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宏观经济学主讲教师:曹家和教材:《宏观经济学》曹家和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刘厚俊编著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版《宏观经济学习题解析》曹家和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宏观经济学定义:P4第11行把整个经济总体(通常是一个国家)作为一个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与规律,从中得出解决整个国民经济中各类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资源稀缺性假设经济资源是稀缺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使一国的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2.理性人假设理性人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都具有理性的思维与判断,尽量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3.完备市场假设完备的市场需要具备自由进出的市场结构,完备的市场规则,充分的市场竞争,完全伸缩的价格,完全对称的信息。尽管在现实经济中,完备市场假设是很难实现的,但是为了把研究的问题确定在可控的范围内,用这样的假设可以使经济的发展尽量向理想的方向迈进。三、研究内容:1.它研究一国带总量性质的经济变量及影响其变动的因素。(P4第14行)2.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重要的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等。(P4正17行)四、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法,它从一国经济总体运行的角度出发,考察经济变量的运行变化规律。(P4正20行)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1.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人类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与发展规律.但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2.研究的方法是不同的。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是总量分析法,而微观经济学使用的是个量分析法。3.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微观经济个量的简单加总不等于宏观经济的总量,否则会出现合成谬误。合成谬误:指把对于局部正确的东西推而广之,认为对于总合整体也必然正确,而结果却并非如此。(P4倒第6行)4.宏观经济总量与现象是由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决定的。六、世界经济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1.大萧条:指1929年至1933年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经济大萧条。2.凯恩斯革命:(1)传统经济学:指1936年以前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代表性观点:萨伊定律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传统经济学的三大理论支柱:①商品市场的价格机制结论:在商品市场中,价格能够自动地调节商品的供求余缺,因而不可能出现商品的供大于求。②资本市场中的利率机制结论:由于利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在资本市场中资本的供给永远会等于资本的需求,不会出现资本供大于求的情况。③劳动市场中的工资机制结论:由于工资能够自动调节劳动的供求余缺,在劳动市场中不会出现失业现象。传统经济学所描绘的美好蓝图: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有使经济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并能使之永久地保持下去,任何人为的对经济的干预都是损害的经济发展,因而是无效的和没有必要的。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无情地粉碎了传统经济学的神话。(2)凯恩斯经济学: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一本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标志着一个新的现代经济学时代的开始。凯恩斯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需求能够创造自身的供给凯恩斯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理论重大问题上的三大根本性的转变:①经济学研究中心的转变: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凯恩斯认为:国民总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就业水平与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应该着重研究一国的国民总收入是如何决定的。②对市场经济常态看法的转变:传统经济学:市场经济的常态是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只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特例,而经济中的常态是小于充分就业。长期的非自愿性失业是可能存在的。③对政府经济作用看法的转变:传统经济学:自由市场经济具有自动调节供求余缺,使经济自动趋向于总量均衡,不会出现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因此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凯恩斯认为:由于市场总需求不足,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采取各种刺激总需求的政策手段,促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还在通论中提出了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与观点截然不同的主张,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目标与测量一、失业:1、充分就业: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愿意工作而且能够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即为充分就业。(P5倒8行)准确理解充分就业的含义:(P5倒2行)注1: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状态。(P5倒2行)注2:充分就业的产出量是一个经济社会能够保持长期生产的最大产出量。(P5倒第1行)注3:充分就业状态下的物价水平是稳定的。(P5正第1行)注4、充分就业本身包含着自然失业率。2、自愿性失业:指工人对工资的要求过高,导致资本家不愿增雇工人或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或略低于现行工资的工资水平而失业。(P6第2段第1行)3、摩擦性失业:指工人自愿放弃现有工作而去寻找更好的工作,或因季节性原因形成的工作转移,或因年轻人首次求业等情况而产生的暂时性失业。(P6第2段第3行)4、自然失业率:指只包含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两种失业现象时的失业率。(P6第2段第8行)充分就业和该社会存在着自然失业率两者之间并不矛盾。5、周期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中所出现的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一种失业现象。在经济繁荣时周期性失业下降而在经济衰退时周期性失业明显增加。(P6倒第4行)6、结构性失业:指因技术或国际竞争的变化所导致的对工作技能要求的变化或工作场所的变化而产生的失业。(P6第三段第1行)7、失业:也称为非情愿性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P7第2段第2行)8、正在寻找工作的含义:指一个人必须采取明确的行动寻找工作职位,包括在就业介绍所登记、向雇主申请,在工作场所登记、在报纸上登广告或应征广告等。(P7第2段第3行)9、失业率:指失业人数占劳动人数的比例。10、失业所产生的问题:(1)失业给家庭带来灾难,许多家庭因收入下降而陷入困境。(2)失业使家庭因生活拮据而破裂,造成离婚率上升。