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0年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课件15
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福建省长泰一中姚秀元ctyzyxy@126.com15《南方地区的人文区域特征》1、人口与生活:•(1)人口:占全国55%,•(2)民族:汉族占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3)生活:食—大米为主食,住——注意通风散热,重庆、武汉、南京有“三大火炉”之称,行——水陆运输发达,玩——游泳、龙舟竞赛•2、农业生产-鱼米之乡•(1)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不利条件: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2)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3)主要农作物(产品):•①种植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甘蔗为主。•②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漆树、柑橘、香蕉、荔枝、桂圆(龙眼)、•菠萝、蚕桑。樟树(台湾盛产樟脑)、橡胶、剑麻、椰子。•③渔业:河湖盛产水产品和水生植物。•(4)主要农作物分布及其在全国的地位:•①粮食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的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均为国家商品粮基地;•②棉花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棉花种植面积仅次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③糖料(甘蔗)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福建是我甘蔗基地。•④油料(油菜)基地: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有“北移南迁”趋势。•⑤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⑥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区;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一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⑦桑蚕基地: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成都平原)。•⑧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分布最广-柑橘,南亚热带-香蕉、荔枝、桂圆、菠萝、热带-椰子(海南岛)•⑨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是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⑩林业基地: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经济林基地―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等主要分布于广大山地丘陵。•(5)农业灾害:•主要灾害:水土流失、洪涝•原因: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海淤积严重,本区农业自然条件较好,但由于人类盲目开发利用,大量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积,湖泊蓄洪功能减退。•在治理: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在坡度较大的地区要退耕还林。•3、矿产资源丰富与发达的交通本区矿产资源种类很多,尤其是有色金属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铁矿资源储量虽不如北方地区丰富,但是在四川攀枝花、湖北大冶等地区也有分布,为攀枝花、武汉、马鞍山、上海的钢铁工业提供了铁矿石来源。•(1)有色金属:江西钨矿(大余)、铜矿(德兴);湖南铅锌矿(水口山)、锑矿(锡矿山);广西铝矿(平果);贵州汞矿(同仁)、铝矿(修文);云南锡矿(个旧)、铜矿(东川);安徽铜矿(铜陵)。•(2)铁矿:四川攀枝花、湖北大冶、安徽马鞍山、海南石碌(富矿)•(3)煤矿:安徽淮南、贵州六盘水•(4)水能: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干支流。大余德兴锡矿山水口山平果铜仁个旧攀枝花大冶马鞍山石碌淮南六盘水•(5)、水(河)运发达:•长江: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三分之二,7万千米;珠江:航道常年通航里程仅次于长江;京杭运河: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6)主要铁路和铁路枢纽:•五纵:①京沪线②京九线③京广线④焦柳线⑤宝成线、成昆线•三横:⑦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其它:⑧西南:南昆线、川黔线、成渝线、襄渝线、昆河线•⑨东部:金温线(金华-温州),皖赣线(芜湖-鹰潭),鹰厦线、南(莱)福线(南平或莱舟-福州),•⑩南部:湘桂线(衡阳-凭祥),黎湛线(黎塘-湛江)、广深线(广州-深圳),广三线(广州-三水),三茂线(三水-茂名)。•铁路枢纽:株洲、南昌、上海、怀化•(7)主要港口:•上海、宁波(北仑)、温州、福州、厦门、汕头、香港、湛江、北海、防城、高雄、基隆4、蓬勃发展的工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本区沿海和中部地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九五”期间,国家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了本区西部开发和建设步伐,形成了东西互补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前,本区以轻工业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沿海和内地工业都蓬勃发展。目前,本区已经形成经济特征明显的三大工业带:I、长江沿江工业地带:•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形成我国实力最强、工业部门最齐全的工业区。自东向西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综合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以攀枝花、六盘水地区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在长江支流湘、赣地区的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了几大工业基地。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的雏形。•(1)钢铁工业走廊: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2)汽车工业走廊:沿江地带有上海、南京、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3)沪宁杭工业区(基地)沪宁杭——综合工业区武汉——钢铁、轻纺宜昌、重庆——电力、钢铁攀枝花、六盘水——钢铁、煤炭西昌——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有色金属•①特点: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②主要工业中心与部门:以轻型和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等工业最突•出。近年还建立了新型材料、汽车、微电子、计算机等新兴工业。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在上海的支援下,形成了工业发达的沪宁抗“金三角”地带。南京、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家用电器、丝绸、服装等工业产品,畅销国内外。•③发展条件:A.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B.