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解构主义建筑流派分析
目录摘要................................................................11、解构主义的历史...................................................22、解构主义与建筑的发展.............................................23、解构主义建筑风格演变.............................................33.1解构主义建筑创作手法..........................................33.2解构主义建筑形象特征..........................................34、解构主义建筑——央视大楼解析.....................................4结语................................................................5参考文献:..........................................................62解构主义建筑,一种“时代的反叛”摘要解构主义通过反对现代建筑一贯的形式传达自我的思考,提出对现代社会思想价值的异议,今天,虽然“解构主义”作为一个概念已经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但是秉承这种独特研究视角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们却依然活跃在整个世界的建筑舞台上,甚至较比十年前更加璀璨耀眼。而中国,也慢慢成为了这些建筑师进行建筑实践的重要基地。特殊的观察视角,广博的理论研究背景,是他们屡屡在国内各大国际竞赛中博得头筹的重要原因。于是很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青年建筑师们开始对此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关键词:解构;解构主义;建筑1、解构主义的形成基于尼采哲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和欧洲左派批评理论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柏拉图以来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而这种传统不容置疑地贯穿西方几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对现代主义理性功能的反思,传统观念的冲击,孕育了解构主义的产生。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解构主义强调打破原有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2、解构主义与建筑的融合建筑理论家将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这一理论解放了设计者被传统的结构主义完整性的约束,设计手法越来越让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人物如彼得·艾森曼、屈米等等。原来理论认为各个建筑要素要完整、有机,现在解构主义者却图1:法国哲学大师德里达3利用异质的要素并置,创造了新的美学观点。解构是文化的重构者,建筑元素的交叉、叠置和碰撞成为设计的整合过程和结果,虽然形态表面似乎呈现某种无序状态,但是其内部的逻辑及思辨过程却是清晰统一的。解构主义建筑实践过程追寻彻底打破了均衡、稳定、和谐等造型原则,借助穿插、错置、叠合等手法,创造出同经典建筑模式完全相反的充满矛盾、冲突、变异乃至怪诞的建筑形态。虽然表现手法以及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建筑理论家们将这些建筑师们统称为解构主义建筑师,而这支流派则被命名为“解构主义”流派。3、解构主义建筑风格演绎3.1解构主义建筑创作手法什么是解构主义建筑?用公开标榜解构主义的法国建筑师屈米的话来说,“今天的文化环境提醒我们有必要抛弃已经确立的意义和文脉史的规则”。他提出三项创作原则: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拒绝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改向两者的叠合或交错;强调破碎、叠合组合,使分解的力量能炸毁建筑系统的界线。解构主义建设的创作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把建筑分解为功能和非功能部分,(2)把建筑物破碎后重新组合,(3)在理性格局中陈列出非理性的建筑,(4)用分解组合的方式呈现时间的非延续性。3.2解构主义建筑形象特征正如人们把解构主义建筑评价成“在搬运过程中损坏,从空中观看破碎的火车站的画面”那样,解构派建筑的形象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如:(1)散乱:解构建筑在总体形象上一般都做到支离破碎,疏松零散,边缘上纷纷扬扬,变化多端。在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建筑学已有的一切程序和次序,避开古典的建筑轴线和体块组合,让人找不出头绪。(2)残缺:力避完整,不求齐全,有的地方故意做出残损状,缺落状,不了了之状,令人愕然,又耐人寻味,有残缺的美感。(3)突变:解构建筑中的种种元素和各个部分的连接常常很突然,没有预示,没有过度,生硬牵强,风马牛不相及。它们好像是碰巧偶然的撞到一起的。(4)动势:大量采用颠倒、扭转、弯曲、波浪等富有动态的体形,造出失稳、失重,好像即将滑动、滚动、错移、翻倾、坠落,以至于图6:动势图3:破碎图2:散乱4视乎要倒塌的不安架势。有的也能令人产生轻盈、活泼、灵巧、飞升的印象,同古典建筑稳重、端庄、肃立的态势完全相反。(5)奇绝:建筑师在创作中总是努力标新立异,这是正常的,倾心解构的建筑则变本加厉,几乎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不仅不重复别人做过的样式,还极力超越常理,常规、常法以至常情。处理建筑形象如亮绝活,大有形不惊人死不休之气概,务求让人惊诧叫绝,叹为观止。在解构建筑师那里,反常才是正常。