿中原。同时,由咸阳出发,沿渭水至黄河,水路交通方便。从历史看,咸阳距离西周都城镐京近,又曾是周封国毕邑的所在地,人口集中,经济开发较早。3、秦代咸阳的规划意图①强化统一是规划的主要任务。②重在肃清旧制残余,巩固和发展新兴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体,因而在规划上,突出强调“新”、“尊”、“博”③由于城市地跨渭河南北两岸,且以地势高亢之渭北区为主体,呈俯瞰全城之势。这种地理条件,有利于运用天体规划概念,以展新姿,而示帝都之尊。④推行不建立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城市形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独具一格。磅礴的气势,宏大的设想,奇异的构思,反映了秦代开国,革新进取,开万世基业的万丈雄心。1.以宫廷为建构的核心《史记·商君列传》:(孝公十二年)“作为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先立宫室,而后作城。2.以水系为骨架:以渭水为主轴展开。3.象天思想:以天体观念来建设咸阳。阿房宫——天极。渭河——天汉(银河)。众多宫室——星座。《三辅黄图》:“以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4.京畿一体的“大咸阳”运用天体规划观念,进一步扩展到广阔的京畿地区。《史记·秦始皇本纪》:“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意思是:再次本着天体观念,以咸阳为“天极”,通过复道甬道的联系,将城周二百里内二百七十座宫观,聚集在“天极”周围,形成众星拱极。5.其它宫殿、园林、住区、陵墓、市肆、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经济、社会、文化规划布局咸阳城规划分区:(1)宫廷区。(2)六国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3)市。咸阳得“市”不只一处,有“咸阳市”、“直市”、“平市”等,位于咸阳故城南部,渭河北岸得作坊及居民遗址附近;(4)宗庙。在渭河以南,共有七庙,具体位置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5)陵墓。帝王的陵墓是都城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咸阳陵墓区包括渭北的秦惠文王、秦武王陵区,及位于骊山西麓的东陵和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这些陵墓有机地与都城连在一起,成为都城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6)离宫别馆。当时关中有离宫三百,在咸阳之旁就有二百七十座离宫别馆。而且把这些离宫用复道、阁道、甬道联结起来,非常壮观。秦还在咸阳附近修建了供王公狩猎休息所用的苑囿,有著名的上林苑、宜春苑。秦始皇直接把阿房宫修在上林苑中,开创了我国古代宫苑结合的先例,这对后代有很大影响。(7)手工作坊。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区,布置在宫廷附近;民营作坊区布置在渭河北岸一带,(8)居住区。位于咸阳故城西南和宫廷区南面一带,城南为主要居民区。(9)一般墓葬区。故城西北部有中小型墓葬群,属城市居民的一般墓葬区。秦咸阳故城规划特点归纳如下:(1)宫居城北,市在城南,突破了《周礼》“前朝后市”的规定。市里及作坊布置在临渭河的城南,可充分利用渭水,既方便生活,有有利于城市工商经济的发展;(2)将宫和官办手工业作坊按生产专业分区布置,分区规划合理;(3)规划布局受《周礼.考工记》都邑营建制度的影响,但基本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就地利”的原则。4.秦始皇对咸阳故城的改造规划秦统一六国后,咸阳由一个列国国都,变为封建帝国都城。城市性质、地位变了,城市规模及规划规格也相应变化。由于城市重心长期在渭北,那里经济基础、生活配套设施较好,但发展用地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加快渭南一带的开发步伐。秦始皇对咸阳故城的改造包括:(1)秦灭六国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咸阳经济实力。以每户五人计,有六十万人。加上咸阳原有人口,估计城市人口规模接近百万。渭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城市向渭南发展成为必然趋势。(2)在渭北扩建咸阳宫、翼阙,营建了规模宏阔的仿六国宫殿,使咸阳故城向东扩展。并在外围兴建兰池宫、望夷宫。(3)在渭南兴建诸庙、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上林苑。阿房宫规模惊人,拟取代咸阳宫,作为规划中心的新“天极”。(4)庞大的都城用复道、阁道、甬道把渭河南北以及关中地区的众多宫殿连接起来。5.秦驰道(国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始皇在渭南开始建造信宫。后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机,意思是“天之极”。估计用途是家庙或祭祀。同年,治驰道。开始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把秦故地和原六国境内的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秦统一后,国家的动员力空前强大,驰道得以在几年内迅速建成。