雄厚的技术力量(科技力量强大)C.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D.农业基础好;E.接近消费市场。这一切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本区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④发展方向: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A、交通位置:“黄金水道”的龙头;沿海的中央——最大海港;京沪、沪杭线的交点;又是国际航空港。B、地位:最大的城市;最大的工业基地、商业中心及重要的出口基地。C、工业特点:轻重工业均发达,有轻纺、钢铁、石化、机械、电子等;技术水平最高,高精尖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D、前景:工业继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开发浦东,建成外向型开发区;今后将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⑤上海:•II.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1)经济中心:主要以广州、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等沿海开放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为中心。•(2)经济特点: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如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等。•(3)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在本工业带中尤为突出。•①特点: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基地。•②主要工业中心与部门: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如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等等。广州、深圳、珠海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是本区的工业中心。•③发展条件:①交通便捷(利):珠江三角洲靠近香港和东南亚;②很多地方是侨乡,为利用外资发展本区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③农产品丰富。•④发展方向: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下,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突出外向型经济。•(4)核电工业:大亚弯、岭澳、秦山•III.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区(带):•(1)资源: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不平,但是水能、矿产、农林牧资源丰富,目前,该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该区借西部大开发之风,经济将会更加迅速地发展。•(2)主工部门与中心: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煤炭、纺织、电力等工业发展迅速。重庆、攀枝花、成都是本区的重要工业中心。•(3)著名的工业:贵阳炼铝工业,六盘水煤炭工业,重庆与攀枝花钢铁工业,成都纺织工业,•(4)西电东送水电站:珠江-鲁布格、天生桥、龙滩、岩滩、恶滩;•长江-二滩、溪落渡、向家坝、龚嘴、铜街子、宝珠寺、安康、乌江渡;澜沧江-漫湾、大潮山。•5、水土整治重点•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灭害频繁发生的地区。•(1)淮河水灾治理:•①多灾成因: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1194年黄河南侵夺淮后,淮河流域水系被打乱,淮河失去了自然形成的独立入海通道。由于黄河带来的泥沙淤积,在公元1855年黄河改道北流之后,淮河流域土地沙化,河道淤塞,出海无路,入江不畅,灾害频繁,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治理工程-淮河入海水道期工程:总投资40亿元的“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于2006年10月21日在南京通过由水利部组织的总体竣工验收,这标志着淮河结束了800年没有入海通道的历史。淮河下游及洪泽湖地区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③治理成效:淮河入海水道被证明是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优越的工程,为确保下游2000多万人口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2)长江水灾治理:•①水灾及成因:•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受灾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经济损失上千亿元人民币。长江流域由于长期以来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淤积严重。为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大量流失,以及中下游地区的水患灾害,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来治理长江。•②治理措施:•第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计划在长江中上游11个省区造林2000万公顷,建设成一道保护长江的绿色屏障(下图)。第二,再就是长江三峡水库的建设。三峡工程保障长江防洪安全,是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水能资源的中枢洞时有利于改善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建成后将减轻荆江地区承受毁灭性灾害的风险,大大减少因防洪、分洪产生的环境问题,对洪枯水的调节有利于改善湖泊的生态环境。•(3)长江淮河污水治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长江、特别是淮河的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水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而且还使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减少。政府加强了对长江、淮河的洪涝和污染的综合治理,并对流域内的污染源进行了重点限期治理。虽然局部环境得到改善,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许多河流未来一段时间仍然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保护和治理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4)水环境三大问题:•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围湖造田等。•(5)土地整治•①主要土壤及整治•南方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紫色土和水稻土,它们的形成条件不相同,利用和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土壤①红壤②紫色土③水稻土分布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平原地区形成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温暖多雨→泥沙→(流水)→冲积盆底→(风化)→形成紫红色砂岩、页岩→(铁铝氧化)→形成紫色土多年种植水稻
本文标题:2010年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课件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9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