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腹部超声检查规范肝脏超声检查胆囊超声检查胰腺超声检查脾脏超声检查肾脏超声检查输尿管和膀胱超声检查前列腺超声检查肝脏超声检查一、检查前准备•1、为保证图像质量,检查前需禁食8小时以上(急诊例外)。•2、了解病史(肝炎史、服药史、手术史、肝外肿瘤史、白细胞及分类、乙肝三系、AFP。•3、其他影像学检查及前次超声检查情况。二、检查方法•1、探头的选择:•成人选择探头频率为3.5MHz,肥胖体型选择2-3MHz,体型较瘦、位置较表浅的病变或小儿选择探头频率为5MHz。•2、受检者体位:•仰卧位是最常用体位,结合检查的需要,左侧卧位、半卧位、坐位或站立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坐位或半坐位三、肝脏标准切面、存图•共分三组:剑突下、右肋间、右肋缘下。剑突下右肋下右肋间剑突下切面•在剑突下从左至右连续进行矢状面扫查,显示肝左叶及其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胰腺等组织的关系。显示切面:•(1)经腹主动脉左肝纵切面:显示腹主动脉长轴的左肝纵切,此切面可测量肝左叶上下径和前后径。•(2)经下腔静脉左肝纵切面:显示下腔静脉长轴的左肝纵切。•(3)剑突下左肝横切面:显示门静脉左支横部、矢状部、左外叶下段支、左外叶上段支、左內支;尾状叶、肝圆韧带及静脉韧带;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横断面。肝左叶(肝、腹主动脉纵切面)肝左叶(肝、下腔静脉纵切面)肝左叶(左门静脉分支切斜面)•2、右肋间斜切面:•(1)肋间斜切1(显示门脉右前与右后的分支)。•(2)肋间斜切2(显示门脉右前支的右前后、右前前分支)。•3、右肋缘下切面:•(1)平行肋缘下斜切面:显示三支肝静脉及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第二肝门)、膈顶区。当肝右静脉显示最完整时,是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的切面。•(2)垂直肋缘下斜切面:显示胆囊、第一肝门(肝动脉、胆总管、门静脉)、下腔静脉。肝右叶最大斜径(肝右、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第一肝门斜切面(右肋间、右肋缘下)肝脏的分叶分段LHVMHVRHV左外侧叶左内侧叶右前叶右后叶扫查中的注意事项•1、探头应连续扇形扫查,不应点状跳跃式探测。•2、肝脏超声检查易漏区,主要有:右肝膈顶部、肝右后叶上段外侧区、尾状叶、肝表面等。•3、当发现肝内局灶性病变时,应多个切面进行检查。•4、检查过程中还需肝脏与邻近组织、脏器的关系。肝脏的超声检查与描述•肝脏大小:正常、增大、缩小(左叶上下径和前后径,右叶最大斜径,尾状叶厚度)。•形态:正常、饱满、失常。•包膜:平整、波浪状、锯齿状,局部凹陷,局部膨隆,驼峰征,包膜线中断。•边缘:锐利、圆钝。•实质回声及强度:细光点、粗光点;高回声、等回声、低回声。•肝内管道:走行:清、不清、扭曲。•内径:有无狭窄或扩张,部位,管内有无异常回声。•彩色多普勒:有无血流、血流方向、频谱。•肝内局灶性病变:有或无、数目、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病灶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等(具体见下表)、肝门部是否有肿大淋巴结、•毗邻和相关器官、周围脏器情况。•有无腹水。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检查与描述•位置:建议分段(采用国际比较通用的库氏分段方法,即S1-8段)描述体与肝内固定结构的关系(如:门静脉及其分支、肝静脉、肝缘韧带等)。•数目:单发、多发。•形态: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边界:清晰、模糊。•边缘:光整、不光整。•声晕:有、无。•内部回声: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强回声、混合回声;均匀、不均。•后方回声:衰减、无变化、增强。•钙化:钙化的大小及形态:点状、斑块状、条形、不规则形。•肝脏外形:肝脏正常、形态改变(如边缘隆起、驼峰征、角征等)。