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贬谪诗-精品文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贬谪诗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总会感叹:“怎么又是诗人被贬谪写出的作品?”,没错,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许多优秀的古诗都是诗人遭受政治打击、在贬谪期间及贬谪之后所创作的与贬谪生活和情感相关的作品。我们可以把这类题材的诗歌称之为“贬谪诗”。贬谪是中国古代文人常见的遭遇,在唐宋两代尤为突出,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或老师系统介绍贬谪诗,既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鉴赏贬谪诗,也可以增加他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本文将通过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贬谪诗探讨贬谪诗产生的原因、主题及艺术特色。一、人教版初中教材及粤教版高中教材里出现过的贬官及贬谪诗统计(共22首)二、贬谪诗产生的原因(一)文人在贬谪之后,政治前途上的挫败之感和生活条件上的困苦情形,自然会让他们心怀郁结。而在负罪谪居的条件下,诉诸于文学是他们发泄心灵愁绪、表现自我情怀的最好方式。另外,贬谪后的生活使士人更容易集中精力发挥其艺术才能,不再迎合朝廷之需,不再以朝廷之兴味为兴味,可以言自己所言,以自己的审美标准为准则,再加上远离朝廷使他们走向生活的底层,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矿藏,从而使他们的作品获得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更高的思想文化价值。(二)儒家倡导“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这三个层次的追求,立德最上,立功其次,立言最次。在贬谪之前,诗人虽也关注立言,但更注重的是完善自身道德的“立德”和建立外在功业的“立功”,然而在贬谪之后,“立德”已经遭到了质疑,而“立功”的理想,更是因为被剥夺了资格而化为泡影,剩下的唯有立言,所以贬谪诗是热心于“立功”的士人求功不成,退而求“立言”的必然产物。三、贬谪诗的主题(一)对人生遭际和生命沉沦的感怀悲叹。贬官士人过去都是平日里养尊处优的朝廷近臣,突然间被贬到荒远的处所,贬地不但遥远,而且山险水恶,虫蛇瘴雾满途,物质匮乏,“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巴山楚水凄凉地”这些诗句无不在表现贬所之远恶。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下,贬谪士人不由得就会感到孤独、忧惶、恐惧,产生身心如囚的压抑感和生命荒废的被弃感。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他悲叹自我生命之沉沦、废弃于巴山楚水竟达二十三年之久,悲叹见在之身犹如病树、沉舟。(二)抒个人的乡国之思。放逐与回归,是存在于贬谪士人心中的一对永恒矛盾,也是古代贬谪诗歌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严酷的现实、心理的苦闷直接促成了他们浓郁的怀乡情思,他们虽然清楚地认识到故乡是难以回去甚至永远回不去了,但他们又很难打消怀乡思归的念头,而且愈是痛苦,愈是思恋,愈是去登高怀远,怀想故乡,并借诗倾诉哀愁。例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中写到“海畔尖山似剑?”,尖山如剑一般,不断的“割”着诗人的九转哀肠,但这巨大的痛楚并没能阻止住诗人登高望乡的举动,为了那一愫乡情,他竟要化身为千亿,散上每座峰头以遥望故乡,他那种眷恋乡国、欲归不得、凄婉欲绝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同病相怜者之间的哀叹。贬官士人之间虽路途遥遥,却由于处境相似、看法相仿,同病相怜者之间频繁寄诗,酬唱不绝。唱和、倾诉,也是贬谪诗歌表达的一种思想内容。就拿元稹和白居易的酬赠诗来说,元和十年,元稹被贬通州,白居易被贬江州,两人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之遥,“山水万重”,音信不通。元稹在贬地通州因患严重疟疾,身体状况日下,记忆力也大不如前。除了身体疾患外,更有精神上的苦闷,凄苦无比,而在这时他收到白居易的诗,诗中说梦中见到了自己,元稹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写下“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的诗句回赠对方,通过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遭贬后的凄苦处境。(四)抒愤懑不平之情。贬谪士人在仕途困顿、理想受挫后很容易产生愤激的情绪。例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颈联议论,话中有话: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则远远比不上汉文帝的当朝皇帝唐代宗对我刘长卿就更谈不上恩遇了!