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公开课)
“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问题引领---明确重难点】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微观上:宏观上:2.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5个“成为”)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新要求: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进程中共十六大以来,城乡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加,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成为消费新亮点。探究一: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我国已经达到了总体小康社会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总体小康水平的表现(1)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名词点击: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探究二:1989-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表项目年份城镇居民收入(元)农村居民收入(元)人均GPD(美元)198913766011998542521622000628022538542002770324762020180008000超过3000注:①小康标准是人均GDP为800美元。②上海、北京、深圳等地,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而中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还处在温饱阶段。2000年还有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材料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说明我国总体小康______?3、总体小康水平的特征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活动:畅想2020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憧憬那时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祖国会是什么样子?4、畅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五个“成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1、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2、将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3、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4、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5、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3、建设生态文明。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比2000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B、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D、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E、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F、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温故知新:怎样解决就业问题?怎样缩小收入分配差距?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究三:•下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认识错误的是()•A.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B.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差距•C.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D.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具体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并不是要求所有地区在同时达到全面小康.课堂总结:课堂训练:优化学案P97
本文标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公开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0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