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教材《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三、教法、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首先,利用精美课件“购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条35元。问题:①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问题:②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5+35×5=500(元)。女同学解答问题②得到(65+35)×5=500(元)(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5+35×5=(65+35)×5。(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①和问题②的共同特征:买了同样的衣服,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出示第二道题:张大伯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两个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平方米?(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①(32+25)×4=()×4+()×4②48×12+52×12=(+)×()(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掌握情况)(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①28×68+28×3228×(68+32)②(25+6)×425×6+4×6③35×(18+26)35×18+35×26④(24+35)×524+35×5⑤(75×125)×875×8+125×8讨论: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该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判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4、总结回顾,课外延伸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有趣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五、纵观说课全程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标题: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2497 .html