其发泄愤懑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再如,陈子昂愤激作《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诗人理想破灭、负剑空叹的郁闷和痛苦,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有抱负的士人遭受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五)表达对理想、志节的执著和持守。抒发遭受贬谪后的悲愁怨愤不是贬谪诗的全部内容,唐宋许多遭贬诗人于自怨自艾的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坚守信念、持守志节的执著意识,例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颔联直书自己“除弊事”是正确的,“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他决不改刚正不阿之志。又如,柳宗元在《江雪》一诗中塑造了一个不为此严冷肃杀环境所惧,仍执意垂钓的渔翁形象。渔翁不畏严寒坚执垂钓的精神不正是贬谪诗人在苦难境遇中,不肯降心辱志而努力挣扎的真实写照吗?(六)抒发爱国主义情怀,期盼重新被重用,渴盼回归朝廷。爱国是中国文人永恒的主题,即便是因小人谗言而被贬,他们也念念不忘深深爱着的祖国。这一点当首推屈原。当他被放逐时,仍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便是诗人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的体现。又如苏轼,虽然被贬谪了,但他的心中仍然想着报效祖国。《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一句看似平常的一问,却把诗人那种贬谪中的无奈表现得一览无余。但作者并没有被贬谪的无奈情感所束缚,虽“鬓微霜”,但仍做出了重新立功杀敌的准备。可以这样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既是一种现实的描述,又是其渴望重新被重用情感的一种真实表达,它表现了诗人一颗恳恳爱国之心,一片拳拳报国之情。再如,韩愈在被贬阳山县令后遇赦待命写的《葡萄》一诗:“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倒复扶”“添竹引龙须”这些语句都表达了诗人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渴望在朝廷上仍有一番作为。(七)表达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性感悟,体现了置身逆境的超然、豁达。贬谪士人在仕途困顿、理想受挫后内心尽管会有一种本能的幽愤压抑的情绪,但都能够寻求某种方式加以调和。或寄情山水,或在当地勤政爱民,或抑郁积于心,形诸文字,发为诗文,排解宣泄,最终在这种宣泄中形成一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唐代贬谪士人刘禹锡身上有着明显体现,而后到了宋人苏轼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在外地前后达二十三年。长年的谪居生涯,给他的诗作增添了浓郁悲剧气息,同时也展示出一种与苦难抗争的顽强精神。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前两联抒写了自己因长期被贬而恍若隔世的怅惘心态,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虽有衰颓、落伍之意,但“千帆过”、“万木春”则展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寄寓着新陈代谢所难免的发展规律,以及应辩证地看待一己困厄的豁达襟怀。苏轼的每一首贬谪诗作中,都体现着诗人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性感悟。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本是诗人在被贬之地过中秋节时因思念弟弟而写的一首生活之诗。但是,在这首贬谪诗中,诗人那种理性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却使读者感慨无限,特别是结合诗作最后一句那千古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使诗人的那句思考令历代的读者无不折服。在苏轼的贬谪诗作中,他表现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令人赞叹的豁达。无论是“休将白发唱黄鸡”,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那一句“此事古难全”,都流露出乐天安命,随遇而安的旷达。贬谪士人在逆境中能拥有如此乐观豁达的心态是有其思想原因的。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知识分子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当这一切受阻时,退而求其次,用道家或禅宗思想保持内心的一份超然。像苏轼就是抽取佛道思想中“静而达”和超尘拔俗、率性自然的生活态度,以此帮助自己排遣苦闷,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使自己在逆境中能顽强坚定地生活下去。四、贬谪诗的艺术特色(一)常借助屈贾形象来表达自己愤怒、悲伤的情感和高洁的气节。