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即: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的(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家连完整的工程图都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没有次序,没有固定形态,流动的、自然表现的;没有正确与否的二元对抗标准,随心所欲;多元的、非统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其中最主要的表象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样式”。4、解构主义建筑——央视大楼解析正如我们熟知的央视大楼是典型的建构主义建筑也是最具争议的建筑之一,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库哈斯认为,在摩天楼的创作中,“大多数只是按照预先的方式进行布置,在其中进行的只是惯常的活动。”他洞察到,摩天楼创作中“裙楼----中部韵律布置----顶部”这种模式已成为定式,应该有新的创作逻辑与思路。同时,在对摩天楼高度的认识上,他认为不必“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谓竞争”,而应建造“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群”。央视大楼位于北京最繁华的地段,单体建筑面积为47万平米,主楼屋顶最高处标高234m。主楼由两栋反“Z”字塔楼交叉缠绕构成,塔楼由悬臂结构连接,离地面160m——塔楼连接部分的结构借鉴了桥梁建筑技术,不同的是这个“桥”的某些部分足有14层楼高,桥上包括一段伸出75m的悬臂,前端没有任何支持。地上52层、地下3层,设10层裙楼,主楼的两座塔楼双向内倾斜达到令人惊异的6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比萨斜塔的5.5度倾斜。建筑外部由约3万块的菱形玻璃窗与疏密相见的菱形钢网格结合而成,从而会让人们失去视觉平衡的坐标系,造成一种错觉,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央视大楼都是倾斜的。而事实上它却以中心对称的形式达到了力的平衡,是很安全的。作为大楼主体架构,这图5:墙体菱形造型图4:央视新大楼5些钢网格没有像大多数建筑那样深藏其中,而是直接地暴露在建筑最外面,突显解构主义建筑崇尚突变、动势的审美趣味。基于对建筑形式和建筑高度两方面的认识,库哈斯创造出这种环状的形式,既从形式上化解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还设计出一种新的上下贯穿一气的形体。从动画上来看,建筑在竖直方向上确有一种进深感,这种进深感大大区别于以往摩天楼“高耸入云”的形象。旧建筑的搭建形式来看,比之德方斯拱门和原广司的东京大楼,这幢建筑更具水平方向的立体感;比起艾森曼的环形大厦,则更显出纯净感和现代感。这幢楼也延续着库哈斯的某些一贯手法:倾斜的玻璃幕墙、现代建筑的体块感及不大的高宽比例。相应的,它对环形形式与“促进团结、加强协作”之间关系的说明,则明显的缺少建筑上的说服力。对于这栋建筑的褒贬之声不经相同。建筑评论家英格萨弗容认为:“库哈斯的设计传达的信息非常具有震撼力,想想看大楼顶部的横结构悬在离地面那么高的架子上,在加上整个建筑庞大的占地面积,CCTV大楼时刻在提醒你是多么瞄下,而它背后代表的那个国家是多么强大。”香港建筑师严讯奇说他感觉这个设计能代表某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在新时期展现出来的东西:“不惧权威,敢于尝试,无所畏惧,高度自信”。而批评者却认为:钢铁与玻璃组成的空中楼阁,扭曲夸张的造型给人们带来的是异样的视觉冲击,容易产生不稳定和不安全感,如果说用这种时尚的建筑来吸引眼球,产生广告效应,形成地表影响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与央视电视台的社会形象却是背道而驰的。建筑是以西方的审美思路设计建造的,其中所承载的中国元素十分有限,所以得不到中国老百姓的审美认同也是在所难免的。同时,它出现在北京这样一个古都中和以往的建筑形象有着极大的不调和性。多少使我们对北京未来的城市形象多了一层疑惑——我们的北京是否会变得如库哈斯所说的“拼接城市”呢?如果这样,这座建筑也许将会成为拼接层次中最为新奇的一个片断。应该说,这幢建筑不仅是库哈斯的一项建筑实践,更是其城市理论在北京的实验。结语解构主义建筑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从形式上看,可以找到与中国草体书法艺术相通之处。建筑解构的风格,正如围棋有围棋者的风格一样,解构自有解构者的风格。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建筑的物质存在正在受到威胁,图6:央视大楼曝光照图7:央视大楼与周边6并已渐渐的被消减,被虚拟的空间所代替。但我们仍能够看到建筑作为社会的物质载体所具有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得既不是对老式的稳定的形式的重复,也不是对消费文化的拥抱,而是通过对变革和不确定性的开放和接受所传递出来的。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在在现有的环境因素的制约下把解构主义的理念(分解、颠倒、变构、重建)融入在设计中,但并不是完全的照搬大师的作品或风格,而是通过自己的认识理解进行设计,在整体的规划上还是本着科学合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景观和外建、内建的设计上大胆尝试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经过科学的、艺术的加工改造将别墅设计为一个富有时代感、创新性和艺术价值的新建筑群落。参考文献:[1].郑朝灿、丁承朴,解构主义建筑在中国——以央视新大楼、广州歌剧院为例,华中建筑,2011(6)[2].刘月圆,浅谈建筑中的解构主义形式,大众文艺,2011(15)[3].粟焕章,解构主义建筑的造型与空间设计,中外建筑,2009(8)[4].郑东军;黄华建筑设计与流派,2002[5].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1998[6].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1999[7].梁爽、祁嘉华,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以鸟巢、水立方和央视新大楼为例,2010(07)[8].郑朝灿、金颖平,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及特征,2004(01)
本文标题:解构主义建筑流派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1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