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与林老师对话—发展战略篇之三
1与林老师对话—发展战略篇之三林毅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1级研究生No.C20030242003年8月20日2与林老师对话——发展战略篇之三2003年6月13日上午林老师:我想特别感谢各位。第一次的对话录音整理出来放在网上以后,我注意到看的人不少。同学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还有的同学给我发来了E-mail说看了对话以后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这里我要特别地感谢对话的几位组织者,也要感谢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执着提问的同学,只有同学们把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我才会有机会给大家作解释,经过这样的反复辩驳,我们思想的交流才能深入。今天还是继续讨论发展战略的话题,再一次请李韶瑾同学作为主对话人,先由李韶瑾提问,我来回答。如果各位对我的回答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有补充、有其它的疑问,也欢迎提出来讨论。李韶瑾:大家好!我现在来问第一个问题。如果按比较优势来发展,就像拉美国家,资源是它们的优势,那是不是它们一直都在生产初级产品,而没有办法赶上发达国家呢?林老师:这是我在谈比较优势战略的时候,最容易让人产生的疑问之一。我的看法是,如果一个国家在自然资源上有比较优势,首先不管在哪个阶段,它的出口贸易当中自然资源产品所占的比重一定会比同等发展程度的其他国家大。比如说今天的美国,耕地多是它的一个比较优势,美国粮食的出口在国际粮食贸易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美国在全世界是属于耕地资源相对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是必然的。但是不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就只会生产那些自然资源产品呢?不会的,因为在开始发展的阶段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产品,可以在国内、国外市场最具竞争力,创造最大的剩余,以最快的速度积累资金,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会不断的提升。也就是先把土地等自然资源所赋予的潜在价值,经过生产,变为有竞争力的产品,才可以转变为金融资本。随着金融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会增加,它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也会跟着提升。例如美国现在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就非常小了,只剩2%-3%左右,雇用的劳动力只占全国总就业的2%。这种情形不光在美国可以看到,在北欧的国家也可以看到。北欧国家最大的优势是森林资源。它在发展的早期以出口森林资源为主,靠此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北欧国家现在还是世界上的主要森林产品出口国,但是它现在出口的工业产品也是非常多。另外,澳大利亚也是这样的情形,今天澳大利亚的铁矿以及羊毛的出口在全世界的铁矿和羊毛的总出口中还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现在澳大利亚在有些工业产品的出口上是具有相当的竞争力的。所以这是一个怎么把自然资源的优势,靠发挥比较优势转变为金融资本,以改变要素禀赋结构的问题。只要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了,产业结构也就会跟着改变。如果像拉美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样,不先利用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生产初级产品,积累资金,提升要素禀赋结构,而是,想马上改变产业结构,直接扩大资本密集产品的生产,结果形成了赶超,反而欲速不达。李韶瑾: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说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实际上这种产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随着这个国家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升级而改变的。但是,有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可以通过政府强制干预经济来迅速提高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比如说韩国和日本他们在3发展经济时发展重化工业的时候他们会说他们是按照动态比较优势来发展的。那你是怎么看待动态比较优势的。林老师:动态比较优势是在六、七十年代以前相当流行,到现在在国内还很有影响的一个理论,其观点是:为了加速一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些现在没有比较优势而将来会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应该给与支持、保护,否则在外国廉价产品的竞争下,这样的产业也许永远建立不起来。动态比较优势的观点经常被用来作为支撑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但是,就像在上次对话中谈到的,许多被用来支撑动态比较优势的例子,比如德国俾斯麦在1870年代推行的铁血政策,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电信产业的政策,日本在1960年代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些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所以,国家在协助企业克服一些产业升级所可能出现的协调等外部性问题以后,在竞争的市场当中这些新建立起来的企业是有自生能力的,只要正常管理就能正常盈利,政府就不再需要给与这些企业保护、补贴。例如,1960年代中,日本的通产省提出汽车产业优先发展政策时,只支持了日产和丰田两家汽车厂,但是,本田、铃木等10来家公司抵制通产省不准进入的道德劝说压力,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进入汽车产业,也发展得非常成功。所以,在1960年代中,日本通产省推动制造业升级到汽车产业,是符合日本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但是提倡动态比较优势这个概念的政府或经济学家,他们想要发展的通常是这个经济今天没有比较优势,也许要10年、15年之后才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的产业中的企业建立起来以后,在竞争的市场当中没有自生能力,即使有正常的管理也不能盈利,所以就需要有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这样的企业自己不能创造剩余,而且会挤占资源,抑制了其他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和这个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结果是延缓了这个国家在这个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时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追求动态比较优势或者是赶超的时候,要保护的通常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整个产业部门,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或是关税保护是不够的,结果很可能出现上次对话中讨论赶超战略时谈到的,必须对资金、外汇等一系列价格信号进行大量的扭曲,导致寻租、裙带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不稳定等问题,经济发展停滞,要素禀赋结构得不到提升。如果出现这种不幸的后果,本来10年、15年以后,水到渠成,就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果成了永远需要保护的幼稚产业。李岩: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理论里的一个概念,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贸易时,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五十年代时我国的对外贸易非常少,在这种状况下,比较优势的作用不大,是不是就可以实行赶超战略或者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林老师: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第一个层次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经济中,这个经济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必须相一致。