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关于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主题音乐赏析
关于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主题音乐赏析姓名: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12级物理一班201209211摘要:本文从作者巴赫的简介入手,对《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风格,等方面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赏析,最后总结了笔者欣赏后所获的感悟。关键词:管风琴曲;主题;赏析一、作品及作者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及羽管键琴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受家庭影响,巴赫从小就热爱音乐。在他10岁那年,父母都相继去世了,他成了孤儿,跟着哥哥约翰·克里斯托一起过活,哥哥也就成了一家之主,并接管了父亲许多乐谱和音乐书籍,认为弟弟巴赫小,不愿意让他翻阅。小巴赫只好在哥哥不在家时,偷偷抄一些,因为是在微弱的烛光或月光下抄写的,使巴赫从小就得了近视眼。后来被哥哥发觉,惩罚了他,并将小巴赫抄的乐谱都撕毁,就这样小巴赫并没有气馁,对音乐的兴趣却有增无减。在巴赫15岁那年,由于他的歌喉动人,获得了圣米歇尔教堂唱诗班领唱职位。在这里他经常彻夜不眠的学习古钢琴和古风琴。管风琴师伯姆见他努力学习并有天赋,就把他介绍给自己在汉堡的老师莱肯那里学习。巴赫没钱乘车,经常都是徒步到汉堡,甚至于更远的地方去听管风琴和古钢琴家们的演奏。功夫不负有心人。18岁的巴赫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1707年,巴赫和他的表妹玛丽亚·巴巴拉结为夫妻。婚后生有七个孩子。由于巴赫的许多作品在当时还不能为更多的人们所赏识,加上子女多,开支大,晚年巴赫家境比较困难。后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于整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巴赫的音乐成就,可以说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对于其后的欧洲音乐发展来说,虽然直到19世纪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一旦产生,便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虽然终身未出国门,但却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赫作品浩如烟海,除了歌剧以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体裁无不涉猎,代表作品有:(1)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是路德派新教的宗教音乐。创作的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部,5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了两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2)器乐作品方面,作有大量各种体裁的管风琴曲,包括众赞歌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曲、赋格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等。他还把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协奏曲和古钢琴协奏曲。巴赫著名的器乐作品为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TheWell-TemperedClavier)、《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帕蒂塔》(6首)、《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独奏长笛奏鸣曲》以及重要的乐队作品:4部《乐队组曲》和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最后的作品《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300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巴赫的艺术成就:(1)《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将十二平均律全面系统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实践中,有力地证明了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2)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3)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4)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5)使巴罗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如古钢琴作品《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小提