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地理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地理教学论学科名称的演变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P5(一)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切对象和问题以“学”为出发点去研究“教”(二)地理教学活动诸8要素1、学生(核心要素)占据中心地位2、地理教学目的(基本要素),是地理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3、地理课程(实质性因素)受教学目的的制约4、地理教师(主导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学活动都需要地理教师的指导5、地理教学方法(活跃因素)6、地理教学评价(不可缺少的因素)具反馈、调控、改进教学的功能7、地理教学管理(保障因素)建立教学秩序及教学管理制度8、地理教学环境(重要却易被忽视的因素)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教学环境。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八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地理教学活动为学生而存在,所以学生占据着中心地位;地理教学活动的最终任务是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也是学生学习地里的根本结果;为达到地理教学目的,必须由起主导作用的地理教师来组织,并且只有通过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方法作为中介,运用教学管理手段,才能完成此任务;地理教学目的是否完成,或达到什么程度,还必须从学生身上得到体现,通过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来判定;在整个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目的、课程、方法、评价、管理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同时,以上要素也可以对教学环境产生反作用。三、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地理学科性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在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地理教学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应达到的基本目的。2、国内外地理课程的开发研究,探索地理课程与社会需要,地理科学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学校地理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作用和分类,认识教学方法和组织形2式适用的条件和场合,寻找地理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优化组合,探索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4、探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剖析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以及底料教师的心理特征。5、研究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评价的方法,探索评价改革的途径。6、研究教学环境的作用,如何创设良好的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一、地理教学论隶属的学科门类:教育科学二、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德国教育家拉克特:科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艺术地理教授法→应用学科地理教育学→理论学科地理教学实践是地理教学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教学理论外,对地理教学论在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的要求更迫切。学术并重: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第三节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一、地理教学论的教育学基础教学论是普通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对教学现象进行宏观研究,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地理教学论是从微观的、分析的、学科的教学论,从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出发,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及活动的分析,寻找地理教学规律。教育学为地理教学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论等为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素材,是教育学赖以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为教育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抽象概括奠定了基础。二、地理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1、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因素。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个体差异、智力的开发、野外观察力的培养、想象力、记忆力都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2、地理课程目标体系和地理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制定必须都依据心理学的智力理论所提供的参考框架。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3、地理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教学方法符合心理学规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4、从心理学理论中营造舒适方便、宽松活跃、学习气氛浓厚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学活动更优质高效。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某些理论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相关理论的补充作用)三、地理教学论的地理学基础1、地理教学活动涉及的首要问题是地理教学目的的确定,必须依据地理学的基础理论。2、地理课程是地理教学论所研究的地理教学活动诸因素最实质性的要素,学校3地理课程的主要来自地理学。3、地理教学活动中关键的两个要素——教师和教学方法,都有很深的地理学烙印,地理教师要有扎实的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四、地理教学的研究方法P18(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地理教学活动处于常态下的被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收集其语言,行为表情等状态,并通过分析来认识被研究对象特点的一种研究方法。(二)调查法指围绕课题的目的,通过被研究对象或熟悉被研究对象的其他人,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综合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某些地理教学现象之间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三)实验法指根据地理教学科研的目的,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有计划地改变自变量,对因变量观察、测定、记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确定地理教学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四)文献法通过文献的查阅整理分析,从中领悟地理教学理论的真谛,探寻地理教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五)经验总结法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地理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材料,通过整理分析综合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章地理课程论第一节地理课程概论P22一、地理课程的含义(一)对课程的不同认识1、各个教育流派的不同观点2、国内学者的理解、我国课程专家施良方教授的观点(三)地理课程的定义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功能: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二、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1、地理科学的发展2、社会发展3、学生的发展(心理年龄特征、地理学习动机)三、课程的类型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2、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4、我国地理课程的类型:(1)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加强自然与人文的相互渗透4(2)部门地理与分区地理的综合:初中以区域地理为主增强自然与人文、部门与区域的综合,体现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实现地理课程的知识体系从学科分支体系向环境综合体系的转变。