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苏轼的人生遭际与旷达人生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苏洵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dá]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名二子说》轼:车子前方的横木辙:车轮子的印儿苏轼的人生起伏起:幼年随父发奋读书。嘉佑元年,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①,高中进士第二名②。嘉佑六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③,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④。后逢其母程夫人病故,苏轼返回家乡服丧。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①《刑赏忠厚之至论》②五十少进士③制科考试:北宋南宋三百年举行了22次,录取41人。北宋建国到苏轼的时候,有一百年的时间,只有一个叫吴育的文人考了一个第三次等。④协助凤翔府的知府。伏:神宗时,王安石变法①。苏轼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②,不容于朝廷,被迫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③,任满后被调往湖州任知州。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④。苏轼坐牢103天,几被砍头。幸亏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低微,苏轼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这时起的⑤。①王安石变法:朝廷财政负担过重,当时一个宰相一个月的俸禄有50多万文,一斗米50文,一月俸禄可买一万斗,也就是12万斤。②苏轼反对变法原因:认为朝政改革的关键在于用人制度,而不在于变革制度本身,体制本身;主张循序渐进的改革,反对狂风暴雨式的改革。③《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④乌台诗案介绍:宋神宗在年少的时候就有变法的志向。然而,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各方的政见不同,这不免让宋神宗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他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⑤好友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我的朋友真可怜,谈论佛法忘睡眠。忽听老婆一声吼,手杖落地心发抖。河东狮子吼成为所有武艺高强、生性坚强的女性的共同的一个外号。宋神宗的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黄州江边的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的巅峰之作。起: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短短的十七个月的时间里头,苏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宰相司马光去世之后,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苏轼跟旧党人物之间的这种矛盾开始加重,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伏: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来到阔别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元佑六年,哲宗亲政,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元佑八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①①由于受到新党的政治报复,在五年时间里,被连降十几个官阶,由一名正三品大员,被贬到蛮荒之地海南,担任一个九品的犯官。此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花甲之年。海南生活条件《与程秀才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养生保健“谪居三适”: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况有松风声,釜鬲鸣飕飕,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明灯一爪剪,快若鹰脱鞲。徽宗即位后,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②②海南——永州——当涂——南京——常州“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7月18日)维琳方丈“端明宜勿忘西方!”(7月28日)“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着力即差。”妻子王弗眉山人,十五岁嫁给苏轼,有子苏迈。二十六岁病逝于京城开封。《亡妻王氏墓志铭》“敏而静”“有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王闰之王弗的堂妹。二十一岁嫁给苏轼,比苏轼小十一岁。生二子,苏迨、苏过。四十六岁去世。墓志铭:“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得失如一,随遇而安”“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侍妾朝云比苏轼小二十五岁,原是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收进来的一个小妾。那时朝云十二岁,跟苏轼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评价:“敏而好义”,“忠敬如一”《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春天还是会到来的)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苏小妹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如意郎君是苏轼的学生秦观《苏小妹三难新郎》苏小妹“闭门推出窗前月”秦观“投石冲开水底天。”苏轼“未进门前三五步,额头已到大堂前。”苏小妹“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尚未到腮边。”秦观之妻徐文美苏辙和子由渑池怀旧创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当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水调歌头·中秋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想起五年没有见面的弟弟,心中非常地感慨,中秋之夜喝了很多酒,写下了这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黄州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贬所,这首词抒写苏轼被贬黄州后忧生惊惧的作品,大约作于(1080—1082)期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1]黄州定惠院: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苏轼有《游定惠院记》。[2]漏断:漏壶里的水滴光了,指深夜。漏壶,古时用水计时的器具。[3]幽人:幽囚之人。作者自指。[4]缥缈:隐约貌。[5]省:了解,明白。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后赤壁赋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本文标题:苏轼与旷达人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16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