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答:宏观生态学: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观生态学:对其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就是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思考题一、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发展的四个阶段。2.19世纪生态学的两本标志性的书籍。3.20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A.E.HaeckelB.E.P.OdumC.A.G.TansleyD.Darwin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A.E.P.OdumB.HaeckelC.ClementsD.Tansley4、生态学按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5、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A.生物学时期B.环境科学时期C.现代生态学时期D.现代生物学时期6、20世纪,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学派,包括(北欧)(法瑞)、(英美)、(苏联)。7、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研究)(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等)等。8、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9、20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其中法国布朗-布兰柯,瑞士卢贝尔是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10、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1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部分包括(ABCD)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12、简述Tansley、Lindman、Odum和Carson的生态学贡献。(1)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奠定了基础。(2)Lindman对美国塞达波格湖生物群落能量流动的研究中,提出了群落营养动态理论,发表了著名的“能量转化1/10定律,创立了食物链学说和创立金字塔营养结构学说,从而建立了现代生态理论体系。(3)E.P.Odum是近代生态学的始祖,1953年出版了他的著名作品《生态学基础》;与H.T.Odum从生态能量流动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了溪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研究中首次用独创的能流框图来描述群落的能流过程和模式。1983年,E.P.Odum提出了较完整的能流基本模型,对能量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伤害,警告有关部门注意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本章重点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6.生活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二、问答题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答:(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个对生物是起主要作用的,称为主导因子。(3)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补偿作用: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4.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内稳态2.实验驯化与气候驯化二、问答题1.根据不同分类标准,生态因子分为哪些种类?2.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生物对耐受性范围的调整方式有哪些?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2、简述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与联系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包括在环境因子中。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5、生态因子中的温度、湿度、光、降水、风等称为()因子,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称为()因子。气候,生物/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非生物,生物6、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7、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中,什么是间接因子生态因子中,有些因子直接对生物起作用,如光照、温度等。而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将地形因子称为间接因子。8、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9、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10、在诸多生态因子中,(BD)因子称为主导因子。A.能替代少数其它因子B.对植物生长有明显影响C.把其它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D.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的因子11、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12、试述生态因子的补偿性和不可替代性当某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不足时,可以由其它因子来补偿,结果仍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例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以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这也是森林林冠下幼苗能够存活生长的一个因素。但是,这种补偿作用不是没有限度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部分的补充,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1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作用)(适应)和(反作用)。14、简述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两点补充:(1)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2)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15、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16、用图形表示耐性定律,并简要说明各区域生物的特点。17、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C)A.高温、高湿B.高温、中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18、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C)A.气候驯化B.调节C.实验驯化D.适应19、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20、判断:生物对环境只是被动地适应。(×)21、判断: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的生态因子是不变的。(×)22、判断:各个生态因子对生物所起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23、判断: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那么这种因子就可能成为限制因子。(×)24、判断:对所有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它的分布一般很广。(√)25、同种乔林生于密森林中时其叶片比生于蔬林中时薄,这主要是哪种生态因子在起主导作用(A)A.光照B.温度C.降水D.大气26、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A)。A.趋同适应B.竞争C.互利共生D.趋异适应27、“橘生淮北变成枳”阐述的是生态适应中的(趋异适应)适应。28、比较分析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第三章能量环境本章重点一、名词解释1.光周期现象2.光饱合点3.光补偿点5.贝格曼规律6.阿伦规律4.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又称总积温。二、问答题1.太阳光的生态作用有哪些?2.论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的应用意义。答:(1)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C)单位:日·度。上面的方程式可改写成:T=C+K/N=C+KV,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常数),单位日·度;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V为发育历期的倒数(1/N)即发育速率。(2)在农业的应用:a.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b.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c.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d.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e.应用积温预报农时3.论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答:(1)生物从形态上对低温的适应:植物:a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b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c一年生草本,死后留下种子越冬;d多年生草本,以块茎、鳞茎、根状茎越冬;e木本植物则以落叶相适应(自保措施)。动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增加羽毛、皮下脂肪量,增加隔热层,以降低热传导,或称增加隔热性。体型和颜色变化(2)生物从生理上对低温的适应:植物: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动物:a.增加体内产热量(非颤抖性产热)b.逆流热交换机制c.局部异温性d.耐受冻结e.超冷(3)生物从形态上对高温的适应:植物:a.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过滤一部分阳光;b.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c.蔽光效应,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减少辐射伤害;d.有些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改变毛皮、羽毛等的隔热性,减少脂肪等。有蹄动物的颈动脉在脑下部形成复杂的小动脉网,包围在从较冷的鼻区过来的静脉血管外,通过逆流热交换而降温,使脑血液温度比总动脉血低3℃。(4)生物从生理上对高温的适应:植物:a降低细胞含水量b增加糖或盐的浓度c旺盛的蒸腾作用d反射红外线的能力。动物:a.适当放松恒温性b.增加血流量c.蒸发散热d.忍耐高温(5)动物从行为上对高温的适应:主动躲避不良的环境和温度,寻找适宜的环境和温度,夏眠、穴居和昼伏夜出。4.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答:(1)促进种子萌发(2)促进植物
本文标题:成考生态学基础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6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