•病灶周围:有无卫星灶;有无对瘤体旁结构压迫(血管、胆管是否受压移位、•变形、变细、扩张或消失等);有无压迫或浸润周围脏器。•血流:有无血流信号,血流分布情况(瘤周环状、瘤内点状、短杆状、分支状、无血流),血流动力学指标(速度、RI)。胆囊超声检查•(1)患者须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检查较为适宜。•(2)必要时饮水300~500ml有利于肝外胆管显示。•(3)胃肠道气体干扰明显者,改日复查。患者准备检查体位•平卧位:最常用,观察肝内胆管、胆囊效果好,但易受到气体干扰,影响观察胆囊底部及肝外胆管。•右侧前斜位:与仰卧位结合并快速改变体位,有利于观察胆囊内可疑结石的移动情况。•坐位或站立位:肝脏、胆囊位置较高时,利用该体位使其下移。•膝胸位或俯卧位:观察胆囊颈部结石及移动。•胆囊长轴扫查:于右上腹腹直肌外缘行右肋缘或肋间纵切、斜切扫查,可获得胆囊的最大长轴切面。•胆囊短轴扫查:在上述切面基础上将探头旋转90°,则可获得胆囊的短轴切面。检查方法:•(3)肝内胆管扫查:肝内胆管基本与门静脉伴行,而且位于门脉的前方,故采取肝内门静脉扫查方法,即可观察肝内各级胆管的情况。•(4)肝外胆管扫查:肝外胆管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与门静脉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分别位于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并深入胰头背外侧,扫查方法多采用右肋间斜切→右上腹连续扫查的方法,并要不断的调整检查方向,方可显示胆总管总貌。应存图像•胆囊长轴图像:•胆总管图像:•左、右肝管图像:•肝内二级胆管图像:右肋缘下腹直肌外缘纵切探测所显示的标准切面为经胆囊长轴切面声像图。肝、胆囊纵切面(右肋间、右肋缘下)123451、横部;2、左内叶支;3、左外叶上段支;4、左外叶下段支;5矢状段剑突下横切探测所显示的标准切面为门静脉左支的“工”字结构声像图。右肋间斜切探测所显示的标准切面为门静脉右支的“飞鸟征”声像图。右肋缘下斜切探测所显示的标准切面为通过第一肝门的切面声像图。•1、胆囊的形态、大小,壁的厚度。•2、胆囊内有无胆泥、结石、息肉性病变或肿瘤。•3、疑有胆囊炎或胆囊颈部梗阻者,用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4、肝内外胆管管径;胆管有无扩张,扩张程度、范围、部位。•5、胆管内有无结石、肿瘤、局部壁增厚或囊状扩张。标准切面•(1)正常胆囊的长度一般不超过8、5cm,前后径多数不超过3、5cm;在胆•囊的测量中,前后径对胆囊张力的反应较长径更有价值。•(2)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2mm,测量时探头须垂直于胆囊壁,否则会产生囊壁增厚的假像。•1、肝内胆管,左、右肝管在门脉左右支的前方,内径在2mm以下;正常肝•内胆管二级以上分支超声难以清晰显示。•2、肝外胆管,声像图上肝外胆管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紧贴于门静脉腹侧与之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前方为胃十二指肠,胆管下段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下段胆管由于胃肠道气体干扰,不易清晰显示。正常人肝外胆管上段内径≤5mm,下段内径不超过8~10mm,高龄者有增宽的趋势。胰腺超声检查检查体位:•平卧位:最常用•侧卧位:胃肠气体较多时,左侧卧位利于显示胰尾部,右侧卧位利于显示胰头部•半坐位及坐位:此体位使肝脏下移,利用肝脏代替横结肠为透声窗•俯卧位:较少使用,利用肾或脾为透声窗,利于显示胰尾部检查方法•经腹部横切面扫查:于上腹、剑下作横切、或右低左高斜切面扫查,观察胰腺头、体、尾部图像。•经腹纵切面扫查:上腹偏右,观察胰头及钩突;上腹偏左,观察胰体及胰尾。•左肋间斜切面:以脾脏作声窗观察胰尾。•经腰部扫查:以肾脏作声窗观察胰尾部。标准切面•横切面:扫查部位上腹部、剑突下方一般为蝌蚪形、哑铃形或腊肠形,分头、体、尾部。正常胰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较肝脏回声略高,可见纤细的胰管回声。测量规范及正常值•(1)最大前后径测量法:显示胰头最大的胰腺横切面。胰头:于下腔静脉前方,胰头前缘至后缘间的厚度胰体:主动脉前方测量胰体前后径胰尾:主动脉左侧或左前外侧测量。