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
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心理卫生的基本问题•三级预防•初级预防(一级预防)指旨在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以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的愈后,防止复发•三级预防的功能是做好精神残疾的预防和康复,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二级预防•工作重点是学校和家庭以及工作人群•制定心理行为筛查制度,对智力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发育史和家庭环境定期监测,建立心理行为档案,发现问题人群,及时请专业人员诊治•对那些“高危”者(心理发育偏常,早期经历创伤,家庭背景不良等)要重点防护•学校、企业、机关、社区可开设心理咨询室等,家庭也需积极配合,为问题人群提供及时服务现代人怎么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呈现出低龄化、老年化特点•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抑郁症的发病率5-8%,WHO预测抑郁症在中国的发病率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现在的青少年怎么啦?•抑郁以及自杀企图,多在15-19岁期间出现•焦虑,特别是害怕学校和社会性情境(孤独、不愿交际)•行为问题和犯罪•进食障碍(贪食、厌食)•滥用毒品(或药品)•网络成瘾•............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100名健康对象中•精神疾患现患者20%•阈下状态者9%•有两种以上症状者31%•正常者36%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个社区几乎每四个人中有一人患有确定的精神障碍•这些病人中只有一半去看过病•看过病的人中只有一半被诊断出来•诊断出的病人中只有一半得到适当治疗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七秒钟有一个人患痴呆症•2020年自杀人数达150万•精神疾病、药物滥用、癫痫等占13%,高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面对危机•损失因素:涉及人员、财产、职业、躯体、爱情、职业、地位、尊严等的丧失•适应问题包括新生入学、重大考试、考研、毕业、找工作、迁新居、移民等情况,多指对新的环境或状态时需要重新适应的心理应激•矛盾冲突面临各种急需作出决断的矛盾及长期的心理冲突等状态,如弃学经商、现实的趋俗与良心道德价值观的激烈冲突等•人际紧张或持续的人事纠纷导致的危机紧张反应•短时期的不现实和麻醉感觉•睡眠紊乱•没有食欲,消化不良•肌肉紧张•头痛、心痛、皮肤搔痒,感染•焦虑和抑郁•推理、判断和注意的集中等出了问题•逃避问题(思想上和行动上)•对问题的心理专注•愤怒、羞耻和犯罪感•第一阶段(问题的评估)•第二阶段(制订干预计划)•第三阶段(治疗干预)•情感支持-同理-如何提供情感帮助(倾听)我们的帮助是否有效的三个标准•我们的脑子里是否有危机的内在图式•我们是否清楚应怎样帮助处于危机的人们,才能调动这些个人积极性•对人们所处的困境,我们是否有较深的同情-判断他人需要什么帮助-你实际上可以提供什么帮助-了解自己助人的真实动机-你所能提供的只是某一方面的帮助-评价你所给予的帮助对帮助者的忠告有效处理•评估问题的真正状况及严重程度•了解问题的原因及发展•研究问题的性质及介入时机•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料•发展解决问题的处理模式及策略•执行策略并解决问题•检讨执行结果并评估得失•对关键人物的说明与辅导心理健康状态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不良状态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2.损害轻微。感觉到的愉快感少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3.能自已调整。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心理障碍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2.针对性。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者)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心理疾病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意志减退等等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3.损害大。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全身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4.需专科医生的治疗什么时候需要专家的帮助•心情非常压抑、没有起伏达两周以上,个体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致•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或是已经打算自杀•抑郁:对从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社会退缩、对未来绝望、注意力涣散、精疲力尽缺乏食欲、内疚、异常迟缓、早醒•在一个月内有四次或四次以上惊恐发作•由于焦虑而回避购物、上班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日常活动异常心理•异常心理是指人的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判断、行为、记忆及人格等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发生异常•广义是指所有偏离正常的心理过程或行为•狭义一般指“心理障碍:指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导致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事,以致其行为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这也是临床工作的主要对象心理障碍的成因•素质因素又称远因,指决定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因素,影响个体对诱发因素的承受能力•素质因素通常形成于生命早期,是遗传、母体子宫内环境、围生期损伤以及婴幼儿时期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素质因素分:生理素质(例如身高、体重、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等)和心理素质(例如情绪的稳定性、各种心理能力、气质特征等)•诱发因素又称近因,是指起病前作用于个体并促使疾病发生的事件,可以是躯体、心理或社会因素•躯体因素如颅脑损伤、感染、化学药品等•心理因素如亲人亡故、婚恋挫折、考试失败等•社会因素如失业、战争影响、迁徙等•诱发因素是否致病及导致何种疾病部分取决于患者的素质因素心理障碍的成因•附加因素是指疾病发生后附加于个体,加剧疾病或使病程延续的事件•患者接受治疗后附加因素的影响渐趋显著。