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精品教案荟萃专业专注121号为您服务-1-第一单元第四节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材分析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著。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最大的差异。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所以说本单元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要学习好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本单元共分4课。自然差异部分2课,经济差异部分2课。重点就是抓住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为后面各单元做好知识准备。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一、本课先是分地带分析各地带的发展特点,然后又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总体上讲述三个地带协调发展的方向。今后我国三个地带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带的优势,选择适合各带的发展方向。为此,各地带在确定其方向时,应首先分析其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其优劣势作出选择。这种分析决策的方法不但在宏观领域内可以应用,小到如一个省、一个城市、一个项目等微观领域,也可以应用。所以,本课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各地带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本课的知识点较多且分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组织,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分析每个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时,都是从工业、农业、交通和与其他地带相比所特有的方面来分析。这些知识在初中地理中也有涉及,因此,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特别注意与初中地理的区别:初中地理主要是分部门来讲述,如“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工业”等等;而本课是分地带来总结,把初中地理的内容落实在三个地带上。考虑到有关中国地理的知识学生是在三年前学习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参照初中地理的有关章节进行补充,或是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回忆,让学生自己总结某些特征。比如东部地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这一个特征,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都有哪些,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沪宁杭地区、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地区、成渝地区等基地,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主要的工业基地都分布在东部地带,由此得出东部地带工业发达、西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征。三、在三个地带中,东部地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当然,这些特点是通过与其他两个地带相比较而得出的。教材从工业、农业、交通、国际化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城市发展水平这6个方面列举了东部所具有的优势特点。关于这些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东部说成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区,是因为几个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都分布在这里:辽中南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则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些地区工业发展的历史悠久,都具有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在今天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部地带这种主要工业区的地位难以改变。(2)湿润的气候、低平的地势以及江河下游肥沃的土壤,也为东部地区农业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既有商品粮基地,又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基地,还有海洋渔业基地,使得东部地带的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一样,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东部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3)如果说东部地带在工业和农业这两方面具有的是相对优势的话,它精品教案荟萃专业专注121号为您服务-2-在交通、国际化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这四个方面具有的则是绝对优势。从交通运输来说,除了铁路网和公路网密度大之外,还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海港,与东流入海的大江大河相连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易于与国内外相联系;从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来看,图1.14的两组数据最具说服力,不管是出口额还是直接利用外资额,东部占全国的份额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居第一位;至于科技水平,可参照下表加以补充说明,表中数据是1994年资料。地带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数(个)高等学校数(所)科学家工程师人数(人)东部2364350907437中部1936266378919西部1122165258654东部地带虽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但教师在讲授时需要明确两点。第一,尽管东部地带在有些方面具有优势,但这些优势在东部地带的内部也有差别,并不是本地带内的每个省市都具有同样的优势。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带内也同样存在。第二,课文当中引用的一些数据,是为了说明问题,让学生通过一些数据的比较来得出结论,只要求学生能理解其特点,并不要求学生去背数字。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中也存在有一些主要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问题在课文中没有展开,本单元的“参考资料”提供了一些相关材料,供教师参考。通过对优势和问题的分析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分析地带的优势和问题时就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能充分发挥或更好地发挥已有的优势?如何才能解决或减轻已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四、与东部地带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带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教材把中西部地带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这两个地带最突出的是其在能源和矿产资源方面所具有的长足优势。教材只用一幅图来表示主要资源占全国的比例,教学中可以补充一些具体资料。中部地带煤炭储量占全国3/4以上,石油探明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此外,还有铀、氧化钛、氧化钒、铜、铝土矿、铅、锌、镍、氧化钨、钼、锑、汞、金、银、稀有氧化物、稀土氧化物、硫铁矿、石棉、石膏、磷矿、重晶石、天然碱、石墨、锡、锰矿、铁矿、水泥灰岩、化工灰岩等30余种有色金属矿、化学矿物、建材和非金属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一半以上。可见,中部地带的矿产资源种类较全,资源丰度也高,尤以能源为首。而我国能源的生产区与消费区分布很不一致,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却是能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华东三省一市,一次能源生产的比重只占全国4.2%,而消费量却占到11.4%,这种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主要靠华北和东北提供能源来解决。中部地带位置上靠近能源主要消费区,有较方便的交通运输来配合,具有发展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绝对优势。西部的资源也有其特点,这对学生不做要求,但教师应注意把握。(1)矿种齐全,各省、区都有其占全国首位的优势矿种,如新疆的铍、云母,青海的锂、钾盐、硅石、石棉,甘肃的镍、铂和重晶石,宁夏的石膏,贵州的汞,云南的铝锌,西藏的铬等。这其中有的是世界稀有的,有些是尖端技术工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资源。(2)水能丰富。这里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落差大且集中,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开放利用的水电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3)资源的空间组合比较理想,特别是丰富的能源(尤其是水电资源)同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化工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紧密毗邻,为发展高耗能的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是中西部地带发展的根基。目前中部地带北有大庆油田、黑龙江东部的产煤基地、内蒙古东四盟的三大露天煤矿、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中有葛洲坝等水电基地。未来的重点开发区有两块,一是北部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二是南部长江中游的综合开发,以此为重点突破,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配合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建设外,还要加强对外运输通道的建设,既要开辟晋煤外运干线,以利于保证山西煤炭的及时大量运出,又要大力开发长江航运,与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合,发挥综合运输的巨大优势。西部地带的资源多数还处于待勘探、待开发状态,后备潜力巨大。但与中部地带相比,因经济技术比较落后,交通运输欠发达,又远离东部地带,故开发条件也有其局限性。今后要通过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来充分发挥其沿边优势和资源优势,有些地区,如四川盆地,关中盆地,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等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具有较好基础的地区应重点进行综合开发,以此带动整个西部地带的建设。五、综合分析三个地带的发展,可以发现每个地带的发展重点都不一样,为了实现三个地带的共同发展,应采取一种协调发展的战略。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就是协调发展的战略之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与西部地带范围不一致,是大西部的概念。这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生有所了解即可。重点在于对“协调发精品教案荟萃专业专注121号为您服务-3-展”的理解,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地区间的协调,即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应逐渐有所缩小,或至少应把地区间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人们社会心理所承受的范围内。二是产业间的协调,即各地区产业的发展应该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逐步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不同地区的产业特色:东部地带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部地带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西部地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国家急需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协调发展”这一观点教育。需要说明的是协调发展与平均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发展是没有差别的发展,这在我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差别的存在是必然的。在这三个地带当中,东部地带已经快步发展了起来,中部地带在未来的发展中,因处在承东启西的位置上,在协调发展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一方面可以就近利用东部沿海经济地带作为跳板,直接接受东部地带转移过来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经验,就近销往东部沿海市场,同时以沿海对外开放地带为窗口,打开通往国际市场的途径;另一方面,中部地带利用紧靠东部沿海地带之利,在技术、人才、资金、能源和矿产资源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带实行互补,各尽所长,互利互惠,借以促进中部地带经济潜力的发挥。除此以外,中部地带还可利用本地带背靠西部地带的条件,把从东部沿海地带吸收消化了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就近向西部转移,以提高西部地带的经济,实现与西部在经济上的互补。近几年,国家在开发西部方面切实实施了一些项目,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修建青藏铁路等等,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资料补充到教学当中。尤其要注意在开发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这个意识一定要培养。
本文标题: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