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申请表聘用单位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申报类别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申报所属学科组工程技术组申请人姓名杨国韬联系地址中关村南二条1号联系电话62586358/15011079736传真62586358电子邮件gtyang@spaceweather.ac.cn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制说明一、请申请人实事求是地填写表中内容。二、封面中的“申报类别”分为“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内“百人计划”、自筹“百人计划”三类。三、“申报所属学科组”分为“物理组、化学组、数力天组、核科学组、生物资源与工业生物技术组、农业组、生物医学与医药组、资源海洋大气组、生态环境组、区域农业组、信息与自动化组、空间与光机组、能源与化工材料组、工程技术组”,请申请人自主选择填报,具体评审过程中可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姓名杨国韬性别男出生年月1975年8月从事专业激光雷达及中高层大气遥感专业技术职务研究员现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受聘岗位子午工程总体技术组主任设计师天气室地基探测组组长上岗工作时间(年月)2009年3月学习经历(从大学开始填,内容包括时间、单位、学位、所学专业)(1)1992年9月~1996年7月,学生,在武汉大学物理系完成本科教育,并取得学士学位,专业:金属物理。(2)1998年9月~2001年7月,学生,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磁共振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硕士文凭及学位,专业:原子分子物理。(3)2001年9月~2004年7月,学生,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磁共振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博士文凭及学位,专业:原子分子物理。工作经历(包括时间、单位、从事专业、专业技术职务情况,时间段要连续,准确到月份)(1)1996年8月~1998年8月,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磁共振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专业:原子分子物理.专业职务:助理研究员。(2)2004年8月~2004年12月,研究人员,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磁共振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专业:原子分子物理。(3)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激光实验室(LaboratórioLaser,InstitutoNacionaldePesquisasEspaciais,SãoJosédosCampos,SãoPaulo-Brazil)作博士后研究,专业:激光雷达研制及大气遥感。(4)2009年3月~至今,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基探测组组长兼子午工程总体技术组主任设计师,专业:地基遥感,专业技术职务:研究员。如内容较多,本栏目填不下时,可另纸接续(以下各栏目均如此)。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简要概括,不超过500字)1、在国家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负责总体技术协调:牵头制定了子午工程23类、95台仪器的数据格式、接口文件和交换规划,保证子午工程数据流的畅通和共享;拟定了子午工程的运行模式,策划了联测计划,保证了子午工程多种监测设备同时联合探测的可行性;在子午工程后续发展的策划中,作为执笔人起草了子午工程二期和国际子午圈的项目建议书,推动了国际子午圈深化论证项目的进行;2、在子午工程空间环境系统的建设任务中,完成了北京和海南激光雷达台站的建设,通过接收通道技术改进,提高了北京激光雷达的探测能力,成为目前国内探测能力最强的高空激光雷达;对激光雷达做了功能拓展,实现了钾、钠的同时探测,即将进行钙离子、原子的同时探测研究;3、在激光雷达的研发中,对国内第一台高空探测激光雷达、双波长激光雷达、巴西全固态钠层测温激光雷达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独立完成了多普勒中层大气测风激光雷达的方案设计,提出了新的收发同轴连续扫描方案;4、在中高层大气的数据分析研究中,首次发现双钠层现象,改进了国际上知名的激光雷达及中高层大气物理专家Dr.Gardner提出的经典的重力波参数提取技术,得到了Dr.Gardner本人的肯定;首次发现重力波在激光雷达温度和密度数据中的一致响应。共发表论文12篇,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项。从事科研工作以来的1-3篇代表性论文情况作者排序年份题目期刊或国际会议名称卷期页12006GravitywaveparametersandtheirseasonalvariationsderivedfromNalidarobservationsat23°SJ.Geophys.Res111,D21107doi:10.1029/2005JD00690012008Lidarstudyofthecharacteristicsofgravitywavesinthemesopauseregionatasouthernlow-latitudelocationJ.Atmos.Terr.Phys.70991-101112008ImprovementinthetechniquetoextractgravitywaveparametersfromlidardataJ.Geophys.Res.113,D19111doi:10.1029/2007JD009454近5年,主要发表论文情况作者排序年份题目期刊或国际会议名称卷期页12006GravitywaveparametersandtheirseasonalvariationsderivedfromNalidarobservationsat23°SJ.Geophys.Res111,D21107doi:10.1029/2005JD00690012008Lidarstudyofthecharacteristicsofgravitywavesinthemesopauseregionatasouthernlow-latitudelocationJ.Atmos.Terr.Phys.70991-101112008ImprovementinthetechniquetoextractgravitywaveparametersfromlidardataJ.Geophys.Res.113,D19111doi:10.1029/2007JD00945412010SeasonalVariationsofGravityWaveActivityandSpectraderivedfromSodiumTemperatureLidarJ.Geophys.Res已基本接收22005武汉中层大气温度特性的激光雷达观测研究大气科学29314-32022005LidarobservationsofthemiddleatmospherictemperaturecharacteristicsoverWuhaninChinaJ.Atmos.Solar-Terr.Phys.67605-61022006Studyingthestabilityofthemiddleatmosphere(30―60km)overWuhanbyRayleighlidarChineseScienceBulletin512657-2661近5年,主要出版著作情况作者排序年份书名出版社撰写章节注:“作者排序”栏按“第一作者”、“通信作者”、“非第一作者”顺序填写论文被收录情况统计收录情况《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SCI》《EI》第一作者论文31通信作者非第一作者论文221总计252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SCI》引用情况他人引用次数引用期刊种数引用作者人数第一作者论文229通信作者非第一作者论文121048总计141050注:1.“论文被收录和引用情况”只针对前面列出的代表性论文和近5年主要发表论文进行统计;2.自引部分不计入引文统计中;3.对列入统计表中的论文需附论文首页复印件;4.对列入统计表中的引文需出据论文被引证明。到位后已开展的工作(包括研究内容与方向,实验室建设,团队建设等情况)一、研究内容与方向1、子午工程总体技术工作“子午工程”是对沿东半球120°E子午线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N附近共15个观测台站,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运用无线电、地磁、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探测手段,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30公里以上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中的地磁场、电场、中高层大气的风场、密度、温度和成分,电离层、磁层和行星际空间中的有关参数,联合运作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子午工程已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08年开工建设,计划2010年底完成建设。子午工程从科学目标、应用目标等方面来说有很多创新点,但与总体技术相关的创新点主要有如下几点,下面我将结合这几个创新点说明我在总体技术里的工作要点及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1)子午工程数据流及接口文件子午工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由监测设备集合而成的系统,它还有由具有数据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分发的数据通信系统和为预报应用提供服务的研究与预报系统构成,子午工程三大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由下图所示:数据通信系统由八个收集与处理数据的节点站和一个数据中心构成,是连接空间环境监测系统和研究与预报系统的桥梁和纽带,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先传送到各个节点站,并汇集至子午工程数据中心。研究与预报系统由研究建模分系统、民用预报服务平台等构成。研究与预报系统以数据与通信系统存储的空间天气科学数据为基础开展空间天气研究和建模,配合国家有关业务部门开展空间天气预报保障服务。三大系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好比人体的肢体、神经和大脑,空间环境监测系统如同肢体感受外界环境变化,数据与通信系统仿佛传递信息的神经网络,研究与预报系统就是子午工程的大脑,这也是子午工程创新点之一。所以与其它主要是兴建大型设备的大科学工程不同,子午工程三大系统并非是由一个个单独的技术设备器件构成,所以如何保证各个系统、分系统的有机连接,将是子午工程能否高效正常运转的关键问题。子午工程科学数据是子午工程项目建设的核心,是贯穿子午工程空间环境监测系统、数据与通信系统、研究与预报系统三大系统的灵魂。数据流由监测设备最先产生,经节点站汇集至数据中心,然后流向研究预报系统,产生数据产品及向共建单位和公众发布。所以只要数据能畅通流动,就表征着子午工程三大系统有机连接,子午工程在处于高效正常运转。所以子午工程各个系统、分系统的有机连接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子午工程数据流畅通的问题。数据流的畅通,必须解决如下三个关键问题:对于各类监测设备,该提交哪些数据,才能实现子午工程的科学目标?如何使系统、分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一致,使数据能在各系统、分系统之间顺利流动?如何有效地控制数据在不同系统、分系统之间传输时的流量,不至于发生数据流堵塞?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我们总体技术组的牵头下,将子午工程监测设备的数据接口文件按设备种类分为7个组:地磁分系统组、光学分系统组、火箭分系统组、无线电分系统1组、2组、3组、4组,并请相关的国内权威专家牵头,总体组、项目办、数据与通信系统配合,通过组织召开协调会或技术洽谈的形式,召开了4次协调会和1次内部协调会,以如下方式解决了上述问题:在国内各监测遥感专家的建议下,我们确定了各类监测数据所需提交的种类、级别,保证了子午工程科学研究所需的数据来源;总体技术组、数据通信系统在原有数据接口文件的基础上重新复核复算,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与各监测设备负责人及时联系,终于逐一确定了各监测设备的数据格式,并给出了完整的样本数据,作为数据接口文件的规范标准;在数据与通信系统、研究预报系统的配合下,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了数据流的传输时频及文件存储时间分割,并据科学目标的需要,确定了在研究预报系统各分系统与数据中心之间的传输数据种类。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最终于2009年6月形成了“子午工程数据接口文件标准”、“子午工程监测数据汇交要求”等文件,保证了子午工程流的畅通,为子午工程的顺利运行扫清了障碍。2)大规模的全国性的监测设备的联合监测子午工程建立了世界上跨度最长、功能最全、综合性最高的子午链,为
本文标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19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