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
1第一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第一节:伊奥尼亚哲学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充满了神灵。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定”。theinfinite.本原的两个特点:普遍性和流动性.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形成)4、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1)主要观点:一切皆流,无物常驻。Allthingsareinflux.(2)逻格斯(logos):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这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万物发展的规律性,强调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第二节:南意大利哲学1.毕达戈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Thingsconsistofnumbers.在说明宇宙是天体的和谐的时候提出了十种对立的范畴。而且发现了音乐中和谐音程之间的数学关系,各种音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琴弦长短的比例关系。结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2.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1)巴门尼德:(Bing范畴的首创者)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真理之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一条是意见之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理智是真理之路,感觉只能获得意见。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要用理智来进行论辩。“存在”的意义:A、“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提供真理的是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不能提供真理。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不变性和完满性。(2)芝诺:认为存在不能是众多,只能是单一;存在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他捍卫巴门尼德的观点:存在是单一的。2四个著名的否定运动否定多的论证:A、“二分法”B、“阿基里追龟”C、“飞矢不动”D、“运动场”芝诺的论证表明他不承认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是时空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由此否认运动的可能性。但他从反面揭示了一与多、动与静、有限与无限、时空的间断与连续的矛盾,对辨证法思想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三节、元素派和原子论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1)四根:火、水、土、气。万物由这四种元素不同组合而成。(2)爱恨说:爱与恨使得万物分离和组合。爱是使元素结合的力量,恨是使元素分离的力量。爱恨是相互对立而又相对联系的力量,普遍存在,相互作用使万物发展变化。(3)同类相知说:人和外部事物由四种元素组成,当构成人的根河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发生感觉。(4)流射说:一切事物都发生一种“流射”,可以穿过人的感官孔道,从而发生感觉。主观的认识内容与客观的认识对象相结合。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1)种子:种子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由“种子”构成。种子是最初的元素。种子的属性:A、永恒存在B、无限的C、同类的D、混合而存在的E、没有运动能力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也就有多少类。每一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2)奴斯(心灵)说:种子通过分离和混合形成万物。使种子运动的原动力不在种子本身,而来自“奴斯”。心灵是宇宙的原动力。心灵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他物混合、单独而独立。心灵应属于精神性的东西,心灵说属于外因论。(3)“异类相知”说:认识起源于感觉,产生感觉的原因是“异类相知”,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相反事物的比较,特别是相反性质的比较等得到的。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一)原子论的宇宙观(1)原子与虚空AtomsandVoid原子:不可分割、不生不灭。特点:充实性和不可分割性虚空:与充实相反,是空隙,具有可分性。二者同等的实在,都是存在。原子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万物众多和运动的原则。都是本原。3(2)原子的性质:数量上无限;没有性质的差别,只有形状、位置和次序的不同。(3)原子自动和必然性的思想。原子是自己运动,产生结合与分离。(二)流射说和约定论(1)原子会流射一种极细的东西,携带事物本身影像(轮廓),作用人的感官孔道形成印象(感觉)。思想也是精细影像,有感官作用心灵原子而形成。(2)、感觉与理智:事物被感觉到的属性不是真相,是按意见显现的,是人为的约定。只有理智才能认识真理——原子与虚空。第二章古典希腊自然哲学苏格拉底(Socrates)一、Knowthyself“认识你自己”1、哲学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必须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求助于灵魂内部的原则,发现事物的真理。哲学研究从自然转向人的原因:(1)在苏格拉底看来,对自然哲学的研究是毫无意义无使用之处的,把公认的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2)心灵是人认识事物的中介,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只有找出心灵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原则,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人类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好。2、自知其无知“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一无所知。”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正确的思考。真正地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应该是人的特点之一。二、德行即知识knowledgeandvirtuewerethesamething.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即德行。德行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行的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自然万物的内在目的和原因)的认识。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一一密切相关的。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即善的概念)的知识,才是美德。由于善本身有着不可改变的绝对内容,美德也就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成为普遍的知识,而不再是个人的任意活动。这种把美德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开创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即唯智主义伦理学。宇宙的目的是善,人生的目的也如此。而只有心灵才能具有善的条件。因此,要接近善,唯有“认识你自己”。2、知善必能行善,恶性在于无知。4没有人的行为会违背他相信是最好的事物。人们这样做只是内于无知。三、辩证法(dialectic)——Intellectualmidwifery(助产术)(1)获得可靠知识的方法(2)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苏格拉底与人谈话的方法论即古代意义上的“辩证法”,即通过揭露对方意见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助产术”。(3)真理即“去蔽”每个人的灵魂都蕴涵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柏拉图柏拉图的理念论TheoryofForms理念(form)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1)理念或型相实际上就是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抽象,集合许多个别事物所共有的基本特征,事物的必然的模式就是它们的本质。理念是独立存在的。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类事物即有许多个理念。由这些理念所构成的总体即是理念的世界。(2)理念是事物的本质的原型;理念是存在,即事物的本质。理念是独立存在的;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3)它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事物是个别的、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的,绝对的和必然的。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通过分有和摹仿来说明理念派生事物。(4)理念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最高的、终极的存在(理念),是全部存在和认识的基础(本原和动力),支配世界的最高原则。善实际上等同于God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关系: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和洞喻来论证着二者的关系。可感世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得见的物质世界;可知世界是由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它们可感而5不可知;只有通过理性认识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可知的。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是原本和模型,个别事物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型相是一类事物的共相,每个事物都分有这一共相的一部分。个别事物分有理念,因而具有理念相同的名称和性质。二是“摹仿”。型相是原型,事物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比如“木工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分有”与“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于有无造物主。因此可以说,“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亚里士多德一、四因论(解释实体的生成)(一)事物运动的四种原因所谓的“原因”(aitia),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1、质料因“质料”指“是者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质料是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基础、“载体”。2、形式因形式的两种含义:一是内在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即该事物的本质。二是外在形式,即形状(morphe),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3、动力因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的存在和生成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动因可分为事物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4、目的因事物运动的方向、目的或是目标。目的因是事物生成变化所企求的目标和运动发展的终点。是事物按其本性所期望充分达到的最高目标,这种目标是一种内在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把形式因看作是和目的因同一的,不仅如此,形式因、目6的因、动力因也是同一的,事物的目的便是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的源泉。同时,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意味着它获得了自己的本质和形式(二)形式和质料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的合二为一,归结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不论是形式,还是质料都不能单独成为事物生成和存在的条件和原因。他认为,形式和质料的分离只能在认识中发生,形式先于质料,形式是现实,质料是潜能。(三)潜能(潜在)与现实(实现)PotentialityandActuality1、潜能和现实潜能指事物具有的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能(还没有实现出来)的力量,“是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中的他物的变化的本原”。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的本质的事物,“实现”重在活动的过程,“现实”则重在完成的结果。2、质料和形式的关系即潜能与现实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为了现实的存在。事物的生成就是质料形式化,潜能变现实的过程。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二、实体论Substance(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在《范畴篇》中,亚氏通过制定判断实体的五条标准,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从而提出了他最初的实体说。这五条标准是:(1)实体的特性(判断标准)第一:实体是主体自身第二: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单一个体。第三:“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意思是说,性质、关系、等范畴都有对立面,如好与坏,上与下等,但没有什么能和实体对立。第四:“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这不是说不同类别的实体之间无程度差别,而是说同一类的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第五:实体是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其它范畴不具有这个特征。(2)第一实体和第二
本文标题: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5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