琴作品《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乐队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宗教大合唱中的器乐演奏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作品介绍:《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后又由波兰钢琴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片段1);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片段2),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这里选用的是作品的管风琴演奏版。本作品曾被现代“情调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引用,使之广为流传。(“托卡塔”原意是“触键”,它是一种富有即兴性质的键盘乐曲;“赋格”的原意是“追逐”、“遁走”,这是欧洲复调音乐的一种曲式,具有华丽的技巧、风格和雄伟的戏剧情节。)托卡塔一词来源于意大利文toccare(触键)。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同时,它也是一种最富技巧性的乐曲,其中,辉煌走句型的技术部分和赋格型的模仿段落,及丰满和声的和弦音的段落相交替,在性质和陈述上形成了对比性音乐段落的并置,是托卡塔形式的基本原则,它相互补充了戏剧效果,增强了感情的感染力。常用一只手持续一个和弦,另一只手演奏和弦上的装饰音,这种体裁在十六至十八世纪流行于意大利,十八世纪在德国进一步发展,自由奔放的特点显著,通常由几个对比性乐段构成,大多速度较快,节奏紧凑,并对乐器演奏技术有所发挥,而且,多数乐曲都是作为赋格(fugue)前的引子式的乐曲使用的。托卡塔曲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其标志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问世。二、作品分析。巴赫的这首d小调托卡塔,特别具有华丽的技巧风格,也非常富于悲壮的戏剧性,乐曲开头,托卡塔的音乐材料饱满而富有戏剧性的效果。使用延长的波音后,音符下行的旋律线条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好似非常悲壮的号召、呼唤:起到了引子的作用。头几个乐节的紧张性在以后传达、散布得愈来愈广泛,使整个走句、模进、和弦都带有悲壮的气氛。这种戏剧性冲突越来越强,直至乐曲在主音持续音上奏出庞大的减七和弦。于是,出现了托卡塔的第二主题。好像暴风雨般疾驰而下,给人以紧张感,在展开过程中,还插入了快速的音阶,音调变化丰富,低声部出现了吟唱的宣叙调,乐曲尾声,成为整个托卡塔戏剧冲突的高峰。接下来出现的是赋格主题。赋格主题与托卡塔主题紧密相连,托卡塔体裁的特点和它的内容,对赋格,对它的形式、主题材料和陈述性质都有直接影响,主题与托卡塔的音乐材料大致相同,可以说,它是从托卡塔中引申出来的,是托卡塔的延续,其主题有隐蔽的多声部,其声部排列也很特别。密集的织体的结构和丰富的音响,是它的主要特点。另外,这首赋格曲接近主调和声风格。没有旋律线条的复杂交织了,使用自由展开和多样化地采用主题材料,使其赋格曲带有即兴的因素。这首赋格主题,在出现一次后,移至低声部陈述,先后重复出现了八次,由此,使乐曲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最终,以雄伟的气势结束全曲。三、欣赏作品后所获感悟。自从高中的一节音乐欣赏课之后,我就一直很喜欢巴赫的音乐。他的音乐平稳大气,有种贵族的气息,那时候第一次听到的就是《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首管风琴圣乐至今仍是我的最爱之一,每次欣赏我都会放下手里所有的事情仔细聆听。它的每一个乐章,都给人不同的感受,最开始引子的悲壮磅礴,到主题的激情澎湃,好像暴风雨般疾驰而下,给人以紧张感,音阶的快速演奏好似你追我赶,密集的织体结构和丰富的音响,也体现了整首曲子的难度技巧。全曲给人气势磅礴,心潮澎湃,神情激昂,有种贵族的高傲气息,充满着年轻人的锐气和倔强的性格,让人情绪高涨,各种激情。托卡塔技巧性比较强烈作为引子,赋格部分主要用旋律之间的相互呼应来构造乐曲,听上去就好像你追我赶的感觉。最后音响越发的丰富,直达苍穹,可以感受出音乐的奔放与豪迈。在激昂中结束整首曲子,有余音绕梁的效果,让人充满了无限的回味。每次听到这首曲子,都让人感到很兴奋,手指情不自禁的跟着它的主旋律跳动,给我的感染力很大。寒冬的夜晚,温暖的琴声,绵绵的回响在房间里,乐曲时而轻快明朗,如冬日的阳光,又如春日的阵阵微风,使心渐渐平静下来,不去想太多的其他,不去努力辨听巴赫在试图表明什么,只是静静的听,听琴弓在弦上来回跳动带来的天籁质感。此曲在现代音像作品中有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电子合成以及交响乐等多种版本。并加以现代电子合成器、人声等多种修饰,使整个乐曲更富有现代气息,动感激情。巴赫的音乐就是这样神奇,有时如海面一样平静,却蕴含着无数惊涛,仿若从未表现出情感,却原来所有情感早己表露了,他是如此藏而不露,不似一些印象派的全表现在外,我以前以为印象派的不好理解,而巴赫的音乐比印象派更要认真要花心思去聆听,才能真正听懂。所以,我很喜欢巴赫的音乐,也乐忠于去欣赏它们。参考文献【1】(俄)莫洛佐夫《巴赫传》海燕出版社【2】百度文库巴赫音乐作品【3】《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音乐赏析
本文标题:关于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主题音乐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7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