据《汉书》记载,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比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较为著名的驰道有九条,其中有通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今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秦栈道),通今宁夏,甘肃的西方道,通九原郡的直道(秦直道),从今南京到今秦皇岛的滨海道等。第三节西汉都城长安1、汉代城市概况汉初从汉高祖刘邦到惠帝,还在城市经济的恢复阶段。从汉文帝到汉武帝,经济上的繁荣,政治统一、商业都会很多。汉初在北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三里一燧、十里一炖、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第二十二燧至十七燧二十一里”。2、汉长安的修建过程及演变①建城原因:巩固中央集权、防御匈奴奴隶主的侵袭。②历时年代:西汉建国后7年~惠帝5年,历经20年。③建设过程★西汉初年,刘邦迁都关中,先暂居秦故都栎yue阳。然后,改造秦兴乐宫为临时皇宫,更名为长乐宫。同时,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未央宫作为正式皇宫。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修筑武库。在长安东南修建了中央粮库――太仓。汉惠第刘盈即位后,开始修筑长安城城墙。还修筑了东市、西市和北宫、社稷、宗庙等重要建筑。这时长安城初具规模。★西汉中期,汉武帝在长安城内修筑了桂宫和明光宫,在上林苑内营筑了建章宫。在都城西南郊开凿了昆明湖,扩建了皇室避暑胜地――甘泉宫。汉长安城的建设,这时达到了顶峰。★西汉末年,王莽在都城南郊大规模修筑了礼制建筑群,包括明堂、辟雍和宗庙,扩建太学。★东汉末年,董卓割据时,烧毁长安。★隋文帝时期,在城东南另建新都,汉长安得到废弃,仅部分宫殿用于隋御苑中。定都之争——兼论自然因素在中国古代选址中的决定性作用西汉的都城变迁:汜水(山东定陶附近)——雒阳——栎阳——长安。刘邦左右的大臣多为山东人,愿意都雒阳,认为地理位置好,可以都之。娄敬提议入关,“据秦之故”。张良极力赞同。除了政治、军事上的考虑外,自然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回顾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气候温和,水土肥沃,适宜耕作,物产丰富以及良好的山水格局等自然条件是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首先注重的因素。3、汉长安的城市规划情况①城市形态: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②道路:城共有12个城门,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③分区及布局★宫:城中大部分为宫殿,分散开布置;★市:汉长安城商业非常发达,共有九市。九个市场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集中设市,且行业种类已较前代为多;★居住区:城内各宫殿之间分布居住地段,称为闾里,共160个。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既为里的门。鼎盛时期人口达到30万;★礼制建筑:包括社稷、宗庙和明堂辟雍。其中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未央宫东南和西南。辟雍位于城东南部。在城市周围修建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武库:是汉初萧何主持建造的皇家兵器库,位于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长安城外的离宫、苑囿城南直至曲江池,终南山全部为上林苑,帝王专用园林,其中存在部分离宫;汉上林苑简介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的基础上广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上林苑本是汉武帝为出游打猎而建,但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远不止此。首先,仍然保留了很强的生产性质。一、果木生产。二、畜牧与养鱼。三、作坊、开矿。上林苑中有丰富的矿藏,有金、银、铜、铁、玉等,鼎湖宫附近的铜矿被开采用来铸钱。此外,还可能制造金属器皿以及建筑物的金属部件供应宫廷。汉代人席地而坐,室内地面都要铺席子,宫廷的房屋成千上万,所需席子均由上林苑供应,四、农耕。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上林苑管理机构及官员的设置情况看出,其生产基地的性质是十分突出的。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上林苑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上林苑内容,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可见仍保存着射猎游乐的传统,但主要内容已是
本文标题:第三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1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