当然需求结构中不会全部是轻工业产品,有一部分可能是重工业产品,在这种状况下这个经济所应该进入的产业和生产的产品会比完全开放的经济要多一些。但是,即使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经济中,还是会有产业、产品和技术的选择。我们拿一个比喻来讲,比如说非洲的一个穷国,如果不是政府的干预,老百姓绝对不会有钱搭飞机旅行,也就不会需求飞机的,如果政府要去生产飞机,这当然是一种赶超。其次,对那些有需求的产品,例如粮食,也同样有用劳动比较密集的技术、还是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来生产的问题。在1970年代的时候我们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经济,当时政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可是我们那时的劳动力非常丰富,这样的政策也就是一种赶超。所以,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决定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的核心概念是自生能力,即使在一个封闭的经济当中,也会有产业、产品以及技术选择问题,这些选择都必须与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相吻合,企业才会有自生能力,政府才不需要去干预市场的作用,经济4发展的绩效才会好。所以,并不是在封闭的经济中就可以不顾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去实行赶超战略。从第二个层次来说,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经济是封闭还是开放,贸易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的。如果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该进口的进口、该出口的出口,贸易所占的比重就大;如果不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了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该进口的不进口,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又不能得到充分的资金来发展,该出口的也出不了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就会很小。我们在改革以前就是这样的情形,在78年时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进出口贸易的总额才206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才9.5%,比当时台湾省的进出口贸易还少一点。到改革开放以后,放弃了赶超战略,2002年进出口达到6208亿美元,增加了30倍,占GDP的比重达45%,在所有大国中我们是最高的。从改革前后的比较可以看出来,到底一个经济是封闭还是开放,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自己的发展战略决定的,越赶超就越封闭,越按比较优势就越开放。徐锡龙: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比较优势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我们可以让私人自发地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他自己的产业,而政府可以根据他的目标来进行自己的战略决策。就拿中国的例子来说,中国的民间资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让它们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让那些民间的资本进入到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时政府可以不用管它们,而自己不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可以来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我觉得这样的发展最终来说是比较好的。林老师:这个想法似乎面面俱到,其实是不可行的。首先,一个经济中资本总量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都是给定的,政府不管使用直接的税收、通货膨胀的间接税、或是其他价格扭曲的方式来取得资金去发展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民间能够用来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资本就少了,有竞争力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样,这个经济的资本积累的速度就慢,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就慢。而且,政府是靠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来发展高技术产业?如果是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来发展这些高科技产业,和现在的国有企业有何不同?会产生什么问题,大家已经很清楚,不用我再详细论述。如果是靠私有企业来发展,结果会怎样?这些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需要政府保护它,给它垄断、优惠、补贴才能生存。这样的企业赚钱就有两个方法,一是改进管理,一是跟国家要更多的保护、补贴,后者比前者容易,所以这些企业会比国有企业更有积极性向国家诉苦说保护得不够,还要国家给与更多的保护和补贴,当这些企业要的保护补贴越多,这个经济中可以用来发展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的资金就越少。再者,政府会选择谁去发展这些企业呢?政府到时很有可能会选择和政府主管官员关系好的人,而那些和主管官员关系好的人,是不是就是最有经营能力的人?这就很难说了,经营企业和搞好政府的关系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政府主管官员更大的可能是选择会拉拢政府的人,即使他们的经营能力不见得是最好的,这就会出现所谓的裙带资本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这样经济的效率就会更低了,问题就会更多。最后,民间资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经常会有人为制造垄断的倾向,所以,即使按比较优势来发展,政府也必须负有维持市场竞争秩序的责任,不能就放手不管。徐锡龙:你上面有一个假定――政府花费的资源就一定会减少民间的资源,这在一种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说在改革开放的经济中,民间的资本可以让它按比较优势来发展,这是有自生能力的,是利润最大化的。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借外债的方式来发展,这样就可以避免政府花费的资源一定会减少民间的资源的情形了。林老师:请问外国为什么会借钱给你?外国人借钱给你不会不要的回报率吧。如果投资的企5业没有自生能力,投资后不赚钱的话,外国人不会替你还钱的,到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要靠国内的钱来还吧。韩国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应声而倒,就是因为借了太多外债来发展没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徐锡龙:现在政府发展汽车产业不就是我讲的这种情形吗?林老师:所以你看看我们现在发展汽车产业所采用的方式就不是政府去借钱,也不是企业去借钱,而是采用合资的方式,让外国人自己拿钱来投资,投资后它们占有一定的股份,承担一定风险。直接利用外国的资本来发展比我们现在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资本密集度高的产业是可行的,但是,是有条件的,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利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把在国外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转移到中国来,设立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到国外去,虽然外资企业的资本密集度会比国内相同产业的资本密集度高一些,但还是属于劳动密集的产品,现在,在东南沿海一带的许多外资企业属于这个类型。第二个是国内有很大市场的资本密集性产品,外国企业为了进入中国的市场,而和我们的企业合资或独资生产,这是我们用市场来换资金,可以说是草船借箭,我国的汽车产业就属于这种类
本文标题:与林老师对话—发展战略篇之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