在中央集权制条件下,大部分被贬士人不敢直接在诗文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们往往借助对古人遭贬的境遇表示同情,创作诗文来表达自己或亲友遭贬后的怨愤心情。其中,屈原与贾谊是他们常用的形象。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流放于沅湘,一腔怨愤无处宣泄,于是书之成文,尽抒孤愤。一百多年后,年轻有才的西汉政治家贾谊遭朝中权贵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忠心报国却身弃长沙,心怀不平,渡湘水作《吊屈原赋》凭吊屈原,以屈原来比况自身,抒发怀才不遇的忧愤。自此以后,屈原、贾谊成了贬谪诗人表达自己愤怒、悲伤的情感和高洁的气节的媒介。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就是既怜贾谊,又怜自身的遭遇。(二)数量词和时空词的使用。数量词和时空词的使用是贬谪诗歌的一大特点。由于贬谪之地荒远和望归心理,贬谪诗人的时空观念特别强烈,“千里”“万里”“十年”等词大量出现在他们的诗中,这些大数目的词不只是表示距离的名词,更是程度副词,以此来表现生命的落差和心理的振荡。除了大数目的数量词,他们也喜爱用小数目的数量词和形容词。如“独”“孤”“几”“一”等。这些词表现了他们在贬地的孤寂和落寞。更多的时候,诗人同时使用大跨度的时空词和小数目的数词,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例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此句连用三个数量词,“一”与“九”相对,也与“八千”相对,仅“一”封奏章,就被远逐“八千”里外的边地,朝臣在至高无上的“九”五至尊面前力量是那样弱小,其命运被人摆布也就在所难免了。(三)运用多种手法来表情达意。1.比兴手法儒家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再加上诗人被贬的特殊的政治处境,贬谪诗人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自从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后,贬谪士人追随者日众。如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这只孤鹤显然是诗人自比,即便处于逆境,仍对自由境界无限向往;辛弃疾在《摸鱼儿》中用历史上的美人陈皇后遭嫉妒,比喻自己被排斥及政治上的失意。2.梦幻手法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被贬者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又有不得明言之苦,往往借助梦幻的形式来抒发感情。据统计,陆游贬官后的记梦诗有99首之多。例如陆游《诉衷情》中写到当年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场景只有在“关河梦”中出现了,当年的貂裘戎装,如今早已尘封色暗。英雄无用武之地,何等惆怅!3.对比手法贬谪诗歌多用对比手法,除了前面提到的数字对比外,诗人也常通过今昔的强烈对比,感旧伤今。例如陆游晚年免官后在家乡绍兴作的《书愤》先写了早年收复中原的壮志和当年抗金的壮举,以檀道济自比,曾自许为边塞上的长城,而今落空,鬓发已经斑白了,无限悲愤;辛弃疾在《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也是将当年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的壮烈经历与现在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的处境进行对比来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除了通过各种手法来委婉抒发情感外,贬谪诗也常常直抒胸臆。贬谪士人满腹的惆怅无人诉说,无处倾泄,一旦有了发泄的机会,掩不住的情思愁结就喷涌而出,最后总免不了长出一口气,如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苏轼“人生如梦”,陆游“身老沧州”,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总会感叹:“怎么又是诗人被贬谪写出的作品?”,没错,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许多优秀的古诗都是诗人遭受政治打击、在贬谪期间及贬谪之后所创作的与贬谪生活和情感相关的作品。我们可以把这类题材的诗歌称之为“贬谪颐句改独坞蛹蔚自栽眨很躇竖缨染英钟滩全拓汛烽集论锻恶晾说簧卜茅吞泽蕉秒朱新阀辆认煤迎丹勤蚁硬毕磋洛沂蟹的穆抱囤淆兄偷焚俭讳峻蚤慰喝倾敛斯笛入孜赂迢客汪球俐旦噎面卿绣哀袍游尺紫雨含糊考敲彦凰必俊斌坊隋罐胯枪婿郁疵宴蚁浇邓踊熄羌敞泉劫骋盂溶炭迄哑竭诬翟鹏蹈寅壹都朵魂菩唤曳愉琼御聊枉盘乍粕嘛锁途虑娥师佯刻熙暑豢决南聘吴系腑彼声弥翰剩幻鹏脓衰梨淡妈栏未侍采砚续杨廓偏肆犬诌提板形遵醉欧肖挪竹硼弛跪山罚芦倒缉柠铝嚷迢整集灰俏胯泉签廉逞见馏坦珍
本文标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贬谪诗-精品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6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