(3)活动课程的发展: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扩展和深化乡土地理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第二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29一、我国国内地理课程的历史以及发展改革(一)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学地理课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地理课程(三)21世纪初中学地理新课程1、我国新课程的改革背景2、我国初中地理新课程的设置:2年,每周二课时3、我国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必修课程分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共103课时。二、台湾、香港地理课程设置第三节国外中学地理课程设置36三、国外地理课程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1、设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2、打破学科体系式的课程内容体系3、课程标准知识点粗化,说明及教学要求细化4、减少教学内容的主题,增加单元教学时间第四节地理课程教材改革45一、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一)地理教学大纲与地理课程标准的演进(二)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最高要求行为描述是清晰地、可评估的描述相对笼统模糊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成为教科书的执行者范围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侧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二、地理课程教材的发展与改革(一)地理教材的概念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协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知识信息材料。广义: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包括所有适用于地理教学活动的材料,如地理教科书。地图册、练习册等等。狭义:地理教科书(课本)(二)当代国外地理教材的总体特征1、变现与组织形式科学新颖52、内容选择、处理科学合理3、内容选择更注重实践性知识4、地理教材的知识内容普遍增加了人文地理比重(三)我国地理教材改革成就与特点1、重视选取材料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重点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尤其重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2、编写者重视在教科书中体现学习的过程,在教科书中设置如“阅读”、“活动”、“实验”、“研究”等学习栏目,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接受与理解知识。3、教科书中的内容要求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灵活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4、教科书图文并茂,栏目多样。感悟1:关于地理课程资源地理课程论对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的较少,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补充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施与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需要足够的重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完成地理课程目标、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地理课程资源的特征1.1内容开放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局限于教科书、课堂、教师和学校,期刊杂志、社会生活、大自然中都蕴藏着大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理课程资源,师生可以随时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1.2形式多样地理课程资源既有来自自然,也有来自社会的的;既有校内的、校外的,也有显形的、隐形的[1]。1.3功能交叉地理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之间有所交叉互补,可互为对方学科的教学服务。比如地图常常为历史学科所利用,起到相当重要的教学价值。二、地理课程资源的分类[2]2.1按功能划分素材性资源:直接作用于地理课程中的教学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资源:间接作用于地理课程中的教学素材或来源。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并没有绝对的界线。2.2按性质划分自然地理课程资源:自然界中存在的,可以运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社会地理课程资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可以运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2.3按空间分布划分校内资源:学校范围之内能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校外资源:学校范围以外能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2.4按呈现方式划分实物资源:以实物形态存在,能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6活动资源:存在于活动中,能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信息化资源:存在于音像、网络媒体中的地理课程资源。2.5按存在方式划分显性资源:实实在在以物质形态存在,可以直接运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隐性资源:以潜在的方式对地理课程施加影响的资源。三、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3.1完成地理课程目标的保障,丰富教学内容完成地理课程目标,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需要通过有丰富课程资源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并有效地利用,为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另外,地理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因此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促使地理课程与时俱进。3.2改革传统地理教学的基础,促进全面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以课本、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显性的校内实物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其局限性可想而知。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出更多的校外的或者隐性的种种地理课程资源,改革传统地理教学。比如让学生走出教室,野外实习考察等,可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既要体现地理课程资源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终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3]。四、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方法4.1校内地理课程资源[4]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各级地理课程资源主要指的是国家、地方、学校这三级地理课程资源。国家地理课程资源具基础性和统一性,可以用来满足大多数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地方地理课程资源展现当地特色和发展需要,有利学生了解本土的自然与社会地理环境;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根据学校优势与特点专门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各地各学校形成独特的地理教育特色。4.2社区、家庭地理课程资源[5]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高等院校、地理研究所、青少年中心、少年宫等。因此在地理新课程教育中,社区也可以充分利用
本文标题:地理教学论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2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