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阶段各阶段作用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自然社会A.地理学的对象主要内容人文经济城市定义: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地、事故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地理学: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揭示了其主要内容:地理位置(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自然条件经济、历史等组合分布与空间结构可分为区域内、外两类(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化研究城市分类城市土地利用(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人的行为考虑(4)城市问题研究:环境、交通、住宅、内城。B.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对于你们的任务是:学习利用现有理论进行中国的城市规划。问题是:现行的理论来源于哪里?它们适合中国吗?3。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起源于20年代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50~70年代。空间学源兴起宏观城市空间:城市之间构成空间、城市体系研究上。70以来:人文学源、行为学源、激进学源中国地理学研究80年代至今第2章城市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市概念和标准“城”防衡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市”目中而市“镇设官防者(1)城镇定义的标准:空间不同:时间不同:随空间、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原因:世界、中国在人口分布在空间上不均匀,在时间上有改变。(流动性)主要标准是人口数量中国标准是人口数量2000?6000?8000?2城市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1)城市与乡村的界线划分城市中有乡村、城中村现象城市扩张越过行政::郊区城市化现象城市之间是否有绝对的界线?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城市聚集与扩散两个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划分:中心地:城郊结合部:乡村。(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乡村城市化、形成面状城市带阶段,是目前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划分标准(美国)大城市带特点a多核心b交通c密集的交互作用d规模特别庞大e国家核心区域(3)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中国建镇标准A。市标准B。中国城乡及户口统计制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现在统计?C。市带县。中国的形政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相互发展,及其它原因共同形成。2.城市产生与发展大区域基础。(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城市分布基本上是与人口分布相一致,特点:主要分布于第二、三阶段。气温、降水适中、商贸发达。中国城市区域地形分类:a.滨海城市(主要由明清,及以后贸易发展而成)b.三角洲平原城市c.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d.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城市e.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f.平原中腹的城市g高平原上的城市h.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城市i.中山谷地城市j.高山谷地城市总结:城市位置(过去建城)(1)地势相对平坦、高差不大、(历史原因)(2)一般土地肥沃(土地的质效最好)(3)有河流从旁经过或为河谷阶地或河流交汇部分例外:重庆市、拉萨市现在问题:城市建新城是山还是?3.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a)城市微观位置:宏观位置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b)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A.大、中、小、位置考察尺度不同B.中心重心位置、邻接、门户位置。C.城市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举例:A。中国历史都城变迁洛阳、长安、北京、的变化B.商业城市上海、香港、城市区位分析C.交通枢纽石家庄、郑州、株洲4.不同类型城市形成和发展。(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域城市。平原中心区等城市(2)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港口城市:铁路、公路(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作用下形成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城市发展产生的实质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当代)集聚效应扩散效应规模经济中国城镇企业以前要求“一规模不经济条龙“发展、“产业链”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城市化定义一.城市化的不同解释A.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化的过程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D.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A.城市化正统B.假城市化C.文化传播道城市化重新城市化三.(1)城市化的含义的争论A.城市化研究表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B.城市化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转化。是不是C.城市化起于何时?(2)城市化的机制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封闭系统一定要发展A.农业B.剩余劳动力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城市化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政治经济学的观点。(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增大城市化是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三.城乡人口迁移模式——社会学人口学城市人口迁移世界人口迁移中国人口:57年前57-80年80——03今以后发展城市人口迁移踏路效应、家族同乡四.城市化政治经济学解释3.城市化类型与测度(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城市化与职能城市化(4)积极城市化/自上而下城市话二.城市化的指标主要以城市人口占总区域人口为其城市化指标的量度4城市化的近域内推进城市化在空间中的表现:(1)内部区先聚集后消落再聚集的一个过程。既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一个过程(1)外部区不段向外扩张——与周边趋向(即农村城市化阶段[景观4城市化])经济表现:工业产主要向第2三产业迈进具体表现工业中二、三、类工业外迁至效应、远效或遭淘汰三次产业中的信息业以高薪、尖产业进驻、中心区为商业中心区社会居民:主要表现在其他住房的改变与工作的变迁交通:是空间及其它物质|非物质向外扩张的“血管”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世界城市发展史西方城市前工业化阶段庄园城堡早期文艺复兴后期绝对君权工业社会化:工业化欧洲大陆向美洲大陆非洲抢夺。港口城市矿业城市(能源城市)首都、商业中心2.当代世界的城市化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城市话趋势明星、大都市带出现大都市带特点(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2)政治经济上的中枢作用(3)“除中国以外”大都人口素质较高,人口众多的发达国家(4)“带状分布”?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阶段经济水平低城市化初级阶段社会水平低下3.