最大前后径测量法正常值部位最大前后径(均数±标准差)95%位数胰头2.2±0.32.6胰体1.8±0.32.2测量规范及正常值•(2)切线测量法:于1977年由Weill提出。在胰腺的前后缘,根据胰腺走行的弯曲度,在前缘画出切线,并在胰腺的头、体、尾的测量处(切点)做垂直线测量处胰腺厚度。胰头:下腔静脉前方,横切面应清晰显示胰头的内侧缘(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胰体:肠系膜上动脉前方或腹主动脉前方;胰尾:主动脉左侧或左前外侧测量胰体。切线测量法正常值部位正常可疑增大胰头<2.02.1~2.5>2.6胰体、尾<1.51.6~2.0>2.1•正常值:胰头2.0cm,胰体、胰尾1.5cm,增大:胰头2.6cm,胰体、胰尾2.2cm。应存图像•胰腺长轴横切面注意事项•由于技术的进步,目前胰腺显示率较之前有了明显提升,但仍然有较多的受检者由于受胃肠气体干扰,导致胰腺部分显示不清或仅仅显示胰腺的一部分,尤其是胰腺尾部。尽管通过改变体位、探头适度加压、深吸气利用左肝作为声窗等手法,以及饮用无气水或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消气等各种手法,努力改善图像质量,提高胰腺显示的清晰度,但训练有素的超声检查者仍要清醒意识到即使超声检查正常或未发现异常,仍不能排除早期的癌灶,抑或可能已存在较大的病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能被发现,超声在胰腺检查上仍有它的明显局限性。胰腺癌的超声普查不被推荐。注意事项•要指出的是,胰腺大小的测量仅仅是超声检查的部分内容,要注意观察其形态结构,回声特征;除横切面外,要特别注意从纵切面或斜切面去观察胰腺头部的上下部分及其比邻结构,对胰腺尾部要尽可能显示全貌,最好能显示到脾门出,通常在上腹部横切面上显示的胰腺尾部仅是其一部分。脾脏超声检查检查体位及检查方法•(1)右侧卧位:左侧9~11肋间近腋后线扫查,选择脾最长径所在部位和有脾门血管处冻结;再做脾短轴切面扫查。右侧卧位•(2)仰卧位:于左肋间沿长轴和短轴扫查,宜将探头放在左腋后线附近,做脾的冠状切面扫查。为了准确进行脾脏超声测量,需使声束平面进一步朝腹部倾斜,即仰卧位前冠状切面扫查。超声特征•大小:长度10-12cm,宽5-7cm,厚3-4cm;脾门处脾静脉内经0.5-0.8cm,脾动脉内径0.4-0.5cm。•边界:边界及轮廓清楚,包膜光滑完整呈线状中等回声,形态规则,表面光滑整齐。•回声:强度略低于正常肝实质回声,分布均匀。副脾声像图表现:1.圆形或椭圆形结节,通常1-2cm,包膜光滑,内部回声与脾脏相同;2.外形可似脾门肿大的淋巴结,但对邻近血管、器官无压迹;3.半数以上副脾有血管分支与脾动静脉想通,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和声学造影易于显示。标准切面•脾脏的纵轴切面呈半月形,表面光滑,外侧缘弧形向外突,内侧缘中部内凹,为脾门,有脾动、静脉出入。正常脾实质呈低回声,分布均匀,强度一般与肝脏相近,比肾实质回声稍强。应存图像测量规范及正常值脾脏长径宽径厚径成人(男)9.0±1.15.5±1.63.1±0.6成人(女)8.5±1.55.4±1.52.9±0.5注意事项•无论是仰卧位还是右侧卧位扫查,嘱受检者左手上举、抱头,可以使肋间隙增大,有利于更清楚显示脾脏。由于脾脏位置较深且位于膈顶部,易受肺部气体干扰,因此检查中,受检者的呼吸配合极为重要,深吸气有时更利于显示。注意事项•厚径测量:采用前倾冠状切面扫查技术,显示脾门及其血管,对于准确测量厚径十分重要,如果采用随意冠状切面扫查,容易造成误测,使得厚径测量过大。•通常,成人脾正常值厚径不超过4cm,长径不超过12cm,但超声发现脾径线超过正常值有无病例意义,应取决于对临床资料的全面分析。注意事项•如果超声检查在脾窝未能发现脾脏,应了解有无手术史,若无脾手术切除史,应注意寻找及鉴别有无脾脏先天性异常,包括有无异位脾、游走脾、内脏反位综合征、脾萎缩等,后者在老年人比较多见。注意事项•确认脾有无局灶性病变,须采用在肋间左右侧动扫查的手法,经过互相垂直的两个切面确认,且具有重复性,若受检者脾大超过肋缘,应当在左上腹壁做补充扫查。肝、右肾纵切面(右肋间、右肋缘下)右门静脉分支斜切面(右肋间、右肋缘下)
本文标题:腹部超声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7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