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近现代文明第7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
模块二第7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归纳知识整合专辑助力高考考点一考点二历史阶段特征热点透析高考冲刺直击高考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表现政治上建国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经济上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6.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7.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8年)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成功探索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②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③1962年起,经济恢复、发展失误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②“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2.民主政治的挫折“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3.外交突破(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4.文化教育的得与失(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双百”方针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3)教育事业的发展: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②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事业的进步(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点击命题角度]视角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例1](2012·广东高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解析]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答案为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排除C、D两项;A项明显错误。[答案]B[拓展归纳]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视角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例2](2012·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新中国除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外,还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B项发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C项是“一边倒”方针的目的;不结盟运动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B、C、D三项皆与题干不符。[答案]A[拓展归纳]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特点(1)革命性: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视角三20世纪70年代重大外交成就[例3](2012·天津高考)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解答此题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题干的要求。此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一是涉及中美关系,二是涉及台湾问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不涉及台湾问题的解决,可排除①;尼克松访华和中美正式建交都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②③符合题意;邓小平访美不符合“突破性进展”这一限定条件。因此答案为C项。[答案]C[拓展归纳]近代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1.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使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在外交上处于被动的屈辱地位。2.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3.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日本、美国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4.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演练命题热点]1.(2012·西安期末)“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解析:选“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突出的是中国当代政治制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材料试图说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产物。A2.在印尼的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内,一块展板上摘录了周恩来当年的发言:“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建国初期体现这一外交理念的不包括()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C.“万隆精神”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选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初期我国外交理念不断走向成熟的准确概括和归纳能力。材料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即主张所有国家能够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但D项与这一概念的主题不符,故选D项。D3.(2012·皖南联考)2012年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40周年,阅读右图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最主要信息是()A.中美关系日益走向紧张B.美国公开违背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C.正确揭示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D.美国政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解析:选解题关键在于漫画中的文字信息。美国打着恪守三个联合公报的幌子干涉中国内政,由此可得出C项正确。A项不符合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B项错在“公开”;D项不符合“对台军售”。C[点击命题角度]视角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例1](2012·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解析]本题考查“一五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文明第7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