中国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1)黄河流域期(2)长江利于“西晋”“安史之乱”“靖康之难”(3)珠江流域宋朝以后,明清两代4.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46~52年53~57。一五58~65年大跃进66~76文革77~803.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82~88年农村乡镇发展期89~92低调发展期(供过于求)92~今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及城市化发展变化四。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显著5。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A。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根据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关系进行预测B。城市化适应性预测根据城市化的量度:推导出一个指数公式预测预测不准原因(1)历史原因:政治历史(2)人口户口限制与人的流动之间的矛盾(3)数据的真实性的问题(4)中国本身的独特性不能简单西方公式照搬第二部分:城市体系、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城市中各经济部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1。概念城市职能:某城市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性质:规划中确定城市在国家、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联系:城市性质的城市职能为基础,立足点、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概括、城市职能是以城市性质为发展导面区别:城市职能:现状职能性质: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如长沙职能:定性、株洲、上海等。注意点:(1)避免抄城市职能为城市性质(2)一定要跳出城市:不要就城市而城市(3)城市性质对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要根据场合不同区别对待2.城市职能确定:主要依据城市对外服务及所起作用城市内部产业部门与对外服务之间的关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自己课利的同时,造福他们”只有为其本身发展利满足城市内服务以后,才能会向区域中增加供给。城市内产出相对较大(GDP值或其他衡量)的部门确定城市在区域或上一级体系中的地位3.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1)城市内:基本与非基本部门B|N基本部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生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基本部门:以基本活动部门与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区位商法:实质:认为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力行业结构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LI=缺点:A。国家封锁体系B.相同生产率修止:研究区域经济区的水准(经济区区别)经济区相对支出产出等。缺点:各产业部门劳动部力需求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问题。修正:以GDP/GDP替代劳动力人口进行衡量修正:人口/GDP或GDP/人口进行修正正常城市法:(介绍)A.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5个百分位(第43位城市)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B.以第9个城市为标准K值问题: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修正:按区域不同划分最小需求量法:统计方法问题哦:(1)数据量大(2)方法不统一(3)分类标准不完善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因素(1)城市人口(2)城市规模(3)城市发展历史(4)城市经济结构4.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乘数效应(2)而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原理。2.城市职能分类方法描述方法:主观任意性、统计描述法、统计分析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3.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一.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根据职工部门构成,取其中工业、运输、科教()、机关进行一类划分。再根据各工业部门进行划分。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划分职能方式:(1)放在上一级经济、文化、政治区中的地位(2)处于上上一级中的行政、文化、经济中地位、依次重复写城市职能时按最大最高一级行政、经济、文化区开始附中国城市、工业、职能分布系统表。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1.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一国中最大的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解释:存在于不发达国家(被殖民化国家)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方式。国外城市发展史依靠掠夺累计二.城市金字塔: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图式。举例“中国”(特例:不能作为自然增长的例子)三.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规模和城市高贵摸为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PI()()人口数()位序K常数2.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城市规模的发展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因素的机制分析日本产业部韩国等亚洲国家对城市、产业方式方法权力问题。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城市首位分布与低水平相联系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对大城市的看法4.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中国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1)49~57年(2)58~66~76年(3)76~80~今(4)以后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自由发展期(2)三线建设期(3)停()逆城市化期(4)重新调整、计划调节发展期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5.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我国城市发展方针53~57年重点建设156个项目发展成大城市或特大城市。60年代:集中——分散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66~76年上山、下乡76~80“城市病”全面爆发关于城镇发展战略讨论(1)小城镇优先离工不离乡(2)大城市重点论规模经济聚集效应(3)中等城市化大中小协调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A.相互作用分类:对流、传导、辐射(1)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2)货币流(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3)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扩散媒介:网络节点()城市的易达性2.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1)互补性(2)中介机会。改变原有空间相互作用格局的因素(3)可运输性。(跨国公司)3.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标题:城市地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7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