(3)失业使年轻人因长期失业而减弱对学习的兴趣;(4)社会犯罪、吸毒、卖淫与偷盗等犯罪现象增加。(5)失业使家庭收入下降,社会总需求下降,并使政府的税收减少。(6)失业说明经济中有闲置的资源,因而产生较高的机会成本。二、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的定义:相对于某一基年而言,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P8第6行)注意:当政府对物价进行严厉管制时,物价虽然不上升,但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这种情况称为隐性通货膨胀。2、通货膨胀的影响:(1)使没有任何收入,只有固定养老金的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2)对债权人不利而对债务人有利。(3)使人们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权威产生疑虑。3、通货膨胀的计算:(P9)4、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总产出与经济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某一时期内(通常为1年)国内居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P10倒8行)2、居民与非居民: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满一年以上的经济单位。非居民指在该国居住时间不到一年的各种经济单位。(P10倒7行)3、名义GDP:用当年的价格水平计算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GDP。(P11第2行)4、实际GDP:用某一基年的价格水平计算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GDP。(P11第3行)5、经济增长: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良标准为一国总产出的增长状况。(P11第2段第3行)6、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总资源量给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社会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点所形成的一条曲线。(P11第3段第2行)7、经济周期:现实经济总是重复着一种有规律的波动,总产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向上增长之后,就会自动向下运动并伴随着失业增加,这种有规律的经济随时间而波动的现象称为经济周期。四、国际收支状况:1、国际收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P13第3段第1行)2、净出口差额: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与非居民所进行的产品贸易和劳务贸易的净差额。(NX=X-M)(P13第4段第2行)3、经常项目账户:指一国对外经常发生的经济交易,包括贸易收支、服务收支和单方面转移三项。(P20第2段第2行)4、单方面转移:指物资或资金在国际间转移后,并不产生归还或偿还的债务问题。(P20第2段第3行)5、资本项目账户:又称为净资本流入,记录着一国对外资产与对外债务增减的经济交易,包括外商直接投资、金融投资与对土地等资产的购买与销售。(P20第3段第1行)第二章公共部门与收入再分配第一节政府的经济作用一、外在性与市场失灵1、外在性:指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对第三方经济人产生了成本和收益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在经济活动中反映出来。(P17第6段第1行)2、市场失灵:在某些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市场机制失效,市场无法再有效地为配置资源而发挥作用,这种经济现象称为市场失效。3、市场失灵的表现:(P18第5段起)(1)外在性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2)正常的经济活动经常受到经济波动的损害。(3)垄断造成价格等经济信号的扭曲。(4)市场不能在现在与将来之间有效地合理分配与使用有限的自然资源。(5)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收入分配十分不均。(6)市场无法提供社会必须的公共产品。4、市场失灵的对策:当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应该介入经济,通过制定各项有针对性的政策和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以纠正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混乱,并弥补由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低效率。(P19倒1行)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P20)1、政府提供法律与仲裁服务。2、政府直接经营生产活动。3、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4、政府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对收入进行再分配。5、政府通过实施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起积极作用。6、政府通过保持和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实现社会资源再配置。三、政府的行动与国家失灵(P21)1、政府行动:(1)直接行动(2)提供优惠或限制条件(3)强迫厂商去做某些事情2、国家失灵表现(P22)(1)预算与稀缺性约束(2)产权缺陷(3)人为阻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二节税收与收入再分配一、税收:1、税收的定义:国家依据法律、法令强制性规定任何单位与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P23第6行2、税收的特性: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确定性。3、直接税与间接税(1)直接税:指直接对个人和企业的收入与财产所征收的税,如所得税与财产税等。(P23第4段第1行)(2)间接税:指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对产品和劳务所征收的税。(P23第4段第2行)4、累进税、比例税与累退税(1)累进税:对富人收入征收的百分比大于对穷人收入征收的百分比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P23第5段第2行)(2)比例税:对富人收入征收的百分比等于对穷人收入征收的百分比的税种。如销售税。(3)累退税:对富人收入征收的百分比小于对穷人收入征收的百分比的税种。如财产税。三、政府对穷人的扶持计划1、减少失业:(P27第5段第1行)建立失业保险,为暂时失业者提供必要的收入。稳定经济,将经济维持在接近充分就业的水平。实施再就业培训,帮助失业人员尽快掌握新的技能。2、实行收入保障计划:(P27倒数第6行)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对低收入家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如对低收入家庭免收个人所得税。3、资助计划:(P27倒数第2行)对贫困老人与残疾人通过社会保障和补充收入计划,给予支持与帮助。对单亲有子女家庭实施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计划。4、建立安全保障系统:(P28正数第3行)为了保护社会中那些最不幸的人们,确保他们能够获得一定量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必需品。(1)向贫病交加的人们提供医疗救助(2)发放食品券(3)提供住房补贴四、建立社会保险制度:(P28正数第2大段)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伤残保险等。第三节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一、收入均等与机会均等1、赤贫概念:指那些收入低于某一公开指定的赤贫线的人们,这条赤贫线是该经济社会中人们能够维持温饱的最低收入水平。这部分人在发达国家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P29第1行)收入不均与赤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平均的收入分配体系并不可取。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学讲稿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25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