例如惊恐发作的痛苦体验使患者时刻担心再次发作而经常紧张不安;又如,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疗效等心理障碍的成因•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响,如遗传、性格、年龄和性别等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心理社会因素则是发病的诱发因素•感染、中毒、躯体、颅脑损伤性和其他器质性疾病时的精神障碍,感染、中毒、躯体外伤和其他病因的疾病,在某些人中产生精神障碍,而在某些人则不发生,这些差异则说明与患者的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关系、性格特征和体质等因素有关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进食障碍辨认和评价精神症状•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就是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即不正常的精神活动,称之为精神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指患者由于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而明显地不能正常处理某些现实问题的表现,如持久的幻觉或妄想等,并据此可诊断为精神病的特征性症状,且只见于精神病患者,而不见于神经症等精神障碍的人或正常人辨认和评价精神症状•这就需要对精神活动正常的意义有个明确的概念,并以此为标准来界定正常与否。不幸的是此事做起来很困难•事实上,如果说“异常”的话(如一时不能解释的焦虑或抑郁、对他人动机的怀疑、过分敏感等),那么大多数人包括你我他在内,无一不在时时地体验着这种情况辨认和评价精神症状•精神活动正常通常使用统计学概念•横向对比,是指处在同一文化环境的背景下,大多数人的表现为常态。一个人的举止行为越是处于平均状态,就越被认为是正常,普通即为正常•纵向对比,即与本人的过去比较是否与其一贯的人格相统一,故又有不平常之义•最后,当然还要结合其社会适应能力是否良好来综合评判辨认和评价精神症状•世间万事万物无不节律地变化,人的精神活动也无时不处于波动之中,面对不同的对象、时节或环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精神病患者亦然,并非方方面面都不正常,正常与异常之间往往有交错和交织,要与相应的背景联系并做全面观察分析才能够确定结果容易忽视的十种精神障碍•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症疑病症癔症躯体化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有疑病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慢性疼痛综合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ICD-10精神障碍现患率(%)•抑郁症10.4•广泛性焦虑症7.9•神经衰弱5.4•酒精有害使用3.3•躯体化障碍2.7•恶劣心境(抑郁神经症)2.1•惊恐障碍1.1•广场恐怖症伴惊恐发作1.0•疑病症0.8•广场恐怖症不伴惊恐发作0.5任何一种精神障碍24.0两种或两种以上精神障碍9.5心理障碍的分布抑郁症:18.72%焦虑症:16%强迫症:11%恐怖症:8%神衰:5.29%疑病:4%癔症:1.43%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缺乏动力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易疲乏持续2周以上抑郁症容易被忽视的原因•病理的心境与正常的情绪反应未能识别•大量的躯体症状掩盖了抑郁心境•显著的紧张焦虑掩盖了抑郁心境•把抑郁心境当作是对严重的躯体疾病的反应•把抑郁心境看作是对环境的反应•对抑郁症的概念缺乏了解•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不熟悉1、你有早醒吗?•许多病人因为失眠而就诊,主要表现: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惊醒,还是早醒(凌晨2~3点便醒来,再入睡困难)•早醒往往是抑郁症病人的特征性症状之一2、你这段时间的情绪(精神状态)如何?•虽然病人求助时大多是以躯体不适或各种生理症状为主诉,但在了解了有关躯体症状等•因为病人很少会将自己的躯体症状与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同时,病人也不习惯于在就诊时主动叙述自己的心理苦恼•不过,如果主动询问的话,相当多的抑郁症病人会叙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甚至会在就诊时表现出悲泣、痛苦和流泪3、你感觉自己跟以前相比有什么两样?•许多抑郁症病人在就诊时会叙述自己目前的状态好像一部“生了锈的机器”:慢和吃力•跟以前的自己大不一样,好像变了一个人—对许多事情丧失兴趣,工作被动、思维、反应迟缓(脑筋动不出)、精力、能力缺乏、丧失信心4、你有过不想活的念头吗?•对于有情绪低落或悲伤的病人,注意要询问是否有过轻生或消极念头,这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相当一部分的病人因为其“理智”,思想上已想了许许多多,但表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有时包括家人都难以发现病人的内心活动4、你有过不想活的念头吗?•有人担心主动询问病人有无消极、自杀想法会伤害病人的自尊心或会提醒病人去自杀•其实不然,我们的主动询问往往会使得这些病人感到被理解,使得原先在就诊时的“吞吞吐吐”、“难以启齿”或“欲言又止”变为“一吐为快”,病人往往会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活动暴露出来5、注意观察•如病人叙述病史时的愁眉苦脸、叹息、流露出的悲观、自责和绝望等,这些非言语性的行为活动表现有时更能真实地反映病人的情感。换句话说,即使病人口头上否认有情绪低落或不开心,但可能是言不由衷或对医生缺乏足够信任而不愿表达•耐心、细心询问和“察言观色”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抑郁症病人才不至于被漏诊或误诊抑郁与自杀•抑郁症是与自杀关系最密切的精神疾病•大多数自杀患者都有一些抑郁症状,其中高达60%的患者可以诊断为情感障碍•重性抑郁症的终身自杀致死率为10~15%•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比较高,特别是存在共病现象和负性生活事件时,自杀风险更高抑郁与自杀•台湾研究了116例连续自杀者,发现自杀前患心理疾病(98%)及人格障碍的比例很高。两个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重性抑郁(87%)和酒滥用障碍(44%),
本